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2277個省定貧困村蝶變“前隊”的廣東攻略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見習記者 丁釔清 字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作為“十四五”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擺在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我國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將全面提速,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會明顯改善。為了反映各地在鄉村建設中的好經驗好做法,本刊開辟“鄉村建設”專欄,以期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有所借鑒與啟發。

  廣東潮州獅峰村81歲的村民沈福云現在有了新生活——不再閑待家里,每天一早在家門口擺起小攤,向游客“兜售”從自家地里采摘的蛇舌草、貓尾草、芥蘭菜和春骨草。“一天能賣個70多塊,以前哪能掙這個錢!”記者面前的沈福云老人一臉滿足。

  沈福云老人的新生活,是獅峰村從省定貧困村到“城市后花園”蝶變的生動注腳。2017年,廣東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脫貧攻堅的精神和要求,在完成前期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之上,針對年收入不到4000元的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和 2277個省定貧困村,將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啟動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工程,切實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加快農民群眾奔康致富的步伐。

  三年來,廣東加強黨建夯基礎、加大投入補短板、促進融合興產業、振興文化育新風,2277個貧困村面貌煥然一新。截至目前,2277個村的基礎環境整治全面完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基本完善,“一村一業”發展格局全面形成,村容村貌全面提升,農民人均收入從不足4000元提高到1.8萬元,村集體收入達到33.5萬元,貧困村實現了從“后隊”到“前隊”歷史性蛻變。

  找好主事人

  送錢送物,不如建個好支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黨建扶貧,實際上就是將黨建與扶貧、黨的政治優勢和發展優勢、加強黨的建設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有機結合起來。

  “真正要脫貧,必須靠有戰斗力的村黨支部。”中山市小欖鎮衛健局麥景深,作為對口支援鎮獅峰村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對此感受頗深,“獅峰村前些年之所以沒能發展起來,就是缺一個好的帶頭人。”

  上級黨組織做起養魚能人李統偉的思想工作,希望他領著村民干,一起改變村里的貧困面貌。2014年,李統偉當選村主任;2017年,李統偉當選村支部書記。“路破、屋破、環境臟亂,缺產業,沒有集體經濟。”特別是當選村支部書記后,李統偉壓力更大了,但看到鄉親們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迫切期盼,他還是下定了決心。

  2017年起,李統偉將公司交給子女打理,自己一心一意地忙乎起村里的事:“三清三拆”,建設黨員活動中心、白鷺荷花觀光園……獅峰村的面貌一天天在變化,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在變好。

  同濟大學吳亮教授對廣東2277個省定貧困村脫貧攻堅進行了專題調查研究。他告訴記者,從調研情況看,這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走在前列的鄉村,無一例外有一個“特別能干活、率先垂范”的村支書或第一書記。

  有了好的帶頭人,大家的干勁更足了。現在的獅峰村,黨建引領各項事務,村“兩委”班子抓工作、促落實已成常態,黨員干部在一線,群眾跟著一起干。

  2018年,為進一步提升貧困村的黨建質量,廣東部署實施基層黨組織“頭雁”工程,在農村實施“黨員人才回鄉計劃”,堅決撤換調整政治上不合格、經濟上不廉潔、能力上不勝任、工作上不盡職的村黨組織書記,同時拓展視線,選拔農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返鄉大學生、退休干部中的優秀黨員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建立黨組織書記后備隊伍。現在廣東這些省定貧困村都有了群眾認可的“帶頭人”,有了愿擔事、能干事的黨組織。

  有強勁的“火車頭”來帶,基層黨組織“火車”跑得更快更有力了。現在廣東2277個貧困村都建有一個特別能攻堅的戰斗堡壘,能領著黨員干部群眾一起干。

  配好辦事錢

  投入到位,扶貧不累。

  廣東省牢牢抓住投入保障這個“牛鼻子”,用“真金白銀”保障各項扶貧攻堅措施的推進和落實。2018年,省級財政計劃10年投入1600億元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短板。2019年以來,兩年累計投入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312.59億元。同時,廣東省創新投入體系,形成了省級財政領著投,市、縣(市、區)跟著投,幫扶市、幫扶單位精準投的投入體系,讓攻堅脫貧更有底氣。

  與此同時,廣東省還加大了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使得脫貧攻堅有錢用、效果好。從2018年開始,廣東聚焦“放開、用活、管好”的目標,將由省直各部門經管的財政涉農資金進行整合,對市縣統籌實施的項目資金采取“大專項+任務清單”方式整體下達,省不指定具體項目,有效調動市縣的積極性、能動性。2020年由市縣統籌實施的省級涉農資金達256億元,各地在確保完成省級下達的涉農領域省對市縣考核事項前提下,可自行將資金統籌用于脫貧攻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鄉村振興重點工作,賦予市縣更大的自主權。

  惠州市龍門縣藍田瑤族鄉最北端的上東村是廣東省投入體系創新的成功典型。由于地處山區,交通不暢,設施陳舊,產業難興,上東村被列為省定貧困村。而如今上東村舊貌換新顏,富有瑤族風情的特色民居取代了破舊泥瓦房;瑤族文化廣場、衛生公廁、現代化的污水處理設施一應俱全;茶園、果園、蔬菜種植基地碩果累累,產業發展欣欣向榮;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7戶176人全部脫貧,昔日貧困村變成美麗宜居新農村。

  藍田瑤族鄉黨委委員羅文杰介紹:“省級投了2000多萬元,佳兆業投了3000多萬元,基礎設施、環境治理搞好了,生態采摘園也建起來了。”羅委員舉著剛剛成熟的百香果,笑容里是上東村脫貧致富、顏值提升最真切的寫照。

  興起發展業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走進河源市東源縣康禾鎮北部的仙坑村,便被稻田里這條標語所吸引。簡單的一句話,里面藏著的是仙坑村人脫貧奔小康的發展邏輯。

  仙坑村被眾山環抱,距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曾經仙坑村是一個交通非常不便、不被外人所知的偏僻小山村,作為省級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7戶184人。2018年,通過幫扶單位牽線搭橋,引入萬科集團實施“萬企幫萬村”政策,投入5000萬元建設仙坑村美麗鄉村,遵循“修舊如舊,建新和諧”的微改造原則,對客家特色村落進行硬件全面提升打造。同時,村集體看準田園研學產業的良好前景,因地制宜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高質量“研學+旅游+民宿”模式,讓貧困戶搭上產業發展的“順風車”,踏上脫貧奔小康的“高速路”。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資源優勢,仙坑村形成了深厚的客家農耕文化,被評為“中國第五批古村落”“廣東省第三批古村落”,擁有以八角樓、四角樓為代表的典型方形城堡式客家圍屋,有依托古村落及農耕民俗文化打造旅游產業的很大潛力。

  產業扶貧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廣東省利用好“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平臺,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優勢扶貧產業,形成村、鎮、縣三級銜接的網絡化產業平臺;同時,通過外部輸血與本地造血相結合,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發展機制,構建起一套立體、可持續的鄉村振興體系。

  65歲的葉運欽老人就是仙坑村產業扶貧模式下實實在在的受益典型,在政府的扶持下搞起了學生田園研學民宿,2019年只民宿一項就有五六千的利潤,加上茶園分紅以及各種補助,2020年即便受疫情影響,葉運欽一家年收入也達到了4.3萬多元。

  新興產業的興起讓貧困村走上振興之路、致富之路,鼓起農民“錢袋子”。廣東2277個省定貧困村人均年收入從3年前的4000元以下提高到現在的1.7萬元以上,真正實現了“后隊”變“前隊”。

  提升軟實力

  漫步揭陽市揭西縣南山鎮的火炬村,隨處可見民居墻壁上栩栩如生的紅色文化鄉村畫:背著竹筐正在采茶的紅軍女戰士,舉著沖鋒號斗志昂揚、目光堅毅的年輕士兵,縫制黨旗、晾曬軍服的后勤女兵……一幅幅精美的畫與村中的小橋流水人家、芳草綠樹紅花共同詮釋著火炬村“紅色”加“綠色”的發展理念,黨群服務中心門口矗立的巨大火炬雕塑上的閃閃紅星映射出這片紅色土地堅韌不拔的精神光芒。

  火炬村共有437戶189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5戶132人,屬省定貧困村。作為解放戰爭時期潮汕人民抗征隊駐地,火炬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充分運用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做好紅色文章,打造紅色品牌,凝聚紅色精神,按照尊重歷史的原則進行革命舊址修復。目前投入500多萬元,完成了司令部、后勤部、兵工廠、軍政法庭、彈藥庫、后方醫院、北山樓等革命舊址修復工作,并大力開展“五個一”工程計劃,構建全媒體平臺傳播矩陣,讓紅色文化“活”起來,成為火炬村凝神聚氣,彰顯內涵的一張名片。

  廣東省2019年開始在全省范圍推進“一十百千”美麗鄉村示范創建、省際邊界美麗鄉村風貌示范帶建設、珠三角農村“五美”專項行動等工作,大力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全省農村面貌和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建成大批美麗鄉村和精品旅游線路。同時持續強化宣傳發動機制,加強鄉村振興有效宣傳,通過經驗總結、典型引領和信息宣傳,從文化層面入手,提升美麗鄉村“軟實力”、影響力和凝聚力。

  以村莊文化為魂,以綠色發展為魄,廣東省還聯合主流媒體開展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系列評選、“鄉村振興大擂臺”電視比武、人居環境小視頻競賽等,挖掘建設美麗鄉村的廣東故事和廣東精神,示范帶動全省面上1.97萬個行政村全面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用文化與內涵的點綴為環境整治增色提亮,以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為脫貧攻堅助力提氣。

  “后”與“前”轉換的背后,是“亂”與“美”的蛻變和“貧”與“富”的新生。廣東2277個貧困村實現華麗轉身、化繭成蝶,既是一個黨旗指引、資金賦能、產業助扶貧、文化促振興的過程,更是我國脫貧攻堅獨特經驗與道路的生動縮影。

  貧困村全面脫貧并不是廣東省乃至全國脫貧工作的終點,而是為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起點和新征程。“后隊”跟上來了,“前隊”也要繼續發展,我們的目的地不止于此,是星辰大海,是偉大復興,是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FormatImgID_0#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