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推動鄉村治理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江西新余市渝水區“黨建引領、五力聚合”鄉村治理模式的做法與啟示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調研組 字號:【

  地處江西省中部的新余市渝水區,是個工農交叉、城鄉交錯的區域,轄17個鄉鎮(街道)、182個行政村,總人口約69萬人,農業人口約34萬人,先后獲得過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等榮譽。近年來,該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特別是2019年被確定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首批試點單位以來,將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工作列入渝水區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任務,緊密結合實際,科學謀劃思路,積極創新工作,探索形成了“黨建引領、五力聚合”的鄉村治理模式,有效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實力,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公平正義,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提升了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走出了一條鄉村治理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循環的好路子。

  主要做法

  渝水區始終堅持把黨管農村工作要求貫穿到鄉村治理全過程,充分發揮黨建的引領作用,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創新村務管理機制、培育鄉村商會組織、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等方面大力探索,多向發力、聚集力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黨建引領、五力聚合”鄉村治理模式。

  堅持黨建引領,提升組織力。渝水區在推進鄉村治理過程中,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強化組織領導,推動資源力量向鄉村傾斜和集聚,大力開展了“黨建+鄉村資產資源清理規范”“黨建+商會”“黨建+頤養之家”“黨建+曉康驛站”等多項工作,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堅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進一步抓實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選優配強“領頭雁”,在把好選人關口、抓好后備培育的同時,不斷完善激勵機制,加大激勵力度。一方面從經濟上增加待遇,2019年全區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報酬5.97萬元,是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另一方面,從政治上暢通渠道,開展從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中考錄鄉鎮公務員、招聘事業編制人員工作,2019年以來有9人被錄用為鄉鎮科級干部,32人轉為鄉鎮事業編制人員。

  開展“兩資”清理,提高保障力。渝水區堅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重要保障,列為“一把手”工程,不斷破解發展難題,推動村集體經濟壯大。2020年,該區立足區情,探索創新,在前期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的基礎上,大力開展“黨建+鄉村資產資源清理規范”(簡稱“兩資清理”)工作,對全區17個鄉鎮(街道)182個行政村的資產資源發包合同情況進行全面清理規范。針對簽訂程序不規范、合同要素不全、期限過長、價格顯失公平等合同簽訂問題,隨意轉包、違規變更用途等合同履行問題,拖欠土地承包費、租金等合同兌現問題,依據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分類整改。沒有書面合同的,依法補簽合同;承包或租賃合同不合理不完善的,依法修正完善;對擅自改變土地用途等合同履行過程中出現的違法行為,依法進行糾正;對拖欠承包費、租金的,依法依規限時清收。在“兩資清理”基礎上,成立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搭建信息管理平臺,農村資產資源全部實行“線上”進場交易,解決信息不對稱、程序不規范等問題,建立健全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增長機制。

  創新積分管理,激發內生力。堅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將鄉村管理日常事務量化為積分指標,對農民群眾日常行為進行評價形成積分,并給予相應精神鼓勵、物質獎勵或行為約束,激發鄉村治理內生動力。一方面,開展曉康驛站建設。結合脫貧攻堅工作,在全區182個行政村建設曉康驛站,定期對幫扶對象的遵章守紀、衛生環境、勞動出勤、家風淳樸、互幫互助等方面開展考核,依據考核積分給貧困戶兌現生活物資,將單純的“給錢給物”轉換為“積分獎勵”,將扶貧與扶志有效結合起來,被列為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推廣運用鄉村治理積分制的八個典型案例之一。另一方面,探索實施“道德積分銀行”。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2019年在良山鎮白沙村探索實施“道德積分銀行”工作,設置積孝、積善、積信、積勤、積儉、積美、積學七方面分值,成立道德評議委員會,每月召開一次評分會,每季度召開一次“光榮榜”“警示榜”“進步榜”評議會,每年召開模范評議大會,樹立了向上向善的“風向標”,弘揚了正能量,目前已在全區182個村全面推廣。

  組建鄉鎮商會,增強支持力。渝水商業文化發達,經商人員眾多,為實現資源整合、抱團發展,2012年,該區水北鎮成立了江西省首家鄉鎮商會——水北商會,商會在互通商情、共謀發展的同時,積極參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捐資助學等。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時,還對水北商會參與農村社會建設和治理進行了表揚。近年來,渝水區全面推廣“黨建+商會”工作,在全區11個鄉鎮全部組建了商會,建立了黨組織,并因地制宜成立了新農村建設促進會,在積極組織新鄉賢參與農村經濟發展、支持家鄉建設、助力脫貧攻堅的同時,還引導他們在化解矛盾糾紛、倡導文明新風等方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促進鄉村善治。

  發展公益事業,擴大輻射力。渝水區堅持把加強公益事業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治理的重要著力點,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讓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和集體經濟發展成果照耀輻射更多農民群眾。一是大力推進“黨建+頤養之家”建設。采取財政支持一點、集體配套一點、老人自繳一點、社會捐助一點“四個一點”的辦法,在182個行政村建成運行頤養之家359個,實行集中就餐和配送服務相配合的模式,為農村留守、獨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務,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頤養天年。二是加強曉康診所建設。由政府和村集體共同出資,利用閑置空房改擴成村診所,鄉鎮為每個村配備至少1名職業醫師,讓農民能夠享受免費的體檢和便捷的醫療服務。三是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大力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治理、農村廁所革命、村莊清潔行動,切實改善村容村貌。

  取得成效

  從調研情況看,渝水“黨建引領、五力聚合”鄉村治理模式較好契合了當地實際,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多重效益,實現了鄉村治理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

  一是夯實了黨的執政根基。渝水區通過“黨建+鄉村資產資源清理規范”“黨建+商會”“黨建+頤養之家”“黨建+曉康驛站”等一系列工作,找到了新時代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服務農民群眾的抓手,有效推動了公共資源下沉,破解了農村改革發展的一些現實難題,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密切了黨群干部關系,鞏固了黨在基層的執政根基。如下村鎮下住村高山村民小組的山林以前被個別人霸占,導致村民怨氣大,幾年來上訪不斷,干群關系一度比較緊張,“兩資”清理后,村里矛盾糾紛少了,群眾心氣也順了。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菊花說:“這些年農村最突出的矛盾就在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管理上,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通過“兩資清理”,給了農民一個明白,還了干部一個清白,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二是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渝水區在推進鄉村治理試點中,以鄉村資產資源清理規范為切入口和突破口,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碗水端平”,摸清了農村集體家底,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據渝水區統計,清理規范后全區合同期內累計可增收10543.59萬元,其中年增收金額709.26萬元;已追回拖欠金額201.47萬元,收回資產面積5564.11平方米,收回資源面積14046.96畝。通過清理規范,每個行政村村級集體經濟年均可增收4萬元,加上已有的標準廠房、光伏發電等政策性集體經濟收入和自有產業收入,全區182個行政村今年都能實現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10萬元的目標。人和鄉觀下村委黨支部書記彭春生介紹說,“‘兩資清理’前我們村集體年收益才2萬元,現在年收益106萬元,直接翻了50倍,大家都沒想到能收到這么多錢。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我們也可以為村民干點實事了。”

  三是趟出了“三治”融合路徑。在不斷推進的鄉村治理具體實踐中,渝水區逐漸探索形成了適合本地實際的“三治融合”路徑,以自治激發民主活力,以法治規范秩序,以德治成風化人,自治法治德治相互促進,有效提升了鄉村治理能力,推動了鄉村善治。如在鄉村資產資源清理規范中,除了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組織領導作用,還通過村民議事會、民主協商理事會、村民道德評議會等組織村民廣泛參與民主管理,通過引入專業法律顧問的方式規范了工作程序和標準,通過商會新鄉賢帶頭的方式起到了示范引導的作用,多種方式綜合應用確保了“兩資”清理工作平穩順暢推進。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示范村之一的良山鎮下保村黨總支書記胡云華說:“鄉村治理要有很多辦法,要運用自治、法治、德治的多種方式方法來推動工作。”該村利用老人在頤養之家吃飯的時機,通報村里的好人好事和每月的光榮榜、警示榜、進步榜內容,利用德治的方式引導老人和子女見賢思齊,這種潛移默化的“德治”方式也促進了自治的開展。在下保村統一流轉土地、整治人居環境時都出現過村民不配合的情況,通過家人教育、鄰里引導的辦法,很快轉變了他們的思想,主動配合工作開展。

  四是提升了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通過黨建引領推動、集體經濟保障、商會新鄉賢支持等多種方式,渝水區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村民養老、醫療、人居環境等生活條件日益改善,有力提升了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目前,渝水區182個行政村建成運行“頤養之家”359個,惠及老人4928人;曉康診所覆蓋全區所有行政村,基本實現了村民“一般小病不出村”;農村“廁所革命”戶廁改造完成91.29%,生活垃圾治理覆蓋100%行政村,綠化、亮化、村內道路硬化覆蓋率均為100%。珠珊鎮石山村84歲的老人林國英說:“現在村里生活真方便,有了頤養之家,我們不用再擔心一日三餐了,吃得豐富還營養,沒事在這里打打牌、看看電視、聊聊天,旁邊就有診所,村里到處都干干凈凈的,這日子過得越來越有滋味了。”

  工作啟示

  渝水區作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首批試點單位,探索形成的“黨建引領、五力聚合”鄉村治理模式,具有較為完整的工作鏈條,實現了較為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產生了較好的試點示范價值。從其實踐中,可以得出以下四點啟示:

  一是鄉村治理必須始終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方方面面,只有始終將黨管農村工作要求貫穿到鄉村治理全過程,才能確保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渝水區在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中推行的“黨建+”系列工作,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成了治理優勢,有效調動了各方面資源力量,有力保障了各項工作順暢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這充分說明,推進鄉村治理,必須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把廣大基層黨員和農民群眾的思想、行動、力量和智慧凝聚起來,形成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二是鄉村治理必須抓好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治理的基本單元是村莊,而集體經濟是村莊建設和發展的根本依托,是農民群眾聯合合作的關鍵紐帶,是實現鄉村振興、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有力途徑。從渝水區相關實踐看,正是因為該區緊緊抓住了集體經濟發展這個根本點,“頤養之家”“曉康驛站”“道德積分銀行”等可持續運行才有了堅實支撐,村民對村集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才能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向心力也才能持續提升。從某種程度上說,集體經濟就是鄉村治理的經濟基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就要抓好集體經濟發展,切實管好用好集體資產,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推動集體經濟實力持續壯大。

  三是鄉村治理必須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渝水區在鄉村治理過程中,從集體資產資源發包這個群眾反映強烈、矛盾突出的領域入手,通過清理規范和建章立制,較好改善了黨群干群關系,營造了公平的營商環境,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鄉村治理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重點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從具體的領域、具體的事情切入,研究破解辦法,推動改革發展,切實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四是鄉村治理必須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渝水“兩資”清理之所以能順暢有力推進,鄉村治理之所以能取得較好成效,除了有黨建引領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通過商會組織、村民理事會、道德積分銀行等多種平臺和方式,廣泛動員農民群眾和新鄉賢積極參與、緊密互動,而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力加強公益事業建設,切實完善農村公共服務,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鄉村治理的核心,就是共建共治共享,增進合作,凝心聚力,讓農民群眾和鄉村各界人士廣泛參與進來,讓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實現鄉村善治,讓鄉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調研組成員:苑體強,徐剛,付姓,中國農村雜志社;周立,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吳天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