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藥是中藥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菌物藥資源大國、生產大國、消費大國和出口大國,但遠遠不是菌物藥強國。加快菌物藥資源開發利用,讓其在服務健康中國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是一個必須做好的時代命題。
我國菌物藥資源是一座待開采的金礦
我國菌物入藥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利用菌物最早的國家。中國中醫藥科學院黃璐琦院士等通過掃描電鏡觀察史前靈芝擔孢子形態,證實人類食用靈芝有6800余年的歷史。
我國菌物藥資源優勢獨特。目前我國已報道食藥用菌近1000種,其中450余種具有藥效,不少品種為我國獨有,全世界120種靈芝中約有80多種在我國,而且最好的藥用靈芝均為我國出產。目前我國人工栽培的食藥用菌有60多種,可利用菌絲體發酵的有30多種,合計近100種,居世界第一位。我國是栽培食藥用菌最早的國家(首次有文字栽培記錄的品種超過34個),目前生產能力占世界的75%以上,常年出口30多個品種。我國菌物入藥配方應用廣泛,中科院微生物所專家卯曉嵐介紹,在5000個古中醫秘方中,應用菌物的有1500個。
我國菌物藥文化底蘊深厚。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形成了獨特的菌物文化,其神秘性和傳奇性代代相傳,融入了社會科學各個領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靈芝文化。在史學上,認為靈芝文化萌生于史前,被作為吉祥、美好、長壽的象征。在考古學上,各地出土文物中常見各種靈芝或類靈芝的祥云、如意類。在語言文學上,靈芝不僅有仙草、瑞草、長生草等神秘稱謂,更成為文人墨客吟詠作畫的對象。在食藥學上,靈芝是中藥中唯一無毒的“上上藥”,其養生的民諺、湯頭歌訣、養生配方不勝枚舉。以靈芝為代表的菌物藥文化是具有原創特色的民族文化寶藏,也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力、影響力。
我國菌物藥研究開發初見成效。20世紀60年代,我國真菌藥物由傳統的“制曲工藝”進入“固體培養”時期,80年代起進入“固體發酵”時期,步入現代生物制藥階段,現已通過酶解水浸提技術、超濾濃縮醇沉技術、半仿生提取技術、分子印跡技術等手段獲取高質量、高活性的真菌藥物。菌物藥系統的研究也于80年代起步。2009、2013、2019年,我國先后承辦了第五屆、第七屆、第十屆國際藥用菌大會。中國食用菌協會、中國菌物學會等社團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
菌物藥資源開發應成為國家戰略
菌物藥資源是我國獨特優勢資源,其主體是食藥用菌。而食藥用菌本身就是促進健康的食品,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來生產,其粗提取物產品主要以膳食補充劑的形式面向亞健康、健康和疾病人群,運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進行純化的產品主要當作治療疾病的藥物,所以說食藥用菌既可作為食物,又可以為保健品,還可開發成藥物,其資源開發具有重要意義,應該作為國家戰略提上議事日程。
加強菌物藥資源開發,是打造中醫藥優勢的新引擎。當前,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和科技創新政策、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使包括菌物藥在內的中藥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2015年版藥典共收錄中藥品種618種,而近年經過專業機構運用中醫理論,對菌物藥藥物性辨識已非常清晰的近300種,還有400種接近完成,其總數媲美中藥材數量。目前,菌物藥運用廣泛,在臨床上試驗有效的有500種,其中具有抗腫瘤作用的有200多種,顯效的有50種左右。我們要珍惜大自然的恩賜和祖先留下的寶貴資源,深入挖掘、開發菌物藥用于治療疑難雜癥的潛力,充分激發和釋放菌物藥“五種資源”的活力,讓菌物藥成為驅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嬗變的新引擎,增強中醫藥產業在世界醫藥市場的競爭力。
加強菌物藥資源開發,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新抓手。隨著健康產業不斷發展和規范,老百姓的大健康意識日漸增強,認識到養生要有效、長久,不可急于求成、盲目選擇,對于保健類食品更傾向于“扶本固正”的根源性養生產品。這為菌物藥保健養生食品提供了發展機遇。充分挖掘菌物藥獨特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加強菌物藥資源的開發,恰好適應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目前,菌物藥融入健康快消品(包括化妝品)已成世界潮流。我國已開發出木耳冰激凌、靈芝奶昔、桑黃袋泡茶、靈芝咖啡等快消品。這一消費新趨勢,打開了菌物藥資源開發利用的新天地。順勢而為抓好菌物藥資源開發,必將進一步推動大健康產業發展。不僅如此,利用菌物創制的新藥及其膳食營養補充劑和特醫食品,具有“簡便廉驗”特點,無疑將惠及億萬百姓,使人民強壯身體,增壽延年,在構建“政府承受得了、群眾負擔得起、財政可持續保障”的中國特色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中發揮有效作用,為“用中國式辦法解決好這個世界性難題”斬棘鋪路。
加強菌物藥資源開發,是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菌物藥資源的農業開發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可持續、綠色發展等特點,是脫貧、發展產業的有效途徑。全國592個國貧縣有85%選擇食藥用菌作為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陜省柞水通過實施木耳產業扶貧發展“1153”計劃,全縣農民收入一半以上來自木耳產業。安徽金寨以靈芝、桑黃、天麻、茯苓等生態高值藥用菌作為脫貧攻堅抓手,打造“西山藥庫”,形成了百億產業鏈,被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中國藥用菌之都”。據調查,安徽省建設的“十大皖藥”示范基地帶動貧困戶人均收入達1萬元,而其中的藥用菌基地帶動貧困戶人均收入在2萬元以上。貧困地區食藥用菌產業已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突破口,已成為精準脫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支柱,從而為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后持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下了良好產業基礎。
加強菌物藥資源開發,是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命運共同體的新路徑。中醫藥逐步進入國際醫藥體系,包括菌物藥在內的中藥材已出口200個國家和地區,我國食藥用菌成為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出口強勁的大宗農產品。中國菌物藥悄然植入“老外”的日常生活,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貢獻,彰顯了中國菌物藥文化的軟實力。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食藥用菌開發合作正成為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的一大亮點。福建農林大學的“以草代木”蘑菇種植技術——菌草技術,推廣到了巴新、斐濟、盧旺達等106個國家。加強以發展食用菌產業為主的菌物藥資源開發,不僅助力一帶一路非洲國家農業發展、解決食物安全問題,也將促進我國與這些國家衛生健康事業的合作交流,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載體、新方向。
加快菌物藥資源開發的對策建議
做好菌物藥資源開發這篇文章,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要求,以長遠的戰略眼光進行精準的戰略謀劃,針對痛點、難點、薄弱點,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實實推進菌物藥資源開發,把小菌物做成國民經濟大產業。
加強頂層設計。一是成立國家層面的協調機構。建議成立由國務院有關領導掛帥、相關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加強菌物藥資源開發的組織協調、政策協同、工作推進。二是單設中藥“菌物藥”分支。我國藥典目前尚把菌物藥歸屬于植物藥內的“真菌類中藥”。當前,菌物藥研究已成國際熱點,有關部門應與時俱進,將菌物藥獨立分支,以加快發展菌物藥,更好地服務于大健康產業。三是搭建國家級協作創新平臺。建議建立國家菌物藥產業技術體系,匯集領域內科學家和專業技術人員,聚焦菌物藥資源開發的主要品種,開展技術研發、成果推廣,形成跨部門、跨區域、跨單位、跨學科的優勢科技力量,聯合協作解決菌物藥產業發展重大問題。同時,各地也要建立這一體系。四是制定發展規劃。制定我國“十四五”菌物藥資源綜合利用發展規劃和專項計劃。同時,制定食藥用菌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真菌藥物發展專項規劃,與總體規劃協調,并分別納入各自的“十四五”發展規劃。
加強生產體系建設。一是要強育種。鼓勵通過科技創新選育和培育高品質的菌物,保證菌物藥藥性品質。對已進入藥典的品種,以藥典規定的指標性成分為標準進行選育;對尚未進入藥典的品種,應將其主要活性藥效成分列入育種目標。要加強野生菌物資源保護,嚴禁珍稀野生資源出境。二是要強基地。建設一流的生態種植基地,打造中國食藥用菌食材、藥材品牌。要創新藥用菌栽培技術和栽培基質研究,優化篩選獲得最適于菌物藥生產的栽培基質和技術,提高藥用價值。三是要強機制。依托農村“三變”改革,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合作發展模式。鼓勵食藥用菌企業和中藥企業以訂單形式建設菌物藥生態種植基地,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四是要強加工。在科研上,應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加強新技術研發應用,創新改良并形成具有菌物藥特色的高效增值加工技術。在產業業態上,設立菌物藥精深加工專業園區,以國家級、省級生物產業基地為核心,新建菌物藥深加工專業園區,重點打造以菌物藥及菌物藥飲品、化妝品為核心,菌物藥深加工及周邊產品開發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基地,延伸產業鏈條。
加強市場體系建設。一是建立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建設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建立健全重點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數字化全程可追溯。同時,強化藥品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促進誠信守法經營。二是建立質量標準體系。依托現有國家藥典標準,建立關鍵環節的質量技術標準體系,規范關鍵環節生產技術標準。研究建立食藥用菌分類分級質量標準,允許行業和企業建立分級標準。三是優化提升流通鏈條。進一步推動食藥用菌生產主體、基地、產品上“云”,進入全國農產品市場流通平臺。建立健全菌物藥市場體系建設,重點支持位于安徽金寨的中國菌物藥大市場建設,同時支持建設若干食藥用菌單品類專業市場。
加強古醫典籍挖掘。深入梳理與分析古醫典籍中蘊含的菌物藥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針對現代臨床重大疾病尤其是急性傳染性疾病具有明顯療效與優勢的病種,開展文獻挖掘、臨床驗證、科學實驗等工作。同時,還要重視古代膳食典籍、宮廷菜譜、地方菜系中關于菌菇養生理論和膳食的研究,創新發展有特色的菌菇中華美食,服務大健康產業。
加強對外合作交流。首先要加強包括菌物藥在內的中醫藥學與世界醫學的溝通和交流,突出菌物藥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優勢,推動菌物藥國際標準制定,積極參與國際傳統醫學相關規則制定,提升對話能力與解釋能力,促進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其次要重視中華菌物美食的海外推廣。加強中華食藥用菌健康膳食的推廣,利用中醫藥海外中心和孔子學院,講好中國食藥用菌故事,充分展示其魅力,使中國食藥用菌為人類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胡桂芳 安徽大學農研院;左光之 安徽省鄉村振興研究院;朱莉昵 安徽省農科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