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2020年全國兩會大幕開啟。在世界的關注下中國兩會正式走向時代前臺。
這是自1998年以來首次推遲召開的兩會。這也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召開的兩會。這一切,使得今年兩會注定不平凡。
不同尋常的兩會,標注著影響深遠的歷史方位。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艱巨挑戰,中國將出臺什么樣的政策、采取什么樣的舉措確保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舉國關注、舉世矚目。會期縮短了,形式創新了,短短幾天時間,代表委員圍繞糧食生產、生豬保供、農民工就業、脫貧攻堅等熱點問題談認識、明方向、析路徑,共同為今年下半場的經濟社會發展支招獻策。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育新機開新局增信心
初夏時節,麥浪滾滾。河南省商水縣魏集鎮許寨村,農機手開動機械設備開啟今年的小麥收割。“不誤農時,搶奪豐收。”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對今年糧食豐收河南省商水縣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天華依然底氣十足。
他的底氣與自信來自于我國長期以來發揮農業“壓艙石”作用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定力。
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指出,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不穩,糧食安全再次引發社會關注。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是此次兩會的重要
議題。
“糧食連年豐收,庫存比較充裕,口糧絕對安全,飯碗端在手里。”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我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目前,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遠高于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稻谷、小麥兩大口糧自給率達百分之百,庫存超過一年產量,夠全國人民吃一年。
“‘糧經’年年念,今年有新意。”小康之年,如何再接再厲端穩中國飯碗?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余欣榮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社會對糧食安全更加關注。我國糧食生產取得歷史性的“十六連豐”,但也要居安思危、系統施策,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著力抓好農業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提高復種指數,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增加產糧大縣
獎勵。
糧食穩產增效,關鍵在科技。“赤霉病、草地貪夜蛾等病蟲害是糧食增產的克星,‘蟲口奪糧’要靠不斷研發高抗性優良品種以及充分利用現代生物防控技術。”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建議,品種研發要更精準,并因地制宜地進行推廣;要不斷推進我國農業生物安全技術創新,提高突發農業生物安全事件應對能力,“用科技力量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從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圍繞藏糧于地,全國人大代表黨永富建議,在設立耕地數量紅線的基礎上設立耕地質量紅線,明確“質量紅線”的具體內容和評價指標,并且要納入各級政府考核目標,有效遏制耕地質量退化趨勢,為推動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兩會,“恢復生豬生產”也出現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成為兩會農業領域的熱詞之一。韓長賦表示,今年生豬產能有望恢復到基本接近常年水平,預計后市豬肉價格不會出現大幅度上漲。同時,生豬生產完全恢復需要一個過程。
如何讓老百姓吃得起豬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副所長喬曉玲建議,可在養殖集中區專題研究和生豬限養禁養區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制定發布全國生豬產業 “十四五”發展規劃,指導各地確定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和中小散養戶的布局。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提交了恢復生豬產能的提案,建議可考慮從國家層面設立生豬產業發展母基金或發行特殊國債、支持養豬用地“聚零為整”等。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宋虎振說,要像抓糧食一樣抓生豬生產,落實“嚴把五個關口,強化六項保障”等非洲豬瘟防控措施;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確保6月底前所有縣具備非洲豬瘟檢測能力;同時,嚴格落實生豬調運監管制度,堅決防止非法調運,抓好非洲豬瘟防控。
糧食穩,人心穩,社會穩。穩住農業“基本盤”,夯實農業“壓艙石”,“六穩”“六保”就有了堅實的物質支撐,我們國家就有了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保證。只要手中有糧,我們就有了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牢固根基和信心底氣。
讓農民挑上“金扁擔”
政策禮包暖民心
“報告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回家之后,我要帶領鄉親們鉚足勁兒,把我們的產業做大做強。” 聽了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元子河村黨支部書記郭建仁難掩喜悅。今年政府出臺的政策大禮包讓他心里多了一份踏實。
今年短短1萬多字的政府工作報告39次提及就業,處處彰顯人民主體地位,暖了民心。
報告明確,要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就業位居“六穩”與“六保”之首,解決就業問題,兩大群體尤為重要,其中之一就是農民工。中國目前有2.9億農民工,如何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讓老百姓能打工、有收入?
在就業服務上下功夫,報告明確提出要實行農民工在就業地平等享受就業服務政策,盡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讓中小微企業貸款可獲得性明顯提高。
返鄉農民工如何就近就業?報告明確:支持農民就近就業創業,擴大以工代賑規模,讓返鄉農民工能打工、有收入。扶持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加強農戶社會化服務。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拓展農村消費。
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建議地方政府出臺針對鄉村C2M基地建設的扶持政策,對于達到一定規模并有效帶動增收、就業的行政村和創業者,在物流、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 ;同時,對將銷售和物流網絡延伸到鄉村,為農村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的電商企業,給予包括土地購買、場地租用、水電優惠等支持,雙管齊下助推農產品上行。此外,建議政府出臺政策,鼓勵電商企業和大專院校結合,進一步加強農人培訓、實訓,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為農村貧困人口賦能,激發內生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宜興市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建議,要發展年輕人喜歡的產業,比如通過微電影等文化產業增強鄉村旅游產業的互動性和體驗性;同時,配套相關服務設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讓更多年輕人參與鄉村建設。
作為一名基層代表,農村脫貧攻堅和產業發展是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楠木橋村黨總支書記譚澤勇長期思考的課題。結合“四跟四走”首創的“連村聯創”脫貧模式就是以產業為依托,實現抱團發展。“這一塊的利益機制就是把全鄉9個村654戶貧困戶全部融進扶貧產業園,讓他們有穩定的就業收入,還有穩定的分紅收入。”譚澤勇說。目前,楠木橋村建成2000畝連村聯創扶貧產業示范園,年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今年譚澤勇在此基礎上,提出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思路,通過“文化+科技+平臺”,實現貧困村持續發展,為鄉村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
作為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代表,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茨營鎮團結村袁海波始終把鄉親們的就業問題放在心上。在前期調研中,袁海波了解到,制約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最大問題,就是創業資金不足,融資貸款困難,手續比較繁瑣,貸款周期較長,難以及時解決創業資金需求。袁海波建議,一是國家及時調整金融制度,出臺適合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的優惠政策,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渠道,解決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困難的問題。二是推行返鄉創業貸款貼息制度,重點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給予貼息。對符合扶貧、農業產業化貼息條件的優先辦理貸款貼息。三是擴大申請貸款擔保財產范圍,解決農民工缺少有效抵押物的問題。
把我們的農民扶一把
決戰脫貧攻堅有決心
“我在人民大會堂為繡娘繡爺代言!”5月22日,首場代表通道,一位身著苗族服飾的代表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全國人大代表、淘寶店鋪“鴿子花松桃苗繡”店主石麗平是今年兩會“代表通道”的第一位帶貨主播。她帶來兩款作品:苗族手工車枕、土布香囊。她動情地說,這小小的香囊,承載著四項非遺文化。“我們要把苗繡傳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一代一代延續下去,和鄉親們一起實現小康。”
石麗平和大家分享了自己脫貧攻堅的故事,“我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設立了100個易地扶貧工坊,去年繡了6000多萬元,帶動了4000多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就業,實現了‘搬得出、有就業、逐漸能致富’,現在像松桃苗繡這樣的技藝,在貴州已帶動了50多萬婦女就業。我也誠摯地邀請大家去多彩貴州看一看,感受我們民族文化的魅力,分享我們脫貧致富后的喜悅。”
石麗平的故事只是當前脫貧攻堅戰場的一個縮影。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貴州188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出了大山,搬進了城里,迎來了新的生活。
今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之年。消除絕對貧困,實現全面小康,這是一場我們必須打贏的硬仗。這項歷史性的任務,成為許多代表委員們心頭的關切、腳下的實踐。
面對疫情這道“加試題”,脫貧攻堅兌現承諾難度加大。如何統籌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陳曉華建議:一是進一步強化和落實脫貧攻堅責任。二是進一步加大“三區三州”支持力度。今年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要繼續向“三區三州”傾斜,增長幅度應高于上年。三是進一步激發貧困地區內生動力。在一定過渡期內,保持扶持政策的穩定性,對脫貧摘帽的要扶上馬送一程。抓緊筑牢產業脫貧基礎,加強特色優勢產品基地建設、支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加快補齊農產品加工物流基礎設施短板。四是進一步研究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可選擇若干脫貧摘帽縣開展試點示范,先行一步帶動面上。
如何讓脫貧的群眾不返貧,產業發展至關重要。據農業農村部統計,全國832個貧困縣每個縣都有兩三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有競爭力的扶貧主導產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90%以上都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產業扶貧已經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減貧效果最好、可持續性最強的扶貧舉措,是保證脫貧攻堅質量的根基。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說,扶貧產業只有特色還不夠,還應當有科技支撐,這樣才能優質高效。科技可以提升農副產品的內在價值,但利用時一定要防止“一刀切”“假大空”,不能讓“農民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