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殷實富足的小康生活是中華民族的千年愿景,是億萬人民的共同期盼。從小康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扭住這個奮斗目標,一屆接著一屆干,一棒接著一棒跑,到今天這個穿越時空的夢想已然觸手可及。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具有特殊意義。“全面”意味著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中國的小康,要讓億萬農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過去的一年,農業農村繼續保持平穩發展的良好態勢,精準脫貧成效顯著,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新高,農村民生進一步改善,農村改革持續深化,鄉村振興有力有序推進,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但我們仍要清醒看到,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必須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導向,既立足當前,從農村實際出發,把當務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決好;又著眼長遠,“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加快補上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短板,為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一方面要乘勢而上,聚焦“三區三州”等地區,集中力量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不獲全勝決不收兵;一方面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要針對扶貧產業同質化、鏈條短、效益低、市場弱等問題,加強規劃、引導和幫扶,切實抓好產業扶貧,推動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要堅持現行脫貧標準,確保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堅決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確保脫貧成果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全面小康的短板在農村,農村的短板最突出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扎實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改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這些短板是農民群眾的民生痛點,是全面小康最直觀的落差,要以老百姓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為評價標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補上短板,絕不能脫離實際、勞民傷財、盲目推進。
當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越是這個時候,就越要穩住“三農”這個基本盤,越要發揮好“三農”壓艙石作用,為穩定經濟社會全局提供基礎支撐。全面小康之年要確保農業豐收、農民增收。一方面要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落實省負總責的“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堅決糾正一些地方放松糧食生產和搞“無豬市”“無豬縣”的錯誤傾向,保障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有效供給;一方面要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積極鼓勵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創新,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穩定農民工就業,加大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整治力度,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減、趨勢不變,實現農民收入翻一番的全面小康既定目標。
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推動建立縣級領導干部和縣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包村制度,大力培養一懂兩愛“三農”工作隊伍。要強化保障機制,優先保障“三農”投入,推動人才下鄉,強化科技支撐,推進綠色發展。要加快推動農村改革在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選擇部分縣市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先行試點,探索落實長久不變的具體辦法,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推動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配套制度,穩慎推進宅基地改革,持續推進農墾改革和農業綜合執法改革。
2020年“三農”工作重點任務已經確定,只要我們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緊緊圍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大目標,充分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只爭朝夕,苦干實干,我們一定能夠不斷鞏固農業農村持續向好的形勢,譜寫好決勝全面小康的“三農”新篇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