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安徽鳳臺縣楊村鎮作為淮河岸邊的一個農業鄉鎮,如何抓好糧食生產,如何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外出務工大鄉,所有耕地“零拋荒”。鳳臺縣楊村鎮俗稱淮南市的“西伯利亞”,與阜陽、亳州兩市交界,有“雞鳴狗叫聽三市”之說。全鎮15個村、3.6萬人、5萬余畝耕地,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全鎮青壯勞力陸續背起行囊,遠赴他鄉,加入了外出務工“大軍”。楊樹鎮既沒有區域優勢,也沒有交通優勢,更失去勞力優勢,然而多年來,土地不但沒有拋荒一分一厘,而且糧食生產一年一個臺階,耕地“零拋荒”,并且成了糧食生產先進鄉鎮。
1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國家級示范社2個,省級示范社2個,市級示范社11個,省級家庭農場2個。鎮黨委書記陳銳說:“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糧食問題,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里。作為農業鄉鎮就是要把糧食生產落到實處。”
一任接著一任干,黃土地里有錢賺。制定規劃,全程服務,讓沒勞力的家庭也能種糧食。楊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邊遠小鎮,因為狠抓糧食生產,特別是土地全程化服務的創新做法,受到中央有關部門的肯定。
土地全程托管,種糧人有了“田保姆”。今年55歲的孫貴芹是楊村鎮孫莊村的一名農村婦女,幾年來,她流轉本村村民的60畝土地,走上了致富路。“這幾十畝地光靠俺一個人種肯定不行,多虧了鎮里的‘田保姆’。”指著遠方正在麥田里進行小麥赤霉病防治的統防統治隊員,孫貴芹一臉的喜悅。
孫貴芹說的“田保姆”,指的是楊村鎮土地托管中心。早在2010年,楊村鎮以店集村為試點,將村民手中現有的拖拉機、旋耕機、開溝機、收割機等10多種機械有效地整合起來,并有針對性地添置新的機械,成立沿淝糯米專業合作社,主推農業機械在糧食生產中的應用,率先推行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采取“農戶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服務自選”的原則,根據當地一稻一麥的種植模式,由合作社為農戶提供從種到管、從技術服務到物資供應,“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保姆式”服務,同時成立糧油工貿公司,專門負責對農民生產出來的糧食進行加工和銷售,有效解決了村民種地難、收入低的問題。
店集村村民吳明輝算了一筆賬,承包土地通過托管,1畝水田每年可以從合作社得到1000元,1畝旱田可以得到500元收入。如果自己耕種,辛辛苦苦一年,只能多掙個兩三百塊錢。這樣一來,村里的農民基本上都愿意加入托管,自己在外打工也能夠安心。
一些常年外出務工人員也回到家鄉,研究如何規模種糧。短短幾年時間,店集村就涌現出了50多個種糧大戶和3個種植類微型家庭農場。務工返鄉人員、家庭農場主米萬明說:“我現在在家創辦家庭農場,比外出打工要好得多,村里很支持,收入也不少,老人孩子也都能得到照顧。”
搞加工創品牌,農民走向大市場。2018年6月,“中國糯米粉行業十大品牌評選”揭曉,由楊村鎮種植的糯稻生產加工的“徐橋”牌糯米粉,以其潔白細膩、口感滑潤、味蘊性粘等特點,名列十大品牌榜首。
楊村鎮的糯米品質好是因為楊村人在種植上下了真功夫。過去,因為缺勞力、圖省事,大面積推廣旱直播,產出的糯稻不僅產量低,質量和價格也上不去。而楊村鎮創推的“十二統一”種植模式,控制用水量,減少化肥、農藥,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基本得到資源化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收獲時間統一,實現了高質量、高增收的“雙高”目標。
既要保證糧食安全,又要保證農民賺到錢,多年來,楊村鎮一門心思主打小麥、糯米的高質量,力求土地增效,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糯稻成為五糧液、古井等釀酒企業的首選原料,糯米常年供應給五芳齋、娃哈哈等企業。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委宣傳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