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新泰市深入貫徹中央、省和泰安市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牢牢抓住產業振興這一根基,以集約化、品牌化、融合化、系統化為方向,建園區、強主體,擴規模、育特色,促融合、提質效,聚力發展互促互融的“新六產”,推動農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發展。
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做法及成效
集約化引領。精心編制全市農業產業規劃,確定“生活+”北部休閑觀光、“生產+”中西部設施蔬菜、“生態+”東南部綠色生態“三生三線”發展框架,做強規模、做優供給。一是壯大園區龍頭。實施現代農業三年提質增效行動,推進以柴汶河鄉村振興示范帶為軸心,蓮花山旅游度假區等10個特色產業優勢區為拓展,10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10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萬個新型經營小農戶共同發展的“一帶十區百園千社萬戶”工程,實現園區集中、產業連片。設立2000萬元園區發展基金,建成惠美“百合和園”等現代農業產業園124家,園區連片經營面積達到16.2萬畝。二是夯實產業根基。堅持特色發展、錯位發展,推進“無中生有、有中生優”“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打造名優特新農業經濟板塊。成立鄉村振興聯盟,建立林果、蔬菜、特色種植等6個發展協會,新發展有機茶、泰皇菊、百合、丹參等名優農產品10萬余畝,建成一批特色小鎮和345個農業特色專業村,獲評中國特色小鎮1個、山東省特色小鎮2個、山東省服務業特色小鎮2個,樓德鎮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龍廷鎮掌平洼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三是引入工商資本。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實施企業聯姻、集團注資、外資嫁接、民資撬動“四個一批”工程,依托工商資本的資金、技術、理念和企業化、市場化管理優勢,帶動發展高效優質農業。通過引資本、上項目,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12家,建成現代農業綜合體60余家,發展家庭農場209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030家,各類農業企業和農業園區安置5.2萬人就業,帶動23.5萬農戶增收。
品牌化發展。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一是嚴格標準。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成果,推廣農業物聯網技術,推行農產品基地準出和追溯制度,在鄉鎮街道建立農殘檢測室,在農業龍頭企業和基地安裝視頻監管設備。全市無公害、綠色、有機“三品”認證達到384個,農業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65萬畝、占耕地的60%。二是培優品牌。實施名茶、名果、名菜、名糧、名藥“五名”工程,著力發展新泰芹菜、樓德煎餅、龍廷杏梅等特色農產品,打響“新泰心農·放心吃”品牌。全市培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5個、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認證產品7個、山東著名商標6個。新泰市被評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融合化提升。樹立“大農業”觀念,推動農業“優一接二連三”,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一是縱向抓延伸。堅持農林牧循環、產加銷一體,抓內部循環,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種養結合,發展林禽、林蟲、林藥等林下經濟22.3萬畝,建成生物有機肥、秸稈發電等循環利用項目,全市畜禽糞便、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90%、89.9%。抓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農、林、牧產品深加工,形成了一批農產品加工優勢產業集群。全市農業加工企業達到111家,其中畜禽產業形成“飼料-種禽-養殖-屠宰加工-熟食加工-羽絨副產品加工-生物制藥”完整產業鏈條,飼料年加工能力達到220萬噸。建成專業性農產品市場221處、涉農中介機構1000余家,2/3的現代農業園區、1/3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聯華、銀座等知名超市開展合作,鮮活農產品直采比例達到30%。二是橫向抓聯合。“農業+光伏”連天接地,規劃實施總投資200億元的采煤沉陷區農光互補示范基地項目,年可實現發電收入5億元,建成各類農業設施大棚9620個,年產優質蔬菜5萬噸,安排1.5萬人就業,沉陷區變“包袱”為“財富”。“農業+電商”牽市進戶,在省內首創“線上平臺+綜合服務實體”的“買賣提”農村電商模式,建成電商平臺36家,發展骨干電商企業107家,設立農村電商服務站776家,引導農民開設網店3752家。“杞農云商”電商平臺年銷售櫻桃、油杏等特色產品500余萬斤,帶動農民增收3000余萬元。“農業+旅游”上山下鄉,深挖農業生態涵養、休閑觀光等功能,發展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每年組織百合節、櫻桃節、香椿節等節慶活動,培育了掌平洼村、陳角峪村等鄉村旅游“十朵金花”,2家現代農業園區晉升為3A 級景區。
系統化支撐。圍繞破解產業振興的瓶頸制約,出臺政策,搭建平臺,創新辦法。一是引進專業人才。制定含金量十足的“人才十條”,設立1億元招才引智基金、2000萬元人才工作專項資金,為鄉村振興吸納高端人才。目前已兌現人才獎勵資金2000余萬元,先后引進“兩院”院士11人、長江學者3人、泰山產業領軍人才5人,選聘科技副職99名,推動了人才“上山下鄉”新熱潮。二是搭建雙創平臺。引進設立李天來院士、印遇龍院士等6家院士工作站,與山東農大合建鄉村振興研究院,依托中國農科院、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建設技術研究中心,在惠美農牧等現代農業園區設立鄉村振興試驗站,在天信農牧成立現代農業循環發展研究中心,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插上騰飛的“翅膀”。三是創新用地路徑。積極探索“國土+”助力鄉村振興之路,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土地市場化配置、耕地占補平衡等政策,推動土地資源變資產、資本、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土地整治,先后整治土地20萬畝,新增耕地4萬畝,挖潛建設用地指標1.7萬畝。四是拓展資金來源。組建新泰市富美鄉村振興發展集團,注冊資金1億元,采取財政出資、銀行融資、企業投資聯合的方式,集中資金打造鄉村振興重點項目;積極爭取、統籌上級鄉村振興重大專項資金,集中投向鄉村振興重點片區,每年向上爭取涉農資金5億多元;設立1億元鄉村振興產業引導基金,為鄉村振興提供真金白銀的助力。
深化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對策建議
一是立足國情和山東省情,以選擇和發展主導產業為抓手,夯實農業“新六產”發展的基礎支撐。山東農業“新六產”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在于加速非農經濟的轉型升級。未來山東省仍需堅持大力促進第二、三產業發展,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工業化、城鎮化的道路,在非農經濟領域尋找發力點與突破點,從而為帶動農業農村發展奠定經濟基礎。
二是總結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好經驗好做法,以農業產業化為核心探索“新六產”發展的山東模式。將鄉鎮企業發展的寶貴經驗進一步集成發揚,積極鼓勵村集體經濟發展,以村“兩委”為基層平臺引導社會資本與各類人才進入農業農村,發揮農村基層組織在農業產業中的主體作用。
三是深化農業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農業“新六產”發展中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要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制定發展戰略、減免稅收等方式,創造寬松的營商環境,招商引資吸引省內外與國內外的企業、資本與技術,參與到山東省農業農村領域發展建設過程中。要構建新型政商關系,依法保護企業與企業家合法權益,發揮好民營經濟與企業家在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創業創新的內生動力與示范帶動效應。
四是以農業為基礎,促進產業融合發展。通過財政扶持、政策優惠等手段,加快推進互聯網信息技術在企業管理、物流運輸、流通銷售、生產性服務中的廣泛應用,大力推進數字化管理、自動化制造等技術對農產品加工行業的升級改造;促進智慧農業發展,以智能化生產技術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與標準化程度。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