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和甘蔗等九大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保持了平穩推進的勢頭,機具持續增加,重點技術推廣加快,農機化轉型升級成效開始顯現。
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增長,種植機械化發展成為新動能
2019年,水稻機耕率預計達到98.7%左右,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左右;機械種植率預計達到54%左右,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機收率預計達到93%左右,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綜合機械化率預計達到83.4%左右,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左右。
技術示范推廣情況。耕整地環節:激光平地技術應用加快,履帶旋耕機和履帶拖拉機推廣面積進一步擴大,深泥腳水田作業質量和通過性明顯好于輪式拖拉機,履帶式拖拉機在湖南、江西等省份試驗示范效果明顯。
種植環節:乘坐式插秧機增長速度超過步進式插秧機的增長;育秧生產裝備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技術加快推進,“育秧難、育秧繁、育秧貴”的問題正在得到緩解。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在黑龍江、江蘇、湖南多個省份示范力度加大,效果不斷顯現。水稻機直播技術逐步成熟,精量高效復式機械化直播技術推廣面積較快。水稻長秧齡大苗移栽、水稻缽苗擺栽、有序拋秧、飛機撒播等技術在湖南、江西、廣東等多個省份示范推廣。
植保環節:自走式高地隙高效植保技術快速推廣,小型無人機、擔架手持式高效植保機械在丘陵山區及分散小地塊普遍應用。物理、生物綠色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推廣應用。
收獲環節:自走履帶式全喂入稻麥聯合收割機可靠性、作業性能持續提高,機具在稻谷高濕狀態下脫粒性能和夾帶損失得到改善,在濕爛田塊的通過性進一步提高,適應高溫、高濕、倒伏作物的收割機得到稻農的歡迎。
需要關注的問題。一些地方機插秧育秧技術不到位,標準化、模式化和實用化程度有待提高。一些地方水稻種植地塊小、地塊分散、機耕道路等基礎條件還不能滿足機械化作業要求。
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持續增長,籽粒收開始破局
2019年,玉米機耕率預計達到97.8%左右,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左右;機播率預計超過90%,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機收率預計超過80%,同比提高5個百分點左右;綜合機械化率預計超過90%,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
技術示范推廣情況。耕整地環節:深松、少免耕、秸稈還田等技術成果在生產上大范圍應用。
種植環節:玉米高效單粒精量播種技術成為主流推廣技術。玉米免耕播種面積明顯擴大,形成了不同的技術模式,如推廣了秸稈粉碎還田覆蓋地表集行免耕播種模式(條帶播種)、高留根茬秸稈還田覆蓋地表模式等;漏種缺肥報警裝置在免耕播種機上應用加快。目前僅東北地區免耕播種機保有量就達到3萬臺。
植保環節:無人植保飛機進入了規?;瘧玫碾A段,仿地和避障技術在植保無人機上得到應用。
收獲和烘干環節:自走式摘穗型、穗莖兼收型玉米聯合收割機仍是主流機型。玉米收獲方式由機械化穗收向玉米籽粒收獲發展,籽粒收獲技術開始破局。縱軸流低破碎玉米籽粒收獲技術成為主流示范推廣技術,適合籽粒收的玉米品種不斷涌現。
需要關注的問題。簡易小型播種機重播漏播率高、播深不一致、缺苗斷壟等問題需予以關注。青貯玉米、鮮食玉米收獲機械可靠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繼續在高位增長,發展質量不斷夯實
2019年,小麥機耕率預計達到99.8%左右,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左右;機播率預計接近92%,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機收率預計達到97%左右,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綜合機械化率預計達到96.5%以上,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左右。
技術示范推廣情況。耕作和播種環節:將翻、旋、免等土壤耕作方式進行合理組合與配置的土壤輪耕技術,得到進一步推廣。全秸硬茬地小麥“潔區”播種機得到推廣應用。
收獲環節:小麥收獲機型縱軸流技術在國內應用推廣。喂入量在7公斤/秒~8公斤/秒是主流機型;10~12千克/秒縱軸流技術逐步成熟,逐漸成為大型小麥聯合收獲機主推技術。小麥聯合收獲機械的智能化、舒適度持續提升。
秸稈還田環節:秸稈粉碎還田機具越來越成熟,小麥秸稈基本實現了還田為主的機械化處理。離田面積呈增長趨勢。
需要關注的問題。長江中下游稻麥輪作區稻稈還田量大、土壤黏重,且麥種季節常伴隨陰雨天氣,易造成機具黏附堵塞、架種晾種等問題。小麥聯合收獲機遠程作業故障診斷技術需求增長,實現收獲機作業的遠程實時監測,提高聯合收割機的作業質量和經營效益。
馬鈴薯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西南丘陵山區增長潛力較大
2019年,馬鈴薯機耕率預計接近74%,同比提高5個百分點左右;機播率預計超過27%,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機收率預計接近26%,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綜合機械化率預計達到46%左右,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
技術示范推廣情況。耕整地環節:馬鈴薯整地機械技術不斷成熟,通常使用深松機、旋耕機、圓盤耙、大型聯合整地機等,品種較多,功能也相對完善。
播種環節:東北大面積規?;瘔抛鞑シN機械應用普遍,膜上播種、壟側點播、套種播種等技術已相對成熟,提高作業效率的播種、施肥、起壟、覆膜聯合作業機具成為應用主流。甘肅、青海等省推廣了馬鈴薯黑膜覆蓋覆土播種聯合作業技術,將傳統的機械施肥覆膜播種和覆土兩道作業工序,減少為一道工序,畝均減少機械作業費用40元以上。
收獲環節:收獲作業是整個馬鈴薯生產過程用工量最大的環節,我國鮮食馬鈴薯收獲技術路線是“挖掘、撿拾分段作業為主流,聯合作業為少數”。目前國內馬鈴薯分段收獲機市場擁有量大約17~18萬臺套,聯合收獲機不足1000臺套。平原地區馬鈴薯收獲以大中型收獲機械為主,機械收獲仍以挖掘、晾曬促進表皮木栓化、人工撿拾裝袋的分段式收獲為主。丘陵山區馬鈴薯收獲機械以小型為主,動力要求不高,功能單一。
需要關注的問題。種薯精確切塊難。種薯切塊普遍依靠人工,缺乏設備和技術支撐。馬鈴薯芽眼生長的不規則和薯塊大小不一,造成排種裝置上的種勺易出現缺種或多個種薯的現象。人工撿拾成本較高。馬鈴薯分段收獲需要人工撿拾、分揀,工作效率低、勞動強度大。推廣效率高、成本低、自動裝袋、不破皮的撿拾機械勢在必行。
棉花機械化生產穩步提升,機收水平迅猛提升
2019年,棉花機耕率預計達到98.4%左右,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機播率預計達到90.2%左右,同比提高5個百分點左右;機收率預計達到48%左右,同比提高7個百分點左右;綜合機械化率預計接近81%,同比提高4個百分點左右。
技術示范推廣情況。播種環節:棉花種植多數采用鋪膜機械穴播或精量播種。新疆兵團廣泛應用一次性完成種床整理、鋪管鋪膜、精量播種等工序的衛星導航膜上打孔精密播種技術,以及水肥調節、化控技術,既提高出苗率,也提高產量,還實現節水。農業農村部農機推廣總站聯合全程機械化棉花專業組、石河子大學和河北、山東農機推廣及棉花科研單位連續兩年在山東、河北引進新疆棉區機械化生產先進技術,建立示范基地,取得明顯成效。2019年,經專家測產,河北省示范基地畝產籽棉364.8千克,比常規種植增產40%;山東省示范基地畝產籽棉354.1千克,比常規種植增產42%。
采收環節:在機采棉環節上新疆發展較快,黃河與長江流域幾乎是空白。棉花機械采收總體上來看會保持穩定增長,增長點主要在新疆。2019年,全國采棉機保有量預計3500臺左右,其中新增1000臺左右。2019年,全國有9家企業在研發采棉機,其中7家企業產品推向市場,產品主要是3行和6行水平摘錠式采棉機,個別一次性實現棉花采收、壓實、包膜等工序的采棉機在市場受歡迎,減少了舊式聯合棉花收獲機棉花集中歸箱后壓實、堆垛和運輸過程的二次污染問題。
秸稈處理、殘膜回收環節:在秸稈處理方面,棉花秸稈約55%實現直接還田,其余45%主要是用作飼料、制作顆粒燃料和用于發電、燒柴等。在殘膜回收方面,新疆棉區做了大量工作,殘膜回收機種類不斷增加,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但是作業面積和機具數量發展均不充分。棉花采摘及殘膜回收機械化技術集成示范被農業農村部列為2019年十項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
需要關注的問題。棉花生產標準化程度低。長江與黃河流域適合全程機械化生產的棉花品種少,因花期長短不一,種植模式多樣,沒有采用機采棉模式種植,影響了機采棉技術的推廣應用。殘膜回收問題要予以關注。殘膜污染在一些地方問題突出,適應性強的殘膜回收機機型不多,殘膜回收利用的效益影響回收的積極性。
油菜生產機械化薄弱環節取得突破,機收機播增長較快
2019年,油菜機耕率預計達到84.3%左右,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機播率預計達到32.8%左右,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機收率預計達到43.3%左右,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綜合機械化率預計超過56%,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左右。
技術示范推廣情況。栽植環節:長江流域冬油菜主產區已形成“直播為主,移栽為輔”的機械化生產技術路線。高密度淺耕精量直播技術較好克服了傳統低密度種植成熟度不一致、聯合收獲損失率高等問題,推廣應用較快。配有輕便的小型離心式排種器及開溝器的小型油菜精量直播機在丘陵山區小地塊加快應用。
收獲環節:春油菜區已經實現了種植收獲機械化。冬油菜區受到品種和機具性能質量的制約,收獲機械化水平不高。長江流域推廣油菜收獲“聯合收獲與分段并舉”的技術路線。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集成示范被農業農村部列為2019年十項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
需要關注的問題。宜機化品種與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結合問題。在國家支持下,近些年涌現了一批適應于機械化作業的品種,有的抗倒伏、抗病、抗裂角的三個性狀同時具備,將這些品種與機械化技術推廣進一步結合,可以讓科研成果盡快產生效果。
花生綜合機械化水平增長加快,機收機播快速提升
2019年,花生機耕率預計達到78.7%左右,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機播率預計達到55%左右,同比提高4個百分點左右;機收率預計達到50%左右,同比提高5個百分點左右;綜合機械化率預計超過63%,同比提高3.5個百分點左右。
技術示范推廣情況。播種環節:全量秸稈覆蓋地花生免耕鋪膜播種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并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夏花生免膜播種機械化技術應用范圍逐步擴大,麥茬全量秸稈地花生潔區播種技術、多壟多行(三壟六行、四壟八行)花生聯合播種技術得到推廣應用。
收獲環節:挖拔結合的半喂入聯合收獲機得到快速推廣,分段收獲方式的撿拾摘果機性能不斷成熟,滿足了不同區域市場需求?;ㄉa地加工技術裝備已成為花生全程機械化研發新的重點和熱點。
需要關注的問題?;ㄉ娓傻膯栴}?;ㄉv果表面坑洼,流動性差,花生收獲裂莢率很高,種子破損率高,一旦受潮,容易造成黃曲霉毒素超標,花生專用烘干機缺乏?;ㄉ砟し蛛x問題。花生秧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飼料,在覆膜播種的地區,約有60%以上殘膜混在花生秧中,要推廣殘膜回收、膜秧分離等設備,減少花生地膜對環境的污染。
大豆綜合機械化水平略有提高,機收機播穩步提升
2019年,大豆機耕率預計達到87.8%左右,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機播率預計達到86.1%左右,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機收率預計達到80.6%左右,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綜合機械化率預計達到85%左右,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
技術示范推廣情況。耕種環節:東北產區精量播種技術、機械化大壟栽培技術、深松整地起壟聯合作業技術和機具得到廣泛應用;免耕覆秸播種技術在北方大豆產區進行了示范推廣,形成了農機、農藝、配套品種有機結合的技術體系,可同步解決作物保苗、土壤培肥等問題。
收獲環節:在東北地區,主要采用大型聯合收獲機機收大豆,解決了該地區的大豆機收問題。在黃淮海地區,主要利用對國產稻麥聯合收獲機部分參數調整,收獲大豆,適合黃淮海地區大豆收獲的縱軸流聯合收割機技術不斷成熟。
需要關注的問題。北方大豆產區進口機具問題。北方大豆產區基本實現了大豆全程機械化生產,據反映進口機具價格高,農民期盼國產機具加快發展。黃淮海麥后復種區小麥收獲后留茬高,大量秸稈拋撒田間,秸稈量大,影響了大豆的播種質量。
甘蔗生產耕種收機械化水平緩慢提升,甘蔗收割機數量加快增長
2019年,甘蔗機耕率將超過90%;在種植和收獲機械化方面也取得進展,機播率、機收率和綜合機械化率的增幅高于2018年。據專家測算,機播率約30%左右,機收率預計接近3%。
技術示范推廣情況。種植環節:受南方地形和地塊大小影響,甘蔗種植機械化水平較低。目前國內研制和使用的種植機基本上都是實時切種式整桿聯合種植機,耗用人力較多,容易出現漏播,效率低。
收獲環節:據了解,2019/20榨季預計新增聯合收獲機300臺,總數將超過1000臺。國外品牌甘蔗收割機仍占據市場主導,但國產甘蔗收獲機在適用性、可靠性、作業效率方面正在提高,有些機型進入了定型批量生產階段,實現了國產收割機從“無機可用”到“有機可用”的跨越。甘蔗收割機總量仍有限,但已脫離前些年甘蔗機收面積滯漲態勢,呈跳躍式增長。
需要關注的問題。各方利益協調的問題。蔗農、糖廠、合作社和農機生產企業四者間的利益共同體在很多地方尚未很好建立,糖廠配合與支持是生產方式向機械化發展的關鍵。應該引導榨糖企業與農民、合作組織建立產銷協作關系,支持榨糖企業參與農機研發、品種培育及生產基地建設。
綜上所述,作物間、環節間、區域間發展不平衡、裝備結構不合理問題正在逐步改善,綠色農機化技術加快推廣應用,農機化發展質量不斷提高,作業生產能力持續提升,為農業穩產能、降成本、優結構,轉方式、提質量提供了支撐、發揮了作用、作出了貢獻。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總站、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農業農村部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專家指導組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