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農墾是農業現代化的窗口,在全國農墾戰線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經過不懈努力,黑龍江農墾改革的主體工程已經基本完成,經受住了常態化疫情防控大考。目前,北大荒集團上下正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努力形成農業領域的航母”的重要指示,繼續深化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經營模式,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更好服務國家戰略需要。
實現了政企社企分開,黑龍江農墾告別了70多年的政企合一體制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農墾改革文件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在黑龍江省委省政府、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堅強領導下,黑龍江農墾創建了一個全新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實現了政企社企分開。農墾總局層面的3036項行政權力事項、9個農墾管理局層面的26586項行政權力事項,全部一次性移交屬地政府。兩級機關、公檢法司機構及人員全部移交屬地人民政府。墾區事業單位共1063家,在編人員32238人,分為六類實施改革,其中,150所中小學校全部移交屬地政府管理,涉及教職工15573人、中小學生119988人。組建了北大荒大學、北大荒研究院、北大荒融媒體中心等企業化直屬機構。全墾區社區移交屬地工作涉及黑龍江省12個市、55個縣,墾區社區機構863個,共162.3萬人,全部納入屬地政府管理。
實現了整建制轉企。2018年12月,國務院授權財政部對北大荒集團履行出資人職責,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掛牌成立;2019年6月,完成政府行政職能移交屬地政府,實現整建制轉換體制機制;2019年8月,組建了北大荒集團總部,啟動了公司化運行模式;2020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批復了集團總公司公司制改制方案和章程,北大荒集團從全民所有制企業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9個農墾管理局被撤銷,變成了集團的分子公司。
整合了資源資產。推進直屬產業公司資源資產重組、產業優化升級,啟動打造集團公司子集團、明確產業公司定位專項工作,著力推進集團食品公司、數字農服公司、國際公司、醫療集團、文旅集團、資產管理公司和農資統營平臺組建工作。對北大荒農業股份、完達山乳業、九三糧油工業、北大荒米業、北大荒糧食集團等進行整合改造,抓好豐潤生物股份公司、墾豐種業上市工作,以薯業集團為試點,構建產業公司+子公司(農牧場基地)的以資產為紐帶的運營模式。完成北大荒集團綠色智慧廚房商標及商品名稱設計審定,制訂高端、中端、大眾三級產品榜單,做好差異化、訂制式產品研發。
完成了分子公司改革。將9個農墾管理局整建制轉為分(子)公司,其中,寶泉嶺等8個管理局整體改制為集團分公司,哈爾濱管理局改制為集團子公司,配齊配強分子公司領導班子,組建內設機構,強化了內控制度建設。將113個農(牧)場整合為108個農(牧)場有限公司,進行公司化改造,完善治理結構,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
建立了嚴格的財務和資產管理制度。出臺了《財務管理制度(試行)》等10項制度,構建了集團化的財務、會計管理體系。突出抓好“四嚴格”管理,即嚴格控制辦公費、差旅費、招待費、會議費、通訊費以及車輛交通費等六項費用支出,嚴格控制“社會性補貼”支出,嚴格控制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嚴格控制財務費用支出,節約資金成本,防范化解債務風險。圍繞資產管理,出臺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等16項制度,在資產處置方面著重強化國有資產交易管理、無償劃轉、評估管理、對外擔保、處置、對外租賃等方面的管理,在投資管理方面著重強化重大固定資產投資、重大項目投資、股權投資、重大并購等行為的管理,規范公司經營行為。
構建了內部控制體系。出臺了《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實施方案》,以強內控、防風險、促合規為目標,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將風險防控和合規管理要求嵌入業務流程,做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形成全員、全過程、全體系的風險防控機制,建立健全規范、全面、有效的閉環式內控體系,促進公司依法經營、合規管理。對原有14個方面94項內控制度進行修訂完善。圍繞合規風控管理,出臺了《風險管理辦法(試行)》《法律顧問管理制度(試行)》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企業法律顧問制度。
建成了激勵約束機制。集團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從戰略保障能力、高質量發展能力、公司經營能力三個維度設計了一套由44項指標構成的評價體系,推進管理精細化。在衡量戰略保障能力方面,主要體現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能力;在落實高質量發展方面,引入了“全要素生產率”評價標準,主要衡量綠色發展和循環經濟水平;在提高公司經營能力方面,主要衡量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等,引入“企業增加值”指標用以研判集團經濟形勢。根據這些指標,按照行業和規模對分子公司進行數據化評價,對集團本部以及各個治理團隊經營業績進行量化打分,既與薪酬直接掛鉤,又與干部使用掛鉤,實行末位淘汰,對集團各級形成有效的激勵。
改革釋放潛力、激發活力,取得疫情防控、春耕春播雙勝利
農墾體制改革全面增強了內生動力、發展活力、整體實力。突出表現為集團的凝聚力向心力顯著增強,原有的組織化程度高的優勢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發揮得淋漓盡致,農墾體制改革的成果經歷了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檢驗:黑龍江墾區提前5天完成了2037萬畝大豆、玉米等旱田作物播種,提前6天完成了2312萬畝水稻插秧,北大荒糧食全部播種在“豐產期”,50多萬干部職工復工復產“零感染”。根本原因是集團黨委把思想發動貫穿改革始終,以上率下統一了全體干部職工思想行為。
集團黨委一輪接著一輪開展思想發動。啟動農墾體制改革時,深入開展“深化改革加快發展”解放思想大討論、“進一步解放思想促改革”主題教育、解放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大討論等活動,以問題為導向,不斷深化改革思想發動,深入查找問題,自上而下有針對性反思整改,有效解決了部分干部眷戀舊體制老機制“不想改”、害怕觸及深層次矛盾“不敢改”、不能適應新形勢駕馭新局勢“不會改”等問題,為推動農墾體制改革贏得了主動。組建集團后,集團黨委大力推進“六破六樹”,總部機關大力破除官本位思想、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破除唯我獨尊思想、樹立團隊意識,破除行政級別思想、樹立服務意識,破除盲目優越思想、樹立合作意識,破除故步自封思想、樹立創新意識,破除好人主義思想、樹立斗爭意識,及時解決了長期行政化養成的沉疴頑疾。進入抗疫保春耕最緊迫階段,集團黨委再次部署各級領導班子“三拋棄三做到”,要拋棄懷疑主義思想,做到思想上堅定、行動上堅決,決不能成為變革的中梗阻、頂門柱、絆腳石,拋棄甩手掌柜習氣,做到親自謀劃、親自推進,當好“轉換器”“變壓器”,拋棄一陣風短期行為,做到持之以恒、慎終如始,各級領導班子和廣大黨員干部把強烈憂患意識和緊迫感與深沉的歷史定力結合起來,用于攻堅克難,不斷積小勝為大勝,匯涓涓溪水為滾滾洪流。
新體制下的北大荒更能打硬仗。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集團黨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把備春耕生產放在最優先位置謀劃,把糧食豐收作為事關集團生死存亡的“關鍵硬仗”來打。果斷調整播種面積和結構,增加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0萬畝,適當調減大豆,調增水稻20萬畝,調增玉米45萬畝,這“一增三調”,創造了增產8到10億斤的基礎條件,相當于新增了400萬城鎮人口一年口糧供應的能力。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集團上下齊心協力,廣泛運用信息技術開展“云上”備耕,共組織線上培訓1945次,培訓學員318649人次,占總培訓人數的95%以上;召開線上備耕會議805次,占備耕會議總量的98%。大力推進播種、插秧等機械的全面升級,一系列先進機械提高作業標準和質量,有效解決生產用工問題。在“機器換人”上下足功夫,應用水稻本田智能化軌道運輸技術10萬畝,應用無人駕駛插秧機12萬畝,無人駕駛拖拉機作業面積8萬畝,減少勞動用工近3萬人,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
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模式,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
北大荒從現代農業的學習者、追趕者,到超越和引領者,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成為國家農業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型農業生產企業。但是,集團的家庭農場經營規模、勞均生產率與美國相比還有差距,整體經濟規模和運行質量還有很大潛力。下一步要聚焦主責主業,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以“三大一航母”建設為目標,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資源資產整合、產業優化升級,實現從田間競爭力向米袋子競爭力、超市競爭力、餐桌競爭力的梯次躍升。
用“雙控一服務”模式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就是在鞏固家庭農場生產經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通過農業投入品統一供應、農產品統一經營、全過程的數字農服,將家庭農場的生產風險、市場風險最小化,構建起更寬領域、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現代農業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目前,北大荒集團化肥統供率55%,柴油統供率54%,種子統供率75%,每年生產大米30萬噸、面粉6萬噸、食用植物油140萬噸、乳制品28萬噸、豆粕530萬噸、豆制品4萬噸、淀粉4萬噸。下一步,集團要充分發揮市場規模優勢,立足5G技術,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對農業種、管、收、儲、運、加、銷實施全程閉環管控,實現決策作業全智能、生產環節全自動、生產過程全監控,打造一批“數字農場”,建成“智慧北大荒”。
用“一體兩翼”模式建設現代農業大企業。就是以生產加工為主體,以科技創新、資本運作兩個翅膀為支撐,構建起種養加銷一體化經營格局,做優做強做大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資源資產整合、產業優化升級。北大荒集團培育了“北大荒”“九三”“完達山”“墾豐”等中國馳名商標,其中,“北大荒”品牌價值國內排名第52位,持續領跑中國農業第一品牌。擁有米、面、油、肉、乳、薯、種等支柱產業,其中,大豆加工量國內排名第三,水稻加工量國內排名第四,乳品市場占有率國內排名第七,淀粉產量國內排名第一,種業銷售額國內排名第二,農業保險市場份額國內排名第五。下一步就是要不遺余力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行體制機制的升級,給龍頭企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進入資本市場,把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優做強做大。
用“三庫一中心”模式建設現代農業大產業。就是以產地庫、物流節點庫、銷售庫為保障,大力發展交易轉化中心,賦予農產品以金融屬性,提高產業競爭力。充分用好現有2357萬噸糧食倉儲庫容,建設好農產品物流、農業投入品物流、冷鏈物流,通過集團東北亞物流園區、中西部省區物流園區、京津冀物流園區、長三角物流園區、大灣區物流園區,把農產品和精深加工品運送到各高端市場。依托強大的農產品生產加工能力,著力建設“綠色智慧廚房”,實施“181戰略”,打造優質動態化的產品榜單平臺,創建標準、創制、倉儲、制造、營銷、檢測、金融、培訓等8個保障體系,聯結以“綠色”“智慧”的專屬訂制化基地,形成“大企業+大產業+大基地”聯動模式,延長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帶動一二三產平衡、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農產品向加工品轉化、產品向商品轉化、商品向貨幣轉化的“驚險跳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