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用“六讓之道”彰顯農民主體地位——安徽農道公司開展鄉村建設的經驗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安徽大學調研組 字號:【

  鄉村振興本質上是小農戶的振興,幫助2.3億小農戶改善環境、提升能力、創造機會,使他們跟上時代、融入現代,是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愿景和戰略初心。鄉村振興為了誰、依靠誰是每個參與鄉村振興的建設者必須清醒認識的方向性問題,如何讓國家愿景和初心在基層微觀層面既能落地生根、又不變形走樣,是對每個參與者立場、心智、能力和方法的嚴峻考驗。

  安徽農道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徽農道”)把為了誰、依靠誰作為投身鄉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重塑村莊環境、重塑鄉村產業、重塑傳統農民的原創性思維和開拓性實踐,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的“六讓之道”。短短兩年多時間,他們承擔了合肥小嶺南、渦陽輝山、譙城藥王等不同類型的鄉建項目,在合肥、亳州、滁州等市的十多個地方鋪開。

  帶著農民轉,讓他們覺悟

  安徽農道秉持“農道姓農”和“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理念,投身鄉村建設,專營舊村改造。“新村好建,舊村難改”,這是業內流行語,改造舊村首先遇到的第一難題就是讓村民形成共識。面對房屋漸頹、道路漸廢、人員稀少、荒草滿院的村莊,常年在這里生活的又大多是老弱病幼殘,人心散亂、觀念陳舊、思維慣性,再加上鄰里之間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糾葛、家長里短的新仇舊怨、家族姓氏的明暗對壘等等,要使在如此環境下生活的群體統一思想認識,真可謂比登天還難。但農道人深知,鄉村振興,農民是受益者,也是參與者,還是創造者,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忽視他們的主體地位,不過此關,項目就別想落地。

  因此,每到一地,他們首先與縣(區)、鄉(鎮)、村干部攜手,走村串戶,聽民聲、訪民情,在剖析村情民意的同時,自費出資邀請村民代表、村組干部外出考察,先后去河南的郝堂村,浙江余村、魯家村,河北小堤村、駱駝灣村,湖北金嶺村、莫愁村,陜西袁家村,北京的姥姥家等全國近二十個名村參觀學習。每次考察,各地優美舒適的環境、熙熙攘攘的游客、興旺發達的產業對每個考察組成員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禮、靈魂的沖撞和認識的升華。參觀學習、交流討論、碰撞互動,村民的興趣被激發、熱情被激活、干勁被激勵,沒出過遠門的眼界大開,興奮不已;不愛說話的逢人就講,成了“話癆”;不熱心集體事務的,積極參與。不少人自愿奔走于鄰里之間,談感知,說見聞,謀共識,主動幫做村民工作。

  考察參觀的星星之火,隨著時間推移,漸成燎原之勢。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的自覺、自愿、自立意識逐漸萌生,思想覺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三變”:由政府行政要求被動干,變為農民積極主動爭取干;由旁觀者、看戲人,變為主人翁、現場“演員”;由等、靠、要的伸手派,變為自主、自救、自立的新農人。

  做給農民看,讓他們信服

  欲謀變者,必先使人信之。安徽農道每一個項目進駐落地之時,不是先入為主、預設模式,而是通過大量的走訪交流,了解村民真實心理需求,最大限度減少封閉性農村社會結構對外來力量的排斥。同時旗幟鮮明地告訴村民,尊重農民意愿,絕不大拆大建,堅持“不砍樹、不填塘、不趕人、不扒房”的“四不”原則,原生態運作,原風貌改造。并以“三步工作法”循序漸進,讓農民由對立變懷疑,由懷疑變觀望,由觀望變認同,由認同變信服。

  第一步是企業示范。農道在每一項目所在地先行快速建造一個多功能的公共活動建筑精品,讓村民看到企業的水平、實力和誠意,以打消基層干部和村民的疑慮。在滁州市井楠村,企業首先打造一座集農產品展示、餐飲、書吧、茶吧、公共活動等為一體的“飲春雪”示范建筑,并在周邊種植茶樹美化環境,突顯茶綠山青的“詩意棲居”,使過去的破舊農房搖身一變成為如仙山瓊閣般的鄉宿聚落。村民大受鼓舞,項目順利推進。

  第二步是公共建設率先推進。公共建設是公益事業,容易引起公眾的共同關注。同時公共建設為大家共有,不牽涉到農戶的個體利益,不會引起矛盾。如渦陽輝山村的輝山小學的重建、烈士陵園的改造和輝山小院的打造,以及蜀山的馬拉松博物館、稻田會議室、文化活動中心、筑夢公寓等,通過這些項目前后反差巨大的視覺沖擊獲得村民及鄉村干部的認可和贊譽。

  第三步是選擇農戶帶頭示范。鄉建項目的好壞評判,只有讓農民自己現身說法才最有效。農道每一個項目的啟動都十分注重典型帶動,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去說服猶豫者、調動觀望者、改變反對者。在渦陽輝山村,農道選取小超市經營者候虎作為首批示范戶,幫他把一個不起眼的雜貨超市改造成集百貨經營、餐飲住宿于一體的綜合體,年收益翻了十倍。候虎的實例一下子讓許多原本反對的人態度大變,觀望的人踴躍參與,不長時間里,周邊先后有53戶農民積極報名參加。前期選擇的11個示范戶項目建成后,輝山村很快由蕭條破敗的空心村變成了繁榮熱鬧的人氣村。最為神奇的是過去只有幾十個孩子上學的村小,改造后聞名遐邇,變成了有幾百孩子就讀的熱點小學。

  領著農民干,讓他們參與

  成功的鄉村建設,不是讓農民站著看,而是讓農民投身干。安徽農道從規劃、設計、施工到發展產業,都十分注重讓農民把項目當成自家的事,全過程參與,不做旁觀者,只當個中人。

  他們承接的每一個項目,不是先出規劃圖紙,而是先跑項目點,在了解村莊的風土人情、歷史民俗和村民意愿的基礎上,設計初步方案,然后與村民代表和基層村干一起商討,反復修改打磨,把專家的專業視角與村民的現實需求有機結合,使規劃方案更具有植根鄉村的生命力,不以專家的高高在上自居,輕視、藐視村民的意見。渦陽義門鎮的池塘規劃方案就在村民的合理提議下作了大幅修改。

  在每家每戶農房改造過程中,農道以“外面五千年(即保持傳統)、內里五星級(即追求現代)”的理念,設計出不同風格的系列圖集供業主參考選用,同時還根據每戶的個性化需求作出修改,直到戶主滿意再行施工。在施工過程中企業主動動員業主參與,讓他們在項目建設中得到歷練與成長,有些村民在參與中已成長為某方面的專業能手。合肥小嶺南項目從2019年8月進入施工階段,引導當地村民20人參與施工,在不足一年的時間里,已有150人加入到施工團隊,不少農民已能獨當一面,成為技術骨干。

  村容村貌、家庭環境的改變只是靜態的變,要讓農民實現動態的變,可持續的變,產業支撐是關鍵。帶領農民發展鄉村產業,是安徽農道參與鄉建的系列舉措、重頭文章。在每個項目村,企業都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為農民尋找適地適市、長久穩定的產業切口。如針對市民追憶傳統味道的需求,幫助合肥小嶺南村發展“原種(zhǒng)、原種(zhòng)、原味”農業,不僅將傳統稻米產量提高了幾成,還使畝均效益提高數倍。滁州井楠村盛產茶葉,過去生產經營一直不景氣,企業幫助他們進行品類改良,并創新營銷模式,迅速打開了困頓的市場。

  幫助農民賺,讓他們增收

  “鄉建不鄉建,增收是關鍵”,這是農民對于鄉村建設的理解和期盼。只有讓他們真切感受到鄉村建設帶給自己的回報,才能使他們真正理解、支持并投身鄉村建設之中,這是鄉村振興的破題之要。安徽農道通過創新經營模式,打造利益共同體,實現了讓農民賺、讓村集體賺、讓公司賺的三者有機結合,由此形成村企合作、社企合作,民企合作的良性互動格局。

  讓農民賺就是擴大農民的收入來源,一是幫助農民改變傳統經營模式,讓農民增加農業收入。二是讓農民到企業務工,增加工資性收入。三是幫助農民把農房改建民宿或企業租賃農房開辦民宿,讓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四是農民入股合作社,獲得股份分紅收入。合肥小嶺南項目所在馬崗村,農戶當年平均年收入已實現比過去翻番還有余。

  讓村集體賺就是要讓村集體參與鄉建項目,從中獲取收益。在渦陽縣輝山村,農道為他們打造輝山紅色旅游文化教育基地,并成立第一個村投公司,引入亳州市委黨校開展研學活動,至今村投公司從中已獲得收益30余萬元,村集體的“空殼化”難題得以破解。在整個項目建設過程中,企業也獲得了較好的收益。

  安徽農道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只有讓農民賺、讓集體賺,才是真正實現讓企業賺的長久之道,不僅讓企業賺了錢,更讓企業賺了聲譽和口碑,這是金杯銀杯都換不來的企業成長之源。目前,安徽農道聲名遠播,上門求建者絡繹不絕。

  陪著農民練,讓他們“有術”

  幫助農民提高就業技能是安徽農道投身鄉建以來花費心血最多的工作,這是他們能與農民融為一體的關鍵,也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更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所在。

  安徽農道每做一個項目,從規劃、設計、施工到管理、運營、服務,每個環節都在與村民交流研討中向他們普及有關知識,幫助他們掌握有關要領。尤其在建筑施工、民宿管理等方面,農道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手把手、心貼心地向他們傳授技能。短短一年多時間,已經培訓出200多名能夠獨立操作的熟練建筑工人,20多個村容維護工人,80多個鄉村管家,10多個鄉村經理人和多名現代職業農民,不少人已成為可以帶徒弟的師傅。這些被培訓出來的能工巧匠實現了從“技”到“藝”的提升,逐漸成為農道的團隊成員,對公司高度忠誠。馬崗村村民韓曉娟,經過培訓以后成為出色的民宿管家,不僅各類接待非常嫻熟,還熟練掌握了插花、烹飪、烘焙、擺花式果盤等技能,服務水平不亞于五星級酒店,她與在美國讀書的女兒視屏聊天時驕傲地說:“我現在也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了!”

  農道正在推進實施更系統的首批“四百工程”培訓新農民計劃,即培養百名工匠、百名職業經理人、百名管家和百名鄉村管理者。“四百工程”培訓的目標是,通過考級發證讓農民實現“一證在手,一技在身,一條發展的路在腳下”,為他們的長遠生計和發財致富開拓出一條新途徑。此外,農道還提出示范性啟蒙的“新村民計劃”,并與蜀山區政府聯合成立“合肥嶺上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專門負責鄉建項目的商業化運營。通過專業化運營、品牌化營銷、抱團化發展以及強化村集體的參與性和農民群眾的獲得感的運作模式,讓農民在邊學習、邊經營的過程中學到自我發展的本領。

  引導農民變,讓他們現代

  跨界、迭代、互滲,高新科技飛速發展。不能讓農民生活在傳統里,成為拿著手機的“山頂洞人”。這是安徽農道投身鄉建追求的境界。如何引導農民從傳統的農業生產者向身兼“士農工商”多重身份的現代農民轉變,是安徽農道一直探索的實踐命題。

  一是用實踐改變農民的價值認知,成為具有現代理念的新農民。在合肥小嶺南,引導農民以低端傳統產業對接高端現代需求,讓農民看到了用現代理念經營傳統農業的希望,驚嘆于一斤原種大米從兩三塊錢搖身一變成為十幾塊錢一斤的市場搶手貨的魔力。

  二是用實例培養農民用現代思維想問題、辦事情。他們在各地項目村引導一大批小本買賣的傳統經營者變成了掌握現代電商技術的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的現代個體戶。幫助亳州藥王村依托藥都酒鄉資源,打造一個集餐飲、旅游和健康養生鏈式發展的綜合體,從而帶動所在的古井鎮整體抱團發展。

  三是用現代組織方式讓農民分享現代經營收益。在小嶺南的種植專業合作社,農道公司參股35%,蜀山區鄉投公司參股35%,村集體發動42戶農民以每戶出資2000元占股30%,實現農民的土地、資金和勞動力的股份合作。當年即實現每戶分紅600元的紅利。

  四是通過多種途徑培訓農民掌握現代農業的生產、加工、收儲、運輸等全產業鏈的技術知識,讓農民在產業后續分工中盡可能多獲益。

  五是倡導現代生活方式。在每個鄉建項目點都倡導現代文明生活方式,如引導村民改變垃圾亂丟、塵土飛揚的亂貌;定期評比“最美庭院”,以“小手牽大手”的方式,調動孩子們監督大人保持環境清潔;還廣泛發動村民和企業員工把工作、生活的美好點滴和美麗人居用手機拍攝下來,發布到抖音等媒體,讓項目點的美麗鄉村成為人們心之神往的地方。

  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如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中彰顯農民的主體地位,是各類參與鄉村建設者遇到的最大困惑和挑戰。安徽農道的“六讓之道”為破解這一難題,做了很好的詮釋。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