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天才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大獎”,乍看之下正欲拍手叫好,不料在眾網友的熱議深扒下,事件一些相關者的人設紛紛崩塌。此時,或許我們更應該反思,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這個局面。
天才不能創造
“我們深感生不逢時,科研能力太過弱雞,還沒弄出點啥成果,就已經被學術界的后浪拍死在沙灘上了。”某位搞科研的網友說。
作為研究員的父母,讓孩子坐上學術成果的“快車”,試圖彎道超車,為未來積攢更多人生資本。這份“良苦用心”,實在不敢茍同。這位小學生父母畢竟是高學歷的業內人才,很難想象是長久的學術優越感而一時蒙蔽了雙眼。
現在大家都很推崇“天才教育”,可其實際結果多半不能將一個普通資質的人培養成天才。有人說,錯誤的“天才教育”會讓孩子為了避免錯誤而放棄創造性,失去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成長中愈發脆弱甚至留下心理陰霾。
回望過去,跳級的“神童”大有人在,但是能修成正果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發光出彩的卻寥寥無幾,不少“天才”“神童”在媒體與世俗的聚焦后暗淡下來。畢竟,“傷仲永”的現象不乏少見。
在當今互聯網信息時代,我們期待有天才出現,但是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天才不能憑空創造。
教育要有耐心
人才的成長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一味追求速度,違背教育的客觀規律,肯定“欲速則不達”。
“人材貴乎善養,不貴速成”。學生天生資質有差異,但無論怎樣聰穎的孩子,教育都需要一個過程,任何拔苗助長的行為都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不管出于什么樣的初衷。
這次事件涉及的是一個高難度的專業實驗,署名的三位指導老師中據說有一位還是校長。其實,只要細心的網友深扒一下這幾位的專業情況,就不難看出幾位老師在實驗成果中的分量輕重。就這件事,父母做研究,孩子拿成果,老師分杯羹,如此拿獎必須封殺!
上述情況,在客觀上不但加劇了教育焦慮,而且對教育公平產生了消極影響,某些層面上更映射出不少國人對教育缺乏耐心,缺乏自信。教育是民族傳承的載體,教育不自信就會失掉民族的根與魂。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吾輩當自強,教育須自信,建設教育強國不可或缺。這就需要辦學者、執教人能擔負起立德樹人的重任,需要受教者樹立健康理性的教育自信,需要以優秀傳統文化與人類精神文明的精華滋養學生心靈,引領他們在復雜的環境中立住腳跟并健康成長。
明星可以創造,科學家可以培養,但是天才確實不能憑空創造。說一千道一萬可能扯得有點遠了,扯遠了還可以拉回來,但是人設崩了就真的崩了,一般是很難圓回來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