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糧食供給相對充裕,但糧食安全的風險在積聚,隱憂不斷顯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穩定糧食面積難度加大。2017年以來糧食面積連續3年累計減少了4750多萬畝,其中,小麥面積已連續3年減少,每年減少200~400萬畝,稻谷面積連續2年減少,特別是早稻面積近7年累計減少近1800萬畝。這既有我們主動調整結構的原因,也有種糧效益下降、農民季節性拋荒的原因,還有糧食連年豐收后,一些地方、有的部門出現了放松糧食生產傾向的原因。二是農民種糧效益下降。近幾年,稻谷、小麥、玉米平均總成本年均上漲約6.6%,與此同時,糧食出售均價年均僅增長約2.2%,種糧收益空間持續壓縮。主產區三大谷物畝均收益呈下降趨勢,2018年三大谷物平均虧損85元/畝。其中,稻谷畝均利潤連續4年減少,2018年種植稻谷畝均利潤66元(其中早秈稻利潤為負50元),比2014年減少了68%。三是災害的風險增大。隨著全球變暖,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增大,極端天氣事件呈加劇趨勢,給糧食和農業生產帶來了嚴峻挑戰。據專家預測,2020年我國農業氣候年景總體偏差,全國大部氣溫偏高,1~2月降水偏多,3~5月降水北多南少,汛期強降水過程多,農業防災減災任務繁重。病蟲害也對糧食生產構成威脅,特別是草地貪夜蛾已在我國定殖,目前蟲口基數明顯增加,危害時間可能提前,預計暴發危害幾率增大,防控形勢嚴峻。四是國際貿易環境更加復雜。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增加了農產品貿易的不確定性,通過進口彌補產需缺口的風險凸顯。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由于美國大豆播種面積下降明顯,2019/2020年度全球大豆產量將出現四年來的首次下降。阿根廷已將大豆等產品的出口關稅上調5個百分點,巴西也可能上調大豆出口關稅,將直接抬升我國大豆進口成本。
2020年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中央農村工作會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堅持穩字當頭,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大政策扶持,強化科技支撐,完善宏觀調控,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在目標任務上,重點是“三穩、三強、三提”。“三穩”,就是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穩定并完善糧食生產扶持政策,確保三大谷物面積穩定在14億畝以上,口糧面積穩定在8億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三強”,就是強基礎、強科技、強主體。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提高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培育壯大新型種糧主體。“三提”,就是提品質、提效率、提動力。提升糧食產品品質,提升化肥農藥投入品使用效率,提升糧食產業內生發展動力。在措施上,重點是抓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糧食扶持政策,著力提高兩個積極性。堅持并完善生產者扶持政策,調動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健全糧食生產扶持政策體系,穩定農民種糧收益預期。加大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支持力度,鼓勵開展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生產水平提升。用好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指揮棒,提高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積極性。優化考核指標,加大支持糧食生產投入的分值比重,壓實地方政府穩產保供責任。明確要求各個省份都加強糧食生產,產銷平衡省要保證糧食基本自給,產糧大省要保持糧食生產能力長期穩定。同時,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力度,優先安排農產品加工用地指標。研究建立糧食生產監測預警機制。科學確定各省糧食自給目標和底線要求,加強跟蹤分析,及時預警提醒,確保糧食供應不出問題。
二是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持續推進結構調整。穩定口糧面積。在調整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同時,積極探索實施生產者補貼、完全成本保險、收入保險等政策,保證農民種植收益基本穩定,確保稻谷小麥口糧面積穩定在8億畝以上。鞏固結構調整成果。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動態調整補貼標準,確保農民合理收益,防止非優勢區玉米面積大幅反彈。繼續實施大豆振興計劃,重點是穩面積、提單產、提質量。加大對大豆高產品種和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推廣的支持力度。調優品質結構。經過幾年調整,糧食生產的區域結構已趨于優化,下一步要將工作重心轉到調優品質結構、調長產業鏈條上。舉辦全國性優質稻米、專用小麥品質品鑒宣傳推介活動,公布一批品質優、食味好的口糧品種和品牌,打造一批原糧優質化、加工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的糧食精品強鎮強縣,引導各地調優調高調精口糧結構。
三是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的意見》,完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和200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的年度建設任務,確保到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支持產糧大縣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跨省域調劑使用,調劑收益按規定用于建設高標準農田。穩定提升耕地質量。繼續實施耕地輪作休耕試點3000萬畝,輪作為主、休耕為輔,擴大輪作、減少休耕。綜合采取工程、農藝、生物措施,開展退化耕地治理修復。統籌實施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和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繼續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加快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旱作節水等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綠色循環發展。
四是強化科技支撐,挖掘增產潛力。加強重大科研攻關。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搶占科技制高點。加強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大力實施種業自主創新工程,實施國家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程,推進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型農業機械研發和應用。加快建設農技推廣體系。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進一步發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擴大對特色優勢農產品覆蓋范圍,面向農業全產業鏈配置科技資源。創新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遴選發布一批綠色高質高效糧食作物新品種和新品牌,集成示范一批糧食生產全過程高質高效技術模式,以良種為基礎、以機械化為載體、以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建設生產全程機械化、投入品施用精準化、田間管理智能化的標準化生產基地,提升糧食生產科技水平。
五是推進科學防災減災,努力實現抗災奪豐收。加強氣象災害防抗救。科學研判全年農業氣象年景和災害發生趨勢,制定防災減災預案。加強災害監測,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強化指導服務,加大救災支持,努力減輕災害損失。加強重大病蟲疫情防控。組織實施“防病治蟲奪豐收行動”,突出抓好小麥條銹病、小麥赤霉病、水稻“兩遷”害蟲等暴發性、遷飛性、流行性病蟲害防控,著力抓好柑橘黃龍病、蘋果蠹蛾等重大植物疫情阻截防控,確保重大病蟲總體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全力抓好草地貪夜蛾防控。壓實防控責任,建立部門指導、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防控機制。制定防控預案,分區提出對策措施,提早做好物資和技術準備。加強蟲情監測,組織開展大區聯合監測,加密增設測報網點,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推進科學防控,聚焦重點區域,加強分類指導,大力開展統防統治、群防群治、聯防聯控,確保草地貪夜蛾不大面積連片成災。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