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連南縣,地處粵西北山區,全縣17.6萬人中,瑤族占一半以上。進入新時代,連南各族人民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依托生態稻、稻田魚和高山茶傳統農業的發展優勢,積極申報稻魚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下稱稻魚茶產業園),并獲得省級批復建設。2018年至今,連南依托這一產業園,融入民族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體驗文化,結合現代農業技術,正努力打造農業、生態旅游、品牌塑造、脫貧奔小康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為17萬多瑤漢同胞謀福祉。
排瑤文化打出農旅融合“特色牌”
連南瑤族文化憑借因徙而生的地域性、源于生活的活態性、文化內涵的豐富性、文化生態的完整性等形成了鮮明的民族性獨特性??h內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間緊密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構成文化生態天然的完整性。
稻魚茶產業園從建設伊始,就注定與民族文化融為一體。連南縣委縣政府對該產業園的建設過程高度重視,“產業園的發展必須與民族文化充分融合,既要體現現代科技生態農業,又要有獨特的民族文化特性,才能讓其發展具備唯一性,產生有效的附加值,造福連南百姓”。
事實上,連南瑤族文化本身內容豐富、類型繁多,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社會文化價值和生產經濟價值。就像目前連南正在創建的全國旅游示范區一樣,瑤族文化在示范區的創建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連南旅游最大的特色,而旅游富民恰恰驗證了這一點。
因此,無論是稻魚茶產業園三產融合發展中心,還是產業園精深加工區,亦或產業園大古坳核心區、體驗中心,瑤族文化元素無不處處呈現。鮮明的瑤族文化特色,讓連南稻魚茶產業園別具一格,成為眾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不僅成為濃縮排瑤文化的一幅畫,更成為濃縮排瑤歷史的一首詩。
農耕文化點燃產業發展星星之火
稻田養魚是連南瑤族農耕文化重要代表。由于受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依山而居的瑤族同胞無法在水面極少的水域養魚,尤其是高寒山區,僅有的水面就是田間水面,有些稻田處于數百米海拔的山上。
稻魚共生,收獲的不僅有魚兒的肥美,更有健康的糧食。稻田魚對環境的要求非常嚴格。這種稻魚共生的農耕方式,產量雖沒有施肥噴藥的水稻產量高,但其價格和營養價值是普通稻米難以比擬的。產業園的建設,不僅讓連南農耕文化在這里得以延續和發展,而且也點燃連南高山茶產業的星星之火,助力地區種茶、采茶、制茶和售茶全產業鏈的快速發展,成了連南稻魚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的一大亮點。
飲食文化為園區發展注入新動能
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燦爛的民族文化包含著濃郁的飲食文化。
半山腰居住,下田干活要走遠路,瑤族人民制作食物,首要考慮便于攜帶和儲存,故主食副食兼備的粽粑、竹筒飯都是他們喜愛的食物。勞動時,瑤族人民就地野餐,大家湊在一塊,拿出帶來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卻各自食用。
瑤族人大都喜歡喝酒,一般用大米、玉米、紅薯等自釀,每天常喝兩三次,甚至下田干活時,這種稱為水酒的飲品都是瑤家人解決口渴和點燃激情的良品。
宴客有號稱“瑤家三禮”的“敬茶洗澡接風酒”,全寨公宴貴賓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勤勞智慧的瑤家人,舍不得浪費任何食物,哪怕是一塊牛皮。在缺衣少吃的年代,牛皮可以制作成美食,牛皮酥應運而生,如今這一制作工藝已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稻魚茶產業園建設當中,瑤族的飲食文化也得到充分體現。稻、魚、茶、牛皮酥等,多層次、全方位地詮釋了連南的飲食文化。
體驗文化展現當地風土人情
燦爛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農耕文化以及飲食文化,使得稻魚茶產業園在發展之初就確立了一定要有體驗文化。
從炒茶、做茶、喝茶,到打油茶的制作過程,從一張牛皮到牛皮酥美味的呈現,從一塊銀子到銀飾的成品,從一針一線到瑤繡的展現,等等,產業園體驗館的大鐵鍋、土坯墻、瑤銀、瑤繡、長桌宴等,會讓每一個來連南的人,感到這里文化的博大精深。
體驗一把耍歌堂,世界經典樂曲《瑤族舞曲》中,紅頭巾的剛毅、白腰帶的柔和、長鼓舞的粗獷、太陽傘的細膩,那初戀的羞澀、豐收的喜悅、祭祖的真誠,在鮮花般綻放的風姿中,一張張笑臉會讓人終生難忘。只有體驗文化做到了,才能彰顯連南這個產業園的不同之處,才能真正感受到連南的風情。位于連南的廣東瑤族博物館旁的稻魚茶體驗館,連南的種種體驗濃縮在了這里。
現代技術文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稻魚茶產業園總體按照“1+3+3”布局規劃發展,即“一個中心”三產融合發展中心,“3個廠”大米加工廠、茶葉加工廠和稻田魚育苗廠,“3個區”大古坳稻魚茶種養示范區、三江源區、精深加工區,其中加工區充分體現了現代技術文化。
在精深加工區,連南八排瑤山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茶葉加工區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這套制茶設備,融入了先進的數控技術,壓力、轉速和時間可通過人際交互界面調整,操作簡單、方便,自動化程度高,實現了制茶工藝參數化,具有成茶率高、細胞破壞適宜、碎茶率和跑茶率低等優點。
目前,產業園引進8家實施主體,建設31個子項目,共投資22248萬元。分別針對產業園的“稻、茶、魚”進行了加工設備和技術的升級,實現大米、茶葉加工大型自動化和優化培育稻田魚苗,讓產業園的“稻、魚、茶”得到了質與量的提升。同時牽頭創新發展模式,利用“供銷社+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方式,引進現代農機農技綜合服務,促進集約化、規?;l展產業園。目前整個產業園與當地農民簽訂稻谷收購協議,并捆綁簽約1萬畝,帶動農民不斷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增加有機稻種植、稻田魚養殖超過6500畝。
此外,產業園投入1500萬元省級財政資金,專門用于科技信息與支撐、農業品牌建設、土地流轉和貸款貼息等,通過對產業內主導產業的科技研發、種養及加工技術的提升和品牌宣傳,提升主導產業的規范化、品牌化和現代化水平,申報“稻魚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注重長效發展。
產業園實現了現代農業與生態的融合發展、與旅游的融合發展、與農戶致富的融合發展,推動稻魚茶一二三產的整體發展。通過土地流轉租賃、種養技術指導、包產包收等“一條龍”農業服務,捆綁農戶9237戶,其中與304戶精準貧困戶建立起緊密的聯系,除了部分參與園區內的項目建設外,還享受項目的集體分紅。
(作者單位:李敏懷 廣東省清遠市農業農村局;陳建業 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瑤山特農發展有限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