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馬江科大半輩子以種地為生,而今他靠養蜂致富,和老伴守著蜂群已在六盤山腳下的蜂場住了3年。一片綠樹花海中,他開箱分蜂,忙得腳不沾地。
“想想再過一個月就產蜜了,感覺出的汗都是甜的。”老人興沖沖地說,今年他養了150箱蜂,是歷年之最。
馬江科所在的涇河源鎮涇光村位于寧夏固原市涇源縣,這里地處六盤山腹地,植被覆蓋率高,野生蜜源植物種類達到100多種,3月至9月百花相繼盛開,是蜜蜂養殖的“天然蜜場”。這里生產的蜂蜜口感濃郁,一斤至少能賣80元。
馬江科說,附近農民多有土法養蜂的傳統,他種地之余也養蜂。幾年前一場車禍后,這個莊稼漢再也干不了重活,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養蜂才從副業變為主業。
但土法養蜂,蜜蜂產蜜少、損失大,馬江科不敢多養。“過去養蜂用的‘土窩窩’,取蜜‘連窩端’。經過高溫蒸煮和過濾后,蜜取下來了,可蜂也死了,特別心疼。當時我最多養過10箱,想著能糊口就行。”他說。
隨著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綜合實驗站落戶固原,活框飼養等現代化養蜂技術在寧夏推廣開來,涇源縣成為“蜂產業”孵化的重點縣區之一。據綜合實驗站首任站長、“蜂專家”王彪介紹,活框飼養取蜜方便,蜂群幾乎零損失,蜜源豐富時還可實現多次取蜜。
家住涇河源鎮北營村的冶連榮,家中幾代人也靠土法養蜂。得益于活框飼養等精細化養殖技術,他成立的涇源縣涇六盤蜂業專業合作社,去年收入達200多萬元。“要想養好蜂,技術是關鍵,春繁、夏管、秋收、冬暖,哪個環節都需要技術支撐。”冶連榮說,當前合作社養了2000多箱蜂,帶動蜂農36戶,其中馬江科等建檔立卡貧困戶14戶。
“蜂產業”逐漸成為涇源縣脫貧致富的一份“甜蜜事業”。近年來,涇源縣通過“大手連骨干拉小手”等模式,鼓勵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買蜂、養蜂,每箱蜂補貼400元,還成立了產業協會,規范蜂農標準化養殖、產品加工銷售等,幫助更多農戶從中受益。
冶連榮就是一名“大手”,他的養蜂基地成了全縣蜂農的“田間學校”,4年來已累計培訓1200人次。馬江科幾乎每次培訓都去,他擴大了養殖規模,不僅順利脫貧摘帽,還在鄰村有了自己的蜂場。
“去年,我凈賺了5萬元,今年在政策扶持下又買了50箱蜂。規模大了,效益會更好。”馬江科說。
據了解,當前寧夏蜂群數量穩定在12萬箱。其中涇源縣有2.3萬箱,年產蜂蜜20萬公斤,養蜂收入達到2000萬元,養蜂戶戶均收入1萬元左右。作為涇源縣特聘的“蜂專家”,王彪很看好這份“甜蜜事業”。
“隨著生態好轉,植被增多,寧夏整體蜂群預計能達到70萬群,涇源縣也還有很大發展空間。”王彪說,“蜜蜂能產蜜富農,更重要的是通過授粉修復和改善植被,對生態農業、旅游等產業也有促進作用。”
(來源:新華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