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構建合作社規范發展與農民利益補償兩個機制——基于一個產糧合作社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張曾 字號:【

  農民合作社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農民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能提高小農戶組織化程度,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是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橋梁。2019年9月,中央農辦等11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的若干意見》,在全國部署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如何以提升農民合作社規范化水平為契機,幫助小農戶發展的同時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夯實基礎,是當前重大課題。筆者近期對江西余江區山底優質稻專業合作社進行了系統調查。

  概況:運作方式規范,實現“集體的合作”

  山底優質稻專業合作社(簡稱“山底合作社”)位于江西余江區,是國家級示范社。其所在的山底自然村有103戶347人,耕地總面積為364畝。最初由所在自然村的6個村民于2010年成立,2013年山底村全體農戶將所有耕地全部入股合作社。經營總規模在2019年擴大到2240畝,地塊涉及3個行政村8個自然村,由38戶社員進行耕種。2018年全社總收入471.3萬元,實現營收70萬元。山底優質稻專業合作社的運作方式符合農民合作社的各項本質規定。詳細情況如下:

  第一,成員資格方面堅持完全自愿原則,組織管理方面堅持民主管理原則。山底自然村全體農戶自愿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全體社員選舉產生理事、監事。實行理事長負責制,在耕、種、收等農忙季節或年終召開理事會、社員代表會議和社員會議,討論決策合作社各項重大事務。

  第二,土地經營方面堅持統分結合原則,所有土地由合作社靈活統籌。在山底合作社,全體社員就是103戶山底自然村農戶,社員將所有土地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進行統籌。對于社員農戶,如果有充足勞動力并愿意種地,在合作社范圍內可以根據勞動力情況和務農意愿實現“能種多少就種多少”;如果農戶缺勞動力或不愿種地,則入股土地由合作社統一管理,農戶直接享受收益分紅。由合作社雇工對剩余耕地進行直接經營管理,刨去成本后純收入歸合作社所有。對于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的非社員農戶,根據地塊質量及協議情況確定,合作社按簽訂合同中的實際價格支付土地租金。

  第三,服務供給方面堅持為農服務原則,各項生產服務由社員農戶靈活選擇。合作社為社員農戶提供涵蓋選種、打藥、放水、機耕、機收等各環節的生產服務,社員農戶可按需求自愿選擇,在自身經營范圍內根據自身勞動能力和勞動意愿實現“想干哪些(農活)就干哪些”。社員農戶使用合作社的生產服務無需墊付錢款,由合作社按服務的成本價格記賬,在年終核算收入時進行扣除。合作社充分發揮資產、技術、信譽等優勢,為社員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各項農業生產服務,有效解決分散小農戶無法解決的問題,降低了市場風險、生產成本和農民勞動強度,增加了農民收益。以2018年為例,合作社統一購買化肥農藥等農資提供給社員農戶,相比市場價,可為農戶畝均節約20~30元;合作社以成本價為社員農戶提供機械耕作和收割服務,相比市場價,可為農戶畝均節約160~180元。僅這幾項內容的聯合與合作,就可以為社員農戶降低成本180~210元/畝。此外,合作社指導下農戶生產行為更加科學,相比未入社散戶,可畝均增產約50~60斤。僅一年內,社員農戶比非社員農戶畝均增收200~300元。

  第四,利益分配方面堅持互惠共享原則,統購統銷、統一核算。由合作社指定的糧食商販從農戶處運走糧食,糧商與農戶同時記賬(正所謂“少記了農戶吃虧,多記了糧販子吃虧”,雙方會以最準確的數字記賬)。完成水稻收運后,糧商與合作社進行結算,一次性向合作社支付糧款,合作社在扣除各項費用后再逐一與農戶根據實際情況返還。山底合作社以每畝800公斤為回購標準,超出部分的收益歸種植戶。以2017年為例,如果全程使用合作社提供的生產服務,全年農資農機等服務成本約為660元/畝。合作社回購的800公斤/畝,按當年收購價折算,扣除服務成本,所得為畝凈利潤。對于合作社自有土地,扣除畝凈利潤的30%為土地租金,作為分紅返還全體社員農戶;對于合作社租入土地,按租地實際價格扣除土地租金。扣除土地租金后的凈利潤及超出回購標準部分的全部收益歸種植戶。需要說明的是,合作社原計劃將凈利潤的10%計提為合作社運轉資金的公共積累,但目前尚未計提過。

  第五,堅持把促進農民組織化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相結合,基于“合作的集體”實現“集體的合作”。“合作的集體”是指以農民股份合作盤活集體資產,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集體的合作”是指通過集體行動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培育農民的內生發展能力。合作社的主要收入包括:一是合作社的經營收入,主要為直接經營土地的收入和對外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收入;二是政府補貼項目,如2017年修建儲糧倉庫獲得三產融合項目補貼29萬元,2018年獲得示范社發展獎勵資金30萬元;三是公共積累,目前沒有計提過。除運營成本外,主要支出是購買機器和建設倉庫、辦公樓等設施。由于合作社同時也是該自然村的集體經濟組織,所有資產屬于集體資產,歸103戶全體社員集體所有。目前合作社固定資產達380萬元,其中包括耕田機16臺、插秧機12臺、機械收割機5臺、拖拉機1臺、育秧播種流水線1條,以及曬場和倉庫各2個、烘干房1處(尚無烘干設備)。可見,山底合作社以自然村集體經濟為基礎的農民合作迅速實現了集體積累,同時也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探索出了有效的組織形式和實現形式。

  特點:既要“穩”,也要有“效益”

  山底合作社在堅持合作社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穩步發展,逐步擴大經濟效益。

  一是添置“硬家伙”,完善基礎設施并清還債務。堅持合作發展,充分利用政策支持,迅速實現集體積累。2017年,建設儲糧倉庫和辦公樓共計花費140萬元,其中國家對儲糧倉庫建設補助29萬元,合作社自有資金56萬元,合作社收入填補35萬元,示范社獎勵資金30萬元,負債10萬元。

  二是生產“優質稻”,用質量向市場要效益。合作社發揮規模優勢,在產品質量和特色上做文章,與稻谷收購公司簽訂種植優質晚稻的訂單合同,每年約定最低收購價,收購時根據合同價和市場價情況就高結算。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在全社種植優質稻,2017年種植300多畝,2018年擴大到1000多畝,2019年實現全部覆蓋。2018年優質晚稻的合同保底價為140元/50公斤,實際結算價為145元/50公斤。相比種植普通稻的非社員農戶而言,每畝成本高100元左右,而畝均收益高出近350元,即種植優質稻可凈增收近250元/畝。

  三是延伸“加工鏈”,把利益留在合作社。合作社在2016年注冊了“山底貢米”與“萬歲壩貢米”兩個商標,將水稻加工成大米出售。目前,合作社沒有脫殼加工設備,要將稻谷運輸到加工廠商,把米糠付給加工廠商作為加工費用,其間需2~3.5元/50公斤的運輸費用。每百斤普通晚稻可以加工成55~65斤大米,優質稻可以加工成約50斤大米。2018年,合作社銷售給糧商的優質稻價格為145元/50公斤,加工后優質稻米的出售價為3.5元/斤,去除包裝及運輸成本,相比直接出售稻谷平均高出26.5~28元/50公斤。2017年,合作社加工的優質稻米以3元/斤的價格售出2萬余斤,2018年,更是以3.5元/斤的價格售出4萬余斤。

  困境:“抱團”只能“取暖”,農民種糧依然“靠天收”

  稻谷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而最低收購價一般由國家根據糧食生產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市場價格和生產發展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考慮確定。2018年,國家的水稻最低收購價下調,同時農藥化肥等農資產品的市場價格有所上升,導致早稻實際出售價為121元/50公斤,種植水稻收入相比2017年畝均減收200多元。

  2019年最低收購價與2018年等同,且2019年上半年南方多地遭遇水災,大面積耕地及農作物被浸,合作社所涉地塊平均減產20%左右,且稻谷品質受影響較大,早稻實際出售價為113元/50公斤。根據7月結束的早稻收獲情況看,合作社虧損嚴重,理事長吳秋邦種植的地塊也普遍減產20%左右。如果晚稻能豐產,早稻虧本情況就能夠挽回,而若再遇惡劣氣候條件,全年甚至可能完全虧本。因此,在吳秋邦看來,種植水稻的話,辛苦一年下來,最終能否盈利,還是得“靠天吃飯”。

  吳秋邦說:“種地也要天時地利人和,沒有天時地利,光靠我們這些農民,合作也支撐不住啊!”如果2019年下半年再遭自然災害,在糧價不提高的情況下,合作社必然要面臨選擇:要么收縮發展規模,但又舍不得任由土地撂荒;要么改種其他經濟作物,但風險較大,自己心里也沒底。顯然,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合作社雖然比散戶略有優勢,在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的沖擊下依然十分脆弱。

  啟示:幫助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切實保障種糧農民的利益

  山底合作社把促進農民組織化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相結合,積極適應市場經濟和規模經濟,找到了統分結合的最佳結合點,是對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的有益探索。同時,也啟示我們,深化農村改革中既要注意幫助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又要注意完善制度環境,切實保障種糧農民的利益。

  構建有利于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的長效機制。農民合作社能夠解決“有田無人種、有人無田種、散戶成本高”等問題,在農村勞動力大量棄農務工的情況下,盤活耕地資源,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中堅力量。一個有效運轉的農民合作社,其社會效益遠大于經濟效益。因此,必須構建有利于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的長效機制。第一,農民合作社應建立以服務社員農戶為主的利益聯結機制,而國家應為農民合作社構建全方位的支持與服務體系。提升農民合作社規范化水平,根本目標是增強農民合作社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使之真正做到服務農民、幫助農民、提高農民和富裕農民。第二,要持續引導合作社規范發展,加強宣傳教育和指導,引導合作社做實合作機制,同時給予合作社向綜合性合作組織轉變的更大發展空間。建立發展動態監測和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在探索中不斷提升合作社發展水平。

  完善農業供給側改革過程中農民利益補償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著力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努力實現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發展和經濟實力增強有機統一、農民生產糧食和增加收入齊頭并進。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深入推進,根本目標是保障有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根本途徑是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一是要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實現精準補償。國家收購價是引導供給側改革的風向標,其中產生的成本代價實質上主要由產糧農民負擔了,因此國家應對產糧農民精準實施利益補償。二是要以市場需求引領農業結構調整。在通過市場力量引導農民轉變生產行為時,應讓農民嘗到“甜頭”而非遭受“苦頭”。正所謂“有收沒收在于‘種’,多少好壞在于‘管’”,這是農業生產的特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方面要通過國家力量的有形之手夯實農業效益的“地板”,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特別是加快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加快推進農業大災保險試點,提升保障水平,以政策支持農民“放心種糧”;另一方面,要通過市場力量的無形之手提升農業效益的“天花板”,拓展農業發展空間,以效益引導農民“用心管理”,實現提質增效。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