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用生命書寫奉獻篇章——追記山東沂水縣洪溝村駐村第一書記劉建光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王珊珊 字號:【

  7月7日,49歲的劉建光倒在了沂蒙老區脫貧攻堅戰役最后勝利的前夕。

  他是國企山東能源臨礦集團的干部,放棄了舒適的工作環境,主動請纓接過父輩脫貧攻堅的旗幟,4年多時間連續到2個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他將所駐村當成家、百姓當親人,風風火火干事,讓兩個村子徹底改變了模樣;他為群眾脫貧殫精竭慮,深夜依然忘我工作,勞累過度,以身殉職……

  1500多個日夜的無悔付出,山東臨沂市派駐沂水縣四十里堡鎮洪溝村第一書記劉建光用生命書寫了沂蒙干部脫貧攻堅的奉獻篇章,詮釋著對黨的忠誠、對群眾的深情和對脫貧攻堅事業的執著。

  兩代傳承

  同心共筑“劉郭”夢

  “我父親30年前曾在村里扶貧。我是一名黨員,也想為鄉親們辦點實實在在的事。” 2016年初,臨礦集團選派干部到村任職第一書記,時任臨礦集團安全技術培訓中心副主任的劉建光積極報名。已經做好吃苦準備的劉建光沒想到,這條路竟會走得這么坎坷崎嶇。

  同年3月,劉建光和他的同事兼搭檔郭圣剛被安排到蘭陵縣魯城鎮劉家郭村任職。“我們兩個人,一個姓劉,一個姓郭,這里又是‘劉郭村’,難得的緣分啊。”劉建光曾多次這樣對郭圣剛說。但大家都沒想到,他跟這個村子還有更深的淵源。

  “30年前,臨礦集團也曾來村里扶貧,幫村里架起了電。我記得當時負責人叫劉春祥。”劉家郭村老支書劉成林說。劉春祥正是劉建光的父親。時隔30年,父子倆竟然先后走進同一個村,做同一份脫貧攻堅事業。“這是真正的‘子承父業’。”劉建光在一份材料里寫道,“這更加堅定了我要做好這份事業的決心。”

  劉家郭村共215戶、670人,是一個建在半山腰的庫區移民村。村子一窮二白,街巷全是土路,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更困難的是,村“兩委”班子常年渙散,多年沒發展新黨員,干部和村民都習慣了一切事向上級伸手,“等、靠、要”思想特別嚴重。看到村里這種情況,急脾氣的劉建光經常整夜睡不著覺,為如何帶領村民發展致富而絞盡腦汁。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為了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堡壘作用,劉建光一上任就制定了加強黨支部建設和發展黨員、培養后備干部的計劃。他定期組織“兩學一做”和“三會一課”,提升黨員的政治素質與綜合能力,并積極培養了14 名入黨積極分子,為開展下步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人窮窮一時,心窮窮一世。”劉建光決定從修路入手,把全村黨員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起來。村里的土路狹窄臟亂、坑洼不平,別說機動車出入,就連村民步行都極為不便。可等劉建光好不容易申請來修路的項目和資金,村里人的反應讓他傻了眼。有些村民意見紛紛:“修路是好事,不過不能砍我的樹、占我門前的地,村里得賠錢補地!”

  愈挫愈勇的劉建光倔勁上來,堅決要把路修下去。不愿意砍樹的村民,他三番四次去做工作;不想填埋地瓜窖的村民,他帶著笑臉上門勸說;不讓在門前動工的老人家,他提著禮物來探望……就這樣,他和郭圣剛走遍了全村所有的人家,開了無數的大小會議,終于為村里修好了2000多米的村內路和生產路,建好了兩處健身活動小廣場。

  看著村子變了模樣,村民脫貧致富的心也熱起來。趁熱打鐵,劉建光他們又為村里新打8口農業灌溉水井,建起了社區服務中心,還建了60千瓦光伏發電扶貧項目,投資70萬元入股的“扶貧車間”,幫助村里成立柳琴戲劇團,不斷為村里的貧困戶、老人、孩子送溫暖獻愛心,建檔立卡的26戶貧困戶全部實現精準脫貧。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為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經過近兩年的培養觀察,在2018年初的村“兩委”換屆選舉中,劉建光大力推薦的兩名黨員劉磊、劉成武成功當選為新一任的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我們沒有經驗,很多事情也沒給鄉親們做好,這個村里留了很多遺憾。” 臨走時,劉建光對新支部書記劉磊說。“當時,劉書記說希望我們能干好以后的工作。”劉磊說,“我們全村都懇請劉書記他們能多留一年也好,帶著大家伙兒繼續往前走。”

  堅定前行

  脫貧路上再請纓

  “2018年4月,我們第三批第一書記兩年任期結束。劉建光對我說,咱們都是黨員,也有扶貧經驗,身體也不錯,應該將脫貧攻堅繼續干下去。”郭圣剛提起當時的情形,眼淚依然忍不住,“于是,我們就又申請擔任市派第四批第一書記。”

  這一次,劉建光與郭圣剛被分到沂水縣四十里堡鎮洪溝村駐村扶貧。

  洪溝村的名字,來源于村內那條橫貫東西的大“橫溝”,村民住房沿溝而建。雨季時,溝內洪水滾滾,村內一片汪洋。尤其村里溝深路窄,雨后泥濘不堪,連手扶拖拉機都開不進來,村民晚上也不敢出門,因為很容易摔進溝里。作為省定貧困村,該村各項工作都在全鎮排名倒數。

  2018年4月23日上午10點,劉建光來到洪溝村。“那天,劉書記剛來到村里,就把行李一甩,說:‘走,咱們出去轉轉,看看村里情況。’”村黨支部書記韓洪貴說,當時他連口水都沒喝。村里土路高低起伏,荒草污水遍地。村里的老人看著劉建光他們,直接當面說,“這又是下來鍍金的干部吧”“村里晃一圈就走嘍”……

  “在今年中秋節前,我要讓洪溝村的大路修起來,路燈亮起來。”在村里隨后召開的村民大會上,劉建光當眾立下“軍令狀”。村民們笑話他,俺村30多年都沒把路修起來,你來就能修好?

  村民們沒想到,劉建光他們進村還不到倆月,村里的道路建設就開工了;劉建光也沒想到,村里沿大橫溝而建的東西主道路僅有360多米長,竟會遇到填溝、砍樹、拆屋、遷墳等一系列難題。

  “這條土路才2米寬,要擴建的話,北邊是大溝,南邊是村民的房子,路正中間還有幾座墳子。”郭圣剛說,在農村,拆活人的房,搬逝者的墳,都是實打實的“硬骨頭”。劉建光他們就一個難題接一個難題地“磨”。開會宣傳發動,上門說服談話,什么樣的法子都用上了。面對村民一次次的“閉門羹”,劉建光毫不氣餒,村民上午把他推出家門,下午他接著去,村民今天不開門,他就待在門口一等就是一整天。將近1個月的時間里,數不清他到村民家中去了多少次,說了多少話。

  有一戶遷墳的人家姓劉,在村里屬于單門獨戶,連上門勸說的親戚都找不到。勸他遷墳,他只有一句話:“你們就是欺負俺家人少。”后來,劉建光打聽到他叔叔住在日照市莒縣馬古屯村,就帶著村“兩委”干部趕到馬古屯村,請他叔叔幫助做工作。后來,他堂哥專程趕到洪溝村勸他,終于說服他遷墳。

  2018年9月22日晚,還下著小雨,洪溝村58盞太陽能路燈亮了,照在村里6米寬的新修道路上,讓冒雨來看路燈的村民們歡呼一片。他們拍了照片,拍了視頻,發給在外的親朋好友,在微信群、朋友圈里四處炫耀,整個村子都沉浸在歡樂中。可村民們不知道,劉建光他們為了搶時間,凌晨3點就起床干活,就為了實現中秋節前讓路通、燈亮起來的承諾。這個亮燈的夜晚,有的村民看見,劉建光也靜靜地圍著村子轉了一圈。

  任職洪溝村2年多來,劉建光和郭圣剛經多方協調籌資,新建穿村道路2000米、“戶戶通”11000余平方米,綠化4800平方米、美化墻面600平方米,建設黨群服務中心辦公樓815平方米,協調安裝12萬元信號塔基站1座、200千伏安變壓器3臺等,讓洪溝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為了讓村民致富增收,劉建光跟羅欣藥業合作,在村里流轉土地種植了80畝丹參。村民不懂種植技術,村里請來技術員一點點地教,劉建光也沖在村民前面一同學習。

  丹參開始出苗了,他就幫著戳開地膜,讓小苗自由生長。“那段時間,劉書記天天早上都去丹參地里干活,我看見他手指頭上都是水泡。”洪溝村婦聯主任趙洪葉一想起來就直掉眼淚。

  鄰近三十里堡村的社區服務中心正在丹參基地旁,市委統戰部派駐該村第一書記彭學農有一次在微信群里發了張丹參地的照片,不一會兒劉建光就帶著人匆匆趕過來,喊著大家趕緊給丹參拔草。“他脾氣急,看到活就得干完,帶頭拔草一干就是幾個小時,胳膊都曬傷了。”彭學農說,劉建光干活太踏實。

  就是在這樣的工作熱情和強度下,洪溝村的丹參獲得了好收成。“每畝地比以往增收至少1000元,可以給村集體帶來收入7萬多元。” 韓洪貴說,有了第一書記,洪溝村從落后村成了“紅旗村”,還被評為沂水縣美麗鄉村。

  轉戰南北

  始終沖在最前面

  “他轉戰沂蒙南(蘭陵魯城鎮)北(沂水縣四十里堡鎮),干了兩屆第一書記,一直風風火火,總是有使不完的勁。”談起劉建光,市文化中心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市派沂水第一書記工作大組長英昌偉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干勁,“這幾年,他每項工作都是沖在最前面,也干得最好。”

  無論是在國企崗位上,還是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劉建光都全力以赴。他曾經說過:“我是黨員,工作就得帶頭,不能給黨徽抹黑。”正是有這股精神的支撐,劉建光在脫貧工作中不服輸、敢擔當,不干則已、干則必成。從為村子發展跑項目,到建項目時給村民做思想工作,他都是始終如一。為了協調洪溝村的村級辦公場所項目,他到相關部門跑了20多趟;為了爭取有關企業給村集體的贊助,他到企業老總辦公室等了整整一天……

  “劉建光的原則一直是憑黨性干事,憑良心做人。”沂水縣選派第一書記辦公室主任虢新華說,從這些年駐村工作來看,他始終牢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真正成為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蕩蕩做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員表率。

  不僅如此,劉建光還將這種精神融入到了他曾經任職過的村子。

  在蘭陵縣劉家郭村,這兩年來,村黨支部書記劉磊帶著村“兩委”班子加速完成了“戶戶通”工程、電改造工程、飲水安全、美麗鄉村建設、300畝金銀花基地建設等多項大工程,讓劉家郭村從全鎮倒數的“三類村”,變成各項工作走在前列的“一類村”。

  在沂水縣洪溝村,村黨支部書記韓洪貴正帶著大家伙兒開展原辦公場所的改造工程、全村綠化等工作:“原場所改造工程屋頂要建光伏,下面改造成增收車間,這樣每年至少為村集體增加5萬元收入。這項工程劉建光書記已經全部做好規劃,我們馬上開展實施,今年就要見到效益。”

  生死與共

  干群一心“魚水”情

  7月7日劉建光去世的當天,他的妻子來到洪溝村,滿村的父老鄉親都擠上前來,想拉著她的手說句貼心的話,還來不及張口就哭成一片。“可疼死我們了。他來到俺們村,拋家舍業的,給村里出了多大的力呀,平時連飯也吃不好,現在這么年輕就走了……”74歲的翟靜秋老人和丈夫韓風林眼淚嘩嘩往下流。

  從2016年駐村任職第一書記,劉建光他們就過著以村為家的生活。在洪溝村,他們住在農家院,自己做飯吃。因為平時工作太忙時間太緊,劉郭兩位書記把一日三餐改成一天兩頓,晚上實在餓得受不了了就吃包泡面。艱苦的條件,沒有讓他們退縮。他們真正把村子當成家,把群眾當親人,全心全意為村莊謀發展、為村民謀幸福。為此,他們早起晚睡加班加點都是家常便飯,一旦村里有工程建設,他們就全天候上陣,接連一個多月都不回家。他們以一項項的實際行動和工作成績,深深打動了村里的每一位村民,成了老百姓的自家人。

  當村里的路通了、燈亮了,淳厚樸實的鄉親難以抑制激動,他們想表達對劉郭兩位書記的感激,于是送上了一面面錦旗。村民韓風利帶著老母親,將寫著“人民好干部 為民辦實事”的錦旗送到第一書記辦公室,老母親還帶了半袋子挑選出來的飽滿花生拼命塞給劉建光:“家里沒別的東西,你們別嫌棄。”

  看著滿墻掛不下的錦旗,劉郭兩位書記趕緊勸大家伙不要再送了:“一面錦旗幾十元錢,大家掙錢不容易,可不要再浪費了。我們心領了,旗不收了。”常年在家的村民不送了,2019年春節在外打工的洪溝村村民回家,看到村里的變化,又激動地送了錦旗過來。“以前村子就是泥窩窩,現在回家車子直接開進村停門口,別提多好啦。”翟靜秋在煙臺打工的兒子韓洪來回家,高興地繞村走了好多圈。

  對于劉建光,村民們除了感恩,就是感傷。“7月6號下午,劉建光書記他們忙了一整天回村,晚上還要開會。我就端了碗燉豆腐、咸菜和煎餅過去,讓他們先填飽肚子。誰知道那是劉書記最后一頓飯啊。”村民趙子正眼淚止不住。“我做笤帚和馬扎,趕集賣都是12塊錢一把。劉書記以前拿了一把笤帚、一個馬扎,給了我30塊錢。我怎么能收他的錢呢。”84歲的韓振發老人一直在懊悔……

  當劉建光去世的消息傳到劉家郭村,很多村民也在默默流淚。83歲的劉澤亮老人指著自家最貴重的電器——32英寸液晶彩電說:“這還是劉建光書記他們送我的。我以前吃地瓜干的時候哪想到還有今天的好日子,都是因為有了劉書記他們這樣的好干部、好黨員,俺們社員才能越過越好。”

  7月8日,在劉郭兩位書記修建的村內小廣場上,他們當年支持建立的劉家郭村農民柳琴劇團唱出的“拉魂腔”聲徹云霄。這是一場悼念的演出。劇團團長張如乾,一個50多歲的沂蒙漢子哭得眼睛都紅了。“我們劇團是劉書記他們全力支持才建起來的。當年買戲服太貴,劉書記說超出的錢他兩個私人出錢補上。”嘹亮悠長的聲調中,夏天的急雨突然而降,仿佛上天也在為劉建光的離去落淚。

  劉建光殉職當天,他作為“臨沂市最美第一書記”人選剛剛公示。他沒來得及看到這一消息,但他的事跡深深感動著沂蒙兒女,他的精神已融入八百里蒙山沂水間。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沂蒙山的英靈,魂歸來兮。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