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實現糧食優質、增產、節本增效途徑的思考
時間: 來源: 作者:胡承霖 字號:【

  編者按:胡承霖教授今年91歲了,長期在農業大省安徽從事糧食作物教學與生產指導,對糧食生產具有豐富經驗和深厚感情。76歲那年,胡承霖教授致信安徽省政府領導,建議開展小麥增產50億斤攻關行動,為推動安徽糧食生產作出了突出貢獻。

  今天刊發的這篇文章,是胡承霖教授帶領團隊在皖北亳州市渦陽縣進行小麥“雙百工程”的研究成果及經驗總結,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堅持不懈抓好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生產保供能力至關重要。致敬胡承霖教授的“糧食情懷”,學習他的寶貴經驗,為不斷推進糧食產量穩中有增,作出新的貢獻。

  我國從“十三五”開始,將糧食生產由過去的只著重產量轉向優質、增產、節本增效的途徑。長時期以來,糧食種植的效益較低。在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中尤以生長期較長的小麥效益更低。上世紀“八·五”后期提出,要確保“九·五”末(2000年)實現初步小康,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吃飽飯的目標,即糧食總產達到1萬億斤。由于1996-1998三年糧食連續豐收,因而提前達標。但此后由于糧食面積縮減,加上氣象災害等原因,又出現連續五年減產,達1700億斤。導致國內外議論紛紛,美國人布朗甚至拋出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謬論,因而激起國人意識到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中。黨的十六大后,黨中央提出“三農”工作是黨的工作重中之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首要任務。在全國范圍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攻關行動,而在黃淮海地區要求三大糧食作物小麥、水稻、玉米分別達到畝產600、700、800公斤的目標。全國上下努力奮戰,終于在2015年使全國糧食實現12年連續增長,總產達到12428.7億斤,按14億人口計算,人均占有糧食460多公斤,為實現全國人民達到95%谷物自給、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眾所周知,種糧農民為了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必須不斷加大對耕地的物化投入,其中肥料是糧食的糧食。從最初施用農家肥到增施化肥、農藥,直到高投入化肥、農藥,并進行大水漫灌等拼資源舉措,因而導致耕地土壤出現肥、水、農藥的面源污染,再加上工業等污染,耕地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產和農產品質量,間接危害人體健康。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提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及保護耕地生態環境等一系列部署……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因地制宜,在糧食生產上采取最有效措施,既要減少化肥、農藥等對耕地的污染,又要讓種糧農民實現優質、增產、節本增效的目標。以下是安徽農業大學小麥科技團隊“十三五”期間在淮北亳州市渦陽縣基點進行的小麥“雙百工程”(每畝生產成本減100元,增100斤產量)綠色增產模式三年研究結果。

  建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示范推廣,促三產業融合發展

  早在2013年和2014年,我們在渦陽縣境內開展不同優質小麥品種的觀察試驗。當時看出,由河南新鄉農業科學院育成的新麥26優質小麥品種,無論在產量和品質性狀上均較為良好。其面粉適宜制作面包、餃子、優質面條、饅頭等。我們用其面粉在實驗室內制成的面包與國內主流的金象面包粉所制作的面包,經食品同行專家鑒定認為二者不相上下,說明該品種可代替進口小麥。而此時新麥26優質小麥品種已被該縣“同豐”種業購買了在安徽省的經營權。我們于2016年與“同豐”種業進行產、學、研結合,對該品種建立生產基地示范推廣。通過對該品種加速良繁,訂單收購,邊示范,邊推廣,很快就在亳州、阜陽兩市境內擴種到150萬畝以上。與此同時“同豐”種業與當地大型面粉企業合作,進行加工制粉和制作優質面條、水餃、面包等食品。延伸了產業鏈后,推動食品行業與餐飲業的發展,促使他們盈利能力得到增長,從而也拉動了社會消費水平的提高。而對于種植優質麥的農民來說,同樣也獲得了較好的收益。譬如他們在收、種兩個季節分別得到“種業”加價收購優質商品麥,每百斤加價6~7元。種麥時又有當地政府給予優質良種補貼,每斤補貼0.6~0.8元,兩項收入,也是較為可觀的。

  減少化肥、農藥及種子用量,既可節約生產成本,又有利于保護耕地生態環境

  據有關資料報道,我國化肥的消費量最大,占世界35%,2000年用量是3000萬噸,至2015年則上升到6000萬噸。每年氮的損失為1400萬噸,相當于3000萬噸尿素。自“十三五”開始,雖然提出化肥零增長號召,但在農村生產一線的多數中老年農民中,因為受傳統思想影響,仍習慣于使用大肥、大播量的做法。我們調查了解,目前淮北麥區每畝生產成本約500元左右,其中化肥、農藥及種子就占了一半。考慮到當地小麥前耕種作物為夏玉米或大豆,而夏玉米施肥較多,大豆能固氮,所以土壤的基礎肥力尚好,而小麥苗期生長緩慢,需肥量較少。我們將原用的麥田基肥100斤復合肥(氮、磷、鉀均為15%)減為60斤。小麥種子減為20斤,加上對防治病、蟲、草、害農藥再減去10元,總共就可減少100元的生產成本。由于自“十一五”以來,淮北麥區就改為選用弱冬性小麥品種為主,于10月上旬采取適墑早播與降低播量相結合,可獲一播全苗。出苗后距離越冬前有65~70天的生長,可使麥苗主莖葉片長出6~7葉1心,單株分蘗達到3~4個以上,形成壯苗越冬。這不僅增加了冬季抗旱、抗寒的能力,而且冬前生出的大分蘗成穗率高,既是構成畝穗數較多的基礎,又能在次年早春小麥返青時抑制春生分蘗的滋生,有利于麥行間的通風透光,控制了紋枯病的發生。同時也促使小麥植株的穩健生長,這對后期因遇大風降雨、強對流天氣,防止小麥倒伏具有明顯的效果。

  值得指出,如能長時期堅持在麥田減少化肥、農藥用量,這對過去長期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所導致的耕地面源污染,包括某些重金屬污染源都會得到有效減排,并可以逐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使土壤中有益細菌等微生物的生存條件也得到改善。所有這些,都表明耕地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后,生產出無污染的糧食,讓該餐桌上的食品安全也就有了保障。

  噴施水溶肥,提高小麥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

  世界上人類所吃的糧食和其他食物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光合作用,所謂“萬物生長靠太陽”。我們在淮北麥區的研究成果表明,春季在麥田噴施的水溶肥(經農業農村部核定確認)與原來施的化肥相比,既不增加生產成本,又能減少化肥的多種缺陷,尤為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麥田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與延緩植株后期葉片早衰。例如在小麥拔節前(3月上旬)、孕穗前(4月上旬)、和籽粒形成后的乳熟初期(5月上旬)噴施水溶肥后,很快就能通過光合作用過程分別為麥田增加畝穗數、每穗粒數及籽粒重量加大力度,從而收到畝增百斤糧的效果。此外,還需說明的是,在以上提高光合作用效率過程中,尚能對大氣減排二氧化碳與釋放新鮮氧氣,這對打好藍天保衛戰也有著一定的作用。

  綜上所述,光合作用是農業生產中技術措施的核心。太陽光能資源是挖掘農作物生產潛力的最重要源泉。提倡小麥高光效種植,可以充分發揮其特有的種植技術優勢,所謂向光合要產量,是大有可為的。

  (作者系安徽農業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