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如何破解鄉村治理低效難題——湖南鄉村治理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湖南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會同組織、宣傳、民政、司法等單位,對全省10個市州、20個縣市區、39個鄉鎮、50個村的鄉村治理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發現,各地在鄉村治理中積極探索,創造了一批好的模式與典型,鄉村治理總體有效,鄉村面貌呈現可喜變化,但也面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加強。

  多措并舉,多維探索

  近年來,湖南先后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基層建設的若干意見》《鄉村治理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加快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各地積極探索,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取得了初步成效。

  堅持黨建為綱,引領鄉村治理。各地將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加強鄉村治理的重中之重。大力推進“五化”建設,提升建強基層黨支部;選優配強支部書記,推動“能人治村”;豐富黨建形式,加強制度激勵,充分發揮黨員先鋒作用,夯實基層戰斗堡壘,持續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如花垣縣“五興”互助推進基層治理,讓黨員與群眾組成互助小組,通過“學習互助興思想、生產互助興產業、鄉風互助興文明、鄰里互助興和諧、綠色互助興家園”,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組織、宣傳、凝聚、服務群眾的重要作用。婁底市選優配強駐村第一書記,對全市498個貧困村、190個軟弱渙散村、840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部派駐第一書記,出臺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優秀農民工、退休黨員干部等到村任職。安鄉縣推行“網格+黨建”模式,將村劃為若干網格,推選黨員為網格長、村民代表為網格員,每5~10戶設立聯戶長,構建“村干部-網格長-聯戶長”的全覆蓋動態管理體系,實現了“大事全網聯動,小事一格解決”,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堅持自治為基,激發群眾參與。各地突出村民自治,引導村民全面參與鄉村治理,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統一規范村務公開工作,抓好村級監督;完善村民自治和民主決策制度,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抓好村規民約的傳承創新,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評、事事有人管”的鄉村治理新格局。如石門縣探索開展“3+X”村民小區自治管理,以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為基礎,打破原自然村、小組概念,以400~500人為單位就近整合自治小區,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設立自治小區理事會,下移自治重心,形成了鄉村自治的新格局。邵東市靈官殿鎮推行“院落長”制度,以鄉村院落為單位推選“院落長”,閑暇時組織村民召開“院落會議”,起到政策宣講、糾紛調解、衛生監督、移風易俗勸導、文明家風倡導、留守老幼照看、治安防控和民意收集8個方面的突出作用。新化縣油溪橋村開展村級事務積分考評管理,通過登記、審核、公示、講評、獎懲等環節,以“積分制”對村里大小事務進行處理,村民根據積分參與村級集體經濟分配,提高了參與自治的積極性,該村由十年前的貧困村蛻變為資產上億的富裕村。

  堅持法治為本,夯實保障基礎。各地圍繞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建設,積極開展平安創建和民主法治示范創建,加強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健全農村矛盾化解機制,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和法律服務供給,引導廣大農民學法守法用法,加強小微權力約束和監督,群眾安全感進一步增強。如漣源市建立村級小微權力風險防控機制,科學確權,將村級權力“瘦身”至27項;嚴格限權,給每項權力繪制運行流程圖并建立制度;陽光曬權,利用“互聯網+監督”平臺、微信群等公開村級事務管理情況。邵東市率先在全國推行“一村一輔警”制度,2017年以來,521名駐村輔警協助調解矛盾6235起、化解“民轉刑”案件240起、排查安全隱患5569起、協破刑事案件587起、走訪群眾46萬多戶(次),全市刑事立案、命案、盜竊發案、110報警等不斷下降,社會治安明顯好轉。臨武縣萬水鄉開展“農家懇談”活動,針對原來社情復雜、治安差的鄉情,各村調委會每周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做到“四清”:底數清、環節清、情況清、問題清,及時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全鄉群防群治,架起了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連心橋,群眾滿意度多年位居全縣前列。

  堅持德治為先,培樹文明新風。各地充分發揮德治的融合、引導等功能,大力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縱深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共建,廣泛開展“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主題活動,舉辦“最美鄰里”“身邊好人”“好媳婦”等體現傳統美德和優良風氣的評選,弘揚正能量,引導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鄉風民風煥然一新。如宜章縣成立“好人協會”,以“排難解憂、見義勇為、幫貧扶困、助學助殘”為宗旨,組織開展多方面的幫扶解難公益活動,建立了19個鄉鎮分會、3個行業分會、246個村工作站、13個社區工作站,形成了縣鄉村(社區)三級聯動網絡格局,會員達1.5萬余人,全縣“好人效應”不斷凸顯。岳陽樓區麻布村鄉賢治村,由老黨員、退休教師和退休干部等鄉賢成立“和樂驛站”,參與移風易俗、道德評比、糾紛調解、村務監督、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帶動了村民共同參與鄉村治理。

  堅持以人為本,優化鄉村服務。各地積極轉變管理思路,樹立服務理念,深化“放管服”改革,將行政審批、服務事項下沉到鄉村,切實提高了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能力,提升了服務質量。如岳陽樓區發展“互聯網+政務服務”,每個村都設立了專門的服務窗口,將服務從“線下”拓展到“線上”,群眾可通過政府門戶網站、12345熱線、自助服務一體機等平臺,在線查詢68項業務的辦事流程,絕大部分事務“跑一次路、進一道門、找一個人”就能辦成。瀏陽市加強鄉鎮服務能力及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擴大鄉鎮政府服務管理權限,依法將直接面向群眾、量大面廣、鄉鎮服務管理更方便的28項縣級管理權限下放鄉鎮政府;規范鄉鎮政府職能職責,明確了服務對象、職權范圍和辦事流程;實施站所管理體制改革,設立了綜合行政執法局;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推進鄉鎮服務能力水平提升。

  直面問題,破解低效

  全省各地鄉村治理有明顯改進和加強,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部分地區還存在治理低效甚至失效現象,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基層黨建仍需加強。調研發現,一些村黨組織軟弱渙散現象突出,黨建基礎薄弱,服務群眾、帶領群眾的能力明顯不足。少數農村黨員乃至村支部書記的宗旨意識、奉獻意識等弱化,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沒有充分體現。多位村支部書記還反映,村干部工作任務重、要求高,還要坐班制,而待遇甚至沒有同村的輔警高,干起事來心不安穩。一些農村黨員在大是大非面前,認識甚至沒有群眾高。有的黨支部書記軟弱怕事,毫無威信。如石門縣某村村霸打了村支部書記,掃黑除惡行動被抓捕后,自己承認打了人,而村支部書記卻不敢作證。

  鄉村人才嚴重缺乏。一方面,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多,對村里的事不關注、不參與,有力無心;留守人員受限于身份、年齡、智識,對村組事務也有心無力,導致移風易俗、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推動乏力。另一方面,農村黨員干部“老化”“斷代”問題凸顯,村干部政治地位與經濟待遇吸引不了有能力的人才扎根農村。如安鄉縣安豐鄉全鄉黨員平均年齡達59.6歲;攸縣某村“六牙”治村,村支書自嘲“支部3個人加起來只有6顆牙”。

  農村信仰意識淡薄。對農民的教育沒有跟上,加上國內外環境日益復雜、信息良莠不齊,導致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抬頭,西方宗教甚至邪教向農村滲透。一些地方主流文化缺失,賭博盛行。一些村祠堂、教堂修得漂亮,公共設施無人問津。意識形態陣地在一些地方受到侵蝕,給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帶來沖擊,阻礙了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的形成,造成了新的不穩定因素。

  集體經濟總體薄弱。至2018年底,全省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有11095個,占總數53.73%。如岳陽縣釋迦寺村,村級組織年運轉經費25萬元,加上公路、溝渠塘壩維修和環境整治等費用,每年缺口近50萬元。“手中沒把米,叫雞都不來”,村集體經濟的弱化,大大降低了村級組織的號召力和集體組織成員的凝聚力。

  鄉村法治建設有待加強。一些地方推進鄉村法治的責任落實不到位,制度機制不健全,未形成合力。部分鄉村干部“重經濟,輕法治”問題突出,法律知識缺乏,法律意識不強。司法所力量配備薄弱,律師和法律工作者愿意服務農村的不多,依法治村力量不足。村民法律意識淡薄,信訪不信法、霸蠻不講法、選擇性信法。個別地方宗族、家族勢力強大,影響把控鄉村事務。一些地方普法宣傳不到位,“一村一法律顧問”“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等沒有有效落實,農村法治文化場所缺失。

  德治土壤養分不足。基層普遍反映,“德治”是當前鄉村治理的難點。老人威望不再,能人美德不足,德治機制不全,拜金主義、唯利至上等思想,對農村傳統的勤勞、節儉、忠孝、誠懇、互助等美德帶來沖擊。政府強農惠農政策背景下,有的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享受權利成理所當然。鄉村文化“養分”不足,文化工作人員不多不專,文化基礎設施薄弱,農村文體活動單一,送戲(影)下鄉、文化大篷車等活動開展有限,滿足不了群眾需求。

  健全體制,構建新格局

  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必須把促進農村和諧穩定作為根本目的,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治理社會體制,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農村社會治理新格局。

  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推動黨的領導向下往細延伸。一要強化村黨組織的領導地位,推行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主要負責人,黨員擔任村務監督委員會、紅白理事會等村級組織的主要負責人,進一步加強黨對基層組織的領導。二要延伸管理末梢,加強組級黨小組建設,實行院落、屋場網格化管理,把黨的領導和鄉村治理下沉到群眾身邊。三要細化黨員考核激勵,建立健全面向黨員的評比考核制度,引導黨員在遵守村規民約、移風易俗等方面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推動鄉村治理各項舉措落實。四要強化黨員基礎教育,豐富黨建活動方式,持續加強黨員意識教育,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樹 “四個意識”,做到 “兩個維護”,筑牢黨在農村的思想堡壘。

  充分發揚基層民主,發揮群眾鄉村治理主體作用。一要完善村規民約。各有關部門指導各村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村規民約,確保合理合法,增強村民自我管理、服務、教育、監督的意識與能力;組織開展優秀村規民約評選活動,打造樣板典型。二要突出民意導向。要充分借助村組會議、微信群、意見欄等舉措,建立行之有效的民意歸集處理回應渠道,真正讓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決策監督評議。三要強化“一事一議”。環境整治、公益事業建設等工作政府不大包大攬,要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運用“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等制度,多說服教育、民主協商,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履行應盡義務。

  大力加強鄉村法治建設,充分發揮法治保障作用。一要加強鄉村治理立法。結合新形勢下鄉村治理實際,進一步完善涉農領域立法,加大鄉村治理法治供給力度。二要加強鄉村法治機構隊伍建設。整合部門資源,加強鄉鎮司法所及執法機構隊伍建設;深入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提高鄉村干部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培訓向村民小組和農戶延伸,提高培訓的針對性。三要加強農村法治示范宣傳。分層級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發揮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創新開展 “送法下鄉”“法治宣傳教育月”等活動,切實提升普法實效。加強農村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推出群眾喜聞樂見的鄉村法治文化作品,營造濃厚法治氛圍。四要加強平安鄉村建設。加大農村違法犯罪行為打擊力度,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守護老百姓身邊的安全;加大對非法宗教、邪教的打擊力度,培植健康、向上、向善的信仰土壤。五要加強法律服務。落實“村(社區)法律顧問”制度,發揮其在法治鄉村建設中的作用;暢通直達農民身邊的法律工作人員聯系機制,讓群眾便捷享受法律服務,維護自身權益;建立政府購買服務機制,盡可能減免貧困群眾的法律服務費用。

  加強思想道德引領,培育鄉村文明新風。一要筑牢思想信仰基礎。加強農村意識形態的教育宣傳,用黨的路線方針、優良傳統文化、健康信仰思想武裝農民頭腦,減少杜絕邪教、不良風氣、低俗文化等在農村的生存空間,特別要加強對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的關注關愛力度。二要弘揚社會美德。通過宣傳、演出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社會美德,傳播正能量,從心靈深處激發群眾的道德之美;組建村(社區)志愿者隊伍,宣傳道德規范、優秀傳統民俗、先進典型榜樣;通過鄉賢會、紅白理事會等村級自治組織,積極發揮“五老”等在鄉風道德方面的引領作用;積極開展“新鄉賢”評選活動,構建弘揚新鄉賢文化。三要加強文明創建。廣泛開展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弘揚尊老愛幼、耕讀傳家、勤勞節儉等良好家風;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推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尚,提高村民素質和文明程度;整合村文化大院、活動中心、公開欄等現有農村基層陣地,因地制宜打造規范化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四要豐富文體活動。多層次組織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娛活動,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

  加大人才培養激勵力度,提高治理主體的工作熱情和能力水平。一要拓展鄉村干部成長空間,加大從機關事業單位選派優秀黨員干部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力度,作為干部基層鍛煉的重要內容;建立機制,選拔優秀村黨支部書記進入鄉鎮機關隊伍;對有村黨支部書記經歷的優秀鄉鎮黨委書記,優先提拔進入縣級領導班子或市級部門領導崗位。二要適當提高村干部工資或基本報酬,建立與村干部收入掛鉤的考核獎勵機制;允許在村集體經濟組織兼職的黨員村干部,根據生產經營情況經集體研究同意后領取績效和創收獎勵。三要加大人才培訓力度,省市縣鄉四級統籌開展對村干部的輪訓,提高其政治意識、文化素養、管理能力、致富本領,切實發揮“能人治村”的重要作用;積極從大學生、退伍軍人等群體中擇優選拔、提早培養村級后備黨員干部。

  突出示范帶動,大力推廣好的鄉村治理模式機制。一要抓好鄉村治理試點示范,開展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創建,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二要學習借鑒省內外治理經驗,認真學習新時代“楓橋經驗”、浙江象山“村民說事”等先進經驗,學習“20個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的好做法、好典型;加強省內“黨建引領互助五興”“積分制”“網格化”“小微權力整治”等好的治理模式的總結宣傳。三要鼓勵基層鄉村治理模式創新,充分尊重基層首創精神,重視培育和扶持地方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協調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鼓勵自然村、村民小組、片區、院落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實施各種不同范圍、不同層級的自治,真正調動群眾的積極性。

  (湖南省鄉村治理專題調研組:袁延文、劉益平、唐瑛、史鋒、陳蘇寧、鄒達成等)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