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20個鎮,2.09億元財政資金撬動15億元社會資本投入,鎮域內產業增收效益達50多個億。這是甘肅省農業產業強鎮建設交出的一份成績單。
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甘肅又是如何將農業產業強鎮建設打造成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支點的?祁連山下的鄉村產業之花為何如此美麗?記者深入甘肅金昌、張掖、天水等地的農業農村生產一線找尋答案。
李香蘭告訴記者,現在的好生活擱以前想都沒想過。
“每天一斤奶,只要三塊五,每月看病抓藥基本上都能報銷;以前住的是土房子,現在都換上了安置房,吃水、取暖都方便;子女該上班的上班,孫子該上學的上學,更是不用操心。”她把這一切都歸功于“村里這兩年有了好產業”。
76歲的李香蘭老人是張掖市甘州區黨寨鎮陳寨村村民。兩年前,黨寨鎮被納入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項目,承擔起制種玉米產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和蔬菜產業提升促進項目等任務。作為項目實施主體之一的陳寨村自然受益匪淺,不但借機發展起了自己的產業,而且帶動人均收入突破16800元。社會效益更是達到以1000萬元財政資金撬動9500萬元社會資本投入,形成了社會資本為主、財政資金為輔、主導產業帶動、二三產業聯合、經營主體引領的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這些便是李香蘭所說的“好產業”,也是甘肅農業產業強鎮建設的一處縮影。
鄉村要振興,產業須興旺。三年來,從黃土高原到河西走廊,從高山盆地到戈壁沙漠,甘肅省依托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建設,在廣袤鄉村中全力打造產業興旺的戰略支點,努力推動各地優勢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如今,一產優,二產強,三產旺,鄉村產業與生產經營主體進一步壯大,農民利益與產業發展聯結更加緊密;項目建設在產業提質增效、促進融合發展、帶動增收致富的作用更加突出。祁連山下,隴原大地上的鄉村產業花開正艷。
戈壁灘上建起“菜籃子”,農民種菜增收多一季
走進永昌縣朱王堡鎮陳倉村,幾百座蔬菜大棚綿延數里,寒風中,它們如同受閱士兵般,整齊排列道路兩旁。這里地處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邊緣,也是農業農村部、財政部2019年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項目所在地。
“我們現在有198座生產棚,31座育苗棚,基地里一年四季都有蔬菜種。”朱王堡鎮鎮長張仁吉介紹,在沒搞設施農業之前,當地很多農民外出打工都是三月份到十月份,到了冬季用工減少,想找份事兒干比較困難。通過項目示范引導和規范建設,產品品質好了、價格明顯提高了、市場銷路也廣了,就地就近務工人員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可以領取12個月工資。
地處北緯38度黃金帶,朱王堡鎮土壤肥沃、晝夜溫差大,具有發展高原夏菜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經過多年的品種優選和適應性培育,這里產出的娃娃菜、西蘭花等10余種蔬菜備受市場青睞,娃娃菜、西蘭花、甘藍等11個品種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河西走廊冬季漫長寒冷,如果不發展設施農業,高原夏菜種露播也就是春季到秋季,漫長的冬季和初春就只能閑下來。”甘肅華宇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徐成有說,“通過設施農業現在一年四季都能種菜,特別是冬季的蔬菜不僅可以遠銷南方省市,還可以填補本地蔬菜空缺,不愁銷路。”
冬春忙大棚,夏秋忙露天。海拔1450米到海拔2500米之間,東西種植距離達100公里,朱王堡鎮高原夏菜基地通過農業產業強鎮設施農業建設,變農閑為農忙,讓當地農民實現就地就近增收。2019年全鎮蔬菜種植面積達6萬畝。
蔬菜種得好還要賣得好,從采摘到市場不超過36小時為宜。為此,金昌達盛新業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依托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建起了產銷服務中心,主要提供產品展示、電子結算、測土配方等服務。在這里,朱王堡乃至金昌的高原夏菜將通過分銷走向全國。
大棚外寒風凜冽,大棚內暖意融融。走進大棚,正在侍弄菜苗的陳倉村村民趙金玉告訴記者,自家的20畝地按每畝1000元價格流轉給了華宇公司,每年能得到2萬元流轉費用。除此,自己和丈夫在基地打工,每個月收入近萬元,加上光伏發電項目每年10萬元的分紅,自家在鎮上買了三個門面房一處樓房,“日子過得一點不比城里人差”。
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產業融合為路徑,目前朱王堡鎮“主業強、百業興、宜居宜業”的農業產業強鎮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全鎮高原夏菜加工儲存能力達20萬噸以上,產品遠銷上海、廣州、深圳等地,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主要蔬菜供應基地。2020年,高原夏菜畝均收益達1萬元以上,帶動周邊蔬菜種植戶畝均增收1400元以上。
“全國勞動模范”、永昌縣澤民農產品收購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禎說:“農業產業強鎮建設是個示范性很強的好項目。它帶動能力強,能調動農民特別是廣大小農戶參與發展鄉村產業的積極性,讓多數人在產業發展中受益。”
黨建引領產業,為現代農業發展裝上“紅色引擎”
走在祁連山看鄉村產業,富民增收永遠是不變的主題。
與永昌縣朱王堡鎮相比,除了同樣發展設施蔬菜產業外,甘州區黨寨鎮還承擔著制種玉米產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的任務。在建設農業產業強鎮中,黨寨鎮更注重依靠黨建引領的重要作用。
“幾年前,村里就想發展蔬菜產業,可多數村民們不接受。”陳寨村黨支部副書記陳志波是近幾年村里產業變化的見證者和參與者。2018年,為了打消村民們顧慮,陳寨村組織村民到山東壽光考察學習蔬菜種植。回來后,先由村“兩委”干部帶頭種下300畝地,當年辣椒等蔬菜賣出400萬元效益,村里務工性工資開出150萬元,這不但讓村民們“開了眼”,而且嘗到“甜頭”,多數從“不支持”變為“支持”并參與進來。
發展產業,有地還得有錢。僅靠村里原先零零散散的幾片地肯定不行。在黨員干部的勸說下,村民們紛紛把自己的土地流轉給合作社。2019年,農業產業強鎮項目資金更是為陳寨村發展蔬菜產業錦上添花,這讓村民們增加了發展產業的信心。這一年,陳寨村現代農業產業園投資6090萬元,建成高效智能日光溫室436座、連體鋼架大棚53萬平方米;蔬菜種植面積達7150畝,蔬菜年產量超過2萬噸,銷售總額達到1.2億元。
“依靠傳統種植,一畝地純收入也就在1000元左右,通過發展設施農業,每畝地純收入突破了4000元。現在全村有1600人參與到生產環節。”陳志波說。
黨旗飄起來,黨員動起來,產業強起來。近年來,黨寨鎮緊緊抓住黨組織建設這個“牛鼻子”,立足資源稟賦促進“黨建+產業”的深度融合,使黨組織推動和黨員帶動成為產業發展壯大的“紅色引擎”。
“強村+強村,強村帶弱村,富村幫窮村”,黨寨鎮通過構建“大黨建”工作格局,打破鄉鎮地域限制,成立國道227線鄉村振興示范帶設施農業片區黨委,集中優勢力量共謀發展。如今,陳寨村、馬站村、小寨村、七號村和梁家墩鎮六號村、五號村,這6個以設施蔬菜種植為主導產業的村莊,在片區黨委的統一謀劃下,經過兩年發展,形成科學育苗、綠色定植、分級包裝、冷鏈物流、訂單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集聚起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一改從前各村單打獨斗闖市場的局面。
據介紹,通過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建設,黨寨鎮建成制種玉米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3萬畝,建成連體鋼架大棚30萬平方米、高標準智能化日光溫室348座1788畝,進而帶動全鎮蔬菜生產面積達到2.6萬畝。通過農業產業強鎮建設,不但讓當地鄉土經濟、鄉村產業得到進一步培育壯大,而且涌現出一批新型產業經營主體。如張掖金滿園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甘肅祁連牧歌實業有限公司、金南瓜生物高科有限公司等,這些龍頭企業為當地壯大農產品加工能力、培育農業品牌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產業強了,農民富了,農村美了。陳寨村在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過程中,不但找到了產值,而且提高了顏值。該村以老舊房屋拆除為突破口,拆老屋、除廢舊大棚,高標準整理出8100畝可供耕種土地,用于發展蔬菜產業。在村文化廣場后面,占地近百畝的休閑農莊,如今不但是村民們休閑健身的場所,而且承擔著果樹育苗的功能。
據統計,黨寨鎮通過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建設,帶動本地及周邊農業產業新增穩定就業500余人,設施農業產業鏈各環節臨時用工高峰期日均達1000人以上,鎮域及周邊鄉鎮就地就近就業明顯增多,較項目實施前帶動當地及周邊農民就地就業人數同比增長16%。二十里鋪村民徐麗霞告訴記者:“忙的時候就干自己家里的活,閑了就到村里的合作社來干活,一個月下來,能掙到3000元左右。流轉費加上務工費,收入也不錯,感覺自己從農民變成產業工人了。”
打造蘋果特色產業強鎮,托起山區農民致富夢
決戰脫貧攻堅,產業扶貧是關鍵;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天水市將建設農業產業強鎮作為助推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積極爭取項目扶持,加大建設力度,為山區農民致富增收拓寬了途徑。
位于秦安縣北部的安伏鎮,是一個半山半川區鄉鎮。兩年前,該鎮立項實施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項目,目前相關任務已全面完成。
鎮上有兩家水果龍頭企業,一個天水夢源果品有限公司,一個秦安雪原果品有限責任公司。兩家公司相距不遠,只不過主要銷售途徑有所不同:一個主推線上,一個主走線下。
“建農產品電子商務綜合產業園,我們爭取到150萬元的項目支持,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對我們幫助特別大。”天水夢源果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紅芮,從十六歲就開始倒騰蘋果,對這顆“紅果果”有著深厚的感情,用她的話說就是“這里的蘋果承載著山里人致富的夢想”。節假日期間,夢源公司的“創意”蘋果在線賣出了88元一個的“天價”。
走進秦安雪原果品有限責任公司包裝生產車間,一條大型果品自動化分選生產線兩側,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一顆顆紅潤飽滿的蘋果在這里經過清洗、檢測、分選、包裝后,送往全國各地的超市或批發市場。
“以前的生產線只能粗略地把蘋果進行分類包裝,現在這套新上的生產線不一樣了。不但按照果品精確分類,而且能給蘋果做全身掃描,解決了以往看不到的霉心病等問題。”雪原公司負責人蔡二成種了三十多年蘋果,他告訴記者,2019年新上的這條生產線投了近500萬元,通過農業產業強鎮項目爭取的250萬元財政支持為他解了燃眉之急。
近年來,根據企業發展需要和就業人員從業能力,雪原公司的“扶貧車間”分別設立了果品分揀包裝、實體銷售、衛生保潔、駕駛運輸等多個扶貧崗位,共吸納貧困人口穩定就業25人,每年人均收入4萬元左右。在果品銷售旺季時,能解決周邊鎮36名貧困人口就近就業。
“建基地,強龍頭,促融合,全力打造蘋果特色產業強鎮。”天水市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