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斯人已逝,時光留芳——深切懷念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孟富林
時間:2022-02-14 12:45:17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夏樹 字號:【

  11月6日,是北京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

  上午11時許,手機上突然跳出孟富林主任前秘書陳春來的名字,便有一種不祥之兆。果然,春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孟主任走了。

  國慶假期我回合肥,到省立醫院去看望孟主任,當時他已經病危,醫生正在準備轉往重癥監護病房。工作人員告訴我,前兩天精神狀態還不錯,新任省委書記到病房來看望的時候,他還提前起床穿好衣服,坐在沙發上等著,盡管已經不能說話了,還堅持在紙上寫下一段話,表達感謝之情,祝愿安徽經濟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績。

  我認識孟主任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那時,我在安徽工作,是農民日報社安徽記者站的站長。當時,三農工作上有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就是糧食連年豐收,農民負擔逐年加重。鄉村里,時常發生農民因為繳不起農業稅和“三提五統”,而自尋短見的惡性事件。可以說是自人民公社解體之后,農民怨言最多的一個時期。

  記者站經常接到農民的電話,有時剛說兩句,就聽到電話那頭哇哇大哭。面對農民的訴求,我也時常搞一些調查報道。正在這個時候,大約是2001年初春,有一天快下班的時候,省人大辦公廳打來電話,征求我的意見,問我有沒有時間隨同孟富林主任,到皖西老區調研農民負擔問題。接到這個電話,真可謂喜出望外。

  孟主任出生農民家庭,從基層干起,一直沒有離開過農業農村工作,對基層、對農民都有很深的感情。出發的那一天,是個星期一,早晨8點鐘,我們一行人乘坐一輛面包車,從省人大機關出來,經過五里墩立交橋,一路向西,第一站去的就是金寨縣,這是一個將軍縣,革命戰爭時期有十萬人參軍入伍,新中國成立后因為修建梅山水庫,又有十萬移民,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離開金寨去了霍山縣,最后去的是舒城縣。三個縣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每到一地,剛走下中巴車,孟主任就會對當地干部說,我知道皖西山區土特產很多,但不準給調研組的同志搞任何土特產。我們這次來,就是想摸摸真實情況,你們的任務,就是把我們帶到最貧困的農民家里去。他還很嚴肅地叮囑當地干部,絕不準弄虛作假,搞“群眾演員”。

  走在田埂上,看到農民在田里干活,孟主任就走過去,主動握著農民滿是泥巴的手,問收成,問負擔。有一天,在鐵沖鄉的一塊水稻田里,一個農民問孟主任:“你是上面下來的大官吧?”他笑著說,不能說大官,也就是個大個子,意思是說他自己個子高。詼諧的話語把農民都逗笑了。

  和農民交談,他總是先講兩句笑話,讓農民放松下來。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家幾天吃一頓紅燒肉啊?”不管農民回答多長時間,他總是有意識地拖長聲調:“那不行,還要多吃肉啊!”然后他就對農民說:“你家在哪里啊,到你家看看好不好?”

  到了農民家里,他就干兩件事:一是看“負擔卡”。那個時候,為了防止加重農民負擔,農村經管部門專門給每個農戶發一個小本子,上面寫著農民的名字,家里幾口人,承包地畝數,全年各種負擔明細。這個小本子被農民習慣稱為“負擔卡”。孟主任總是拿著小本子,和農民一筆一筆核對,問農民是不是按卡上的數字繳,鄉村有沒有多收錢。第二件事情就是掀鍋蓋,看看農民吃得怎么樣,特別是對剩菜,看得最仔細。他說,從剩菜碗里最能看出農民生活的真實情況,這個不大好做假。看到農民家里剩菜最多的是白蘿卜燒土豬肉,他回過頭來對我說,這是你們六安一道有特色的土菜。

  誰家的房子最破,他就往誰家去,鄉村干部想攔也攔不住。他總想多走走多看看困難戶,盡可能多聽聽基層干部群眾的意見,特別是增收減負的“良策”。一路上,他反復跟縣鄉干部說,要找到農民增收困難的真正原因,既要從災害、市場、價格上找原因,也要從品種結構、開拓市場、品牌效應上找差距。要圍繞農民增收這根主線,進行機制體制創新,因地制宜實施品牌工程、流通工程、農業產業化工程。

  白天走訪調查,晚上就召集我們隨行人員開會,他稱之為“兜兜情況”。要求我們看到什么,聽到什么,都要如實地說出來。在為期一周的調研將要結束的時候,他在總結會上,說了這樣一段話,雖然過去了二十多年,仍然記憶深刻。他說,從這次實地走訪的情況來看,老區農民吃飯是沒有問題了,糧食是夠的,生活也有改善,收入比往年有較大幅度增長。但負擔也在逐年增加,違規加重農民負擔的情況比較嚴重,我們也看到也了解到不少。全省各級人大要進一步發揮監督作用,督促政府不斷減輕農民負擔。夏樹同志你作為中央媒體的新聞記者,這次跟我們一起調研,你們要充分發揮媒體的監督作用,該曝光的就要公開曝光,要理直氣壯地為農民說話!

  “農民不增收,無顏談發展。”孟主任在調研中對縣鄉干部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成為我的文章的標題,刊登在報紙的頭版上。這次調研,雖然只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卻走了8個鄉鎮、14個村、40多個農戶,以及15個鄉鎮企業。記得有一天晚上7點多鐘了,才從鄉下回到縣委招待所,他還詼諧地說,今天收工不算晚。

  2003年,對于安徽來說,是不同尋常的一年。上半年,非典鬧得城鄉不得安寧。在村頭,農民把文革時期的紅杠子紅袖章都派上用場了。下半年大水,淮河沿岸的幾個行蓄洪區都啟用了。從王家壩到姜家湖,一片汪洋。在阜南縣、潁上縣,孟主任多次坐鐵皮船上到莊臺上,看望受災群眾,了解救災情況。這一年孟主任70歲了,已經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但他對農民的感情依然那么真摯,掛念著受災群眾。非典最嚴重的時候,他戴著口罩來到了舒城縣,找到那個他幾十年的老朋友,也已經七十多歲的村支書,了解疫情下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在一個村莊里,他看到農民為了躲避疫情,在家里用廢舊塑料條編織籃子,一個人一天能編十幾個,拿到集市上去賣,很受歡迎。孟主任非常高興,要我們報紙好好宣傳。他說,既能減少流動,防止疫病傳播,又能增加農民收入,還是變廢為寶。他還說有一位哲人說過,世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藏。

  臨走的時候,孟主任握著老支書的手說:“我們都上歲數了,保重身體啊!小孫子上學了吧,成績還好吧?”“孫子長大了,學習成績不錯,那年您給他買的那身衣服,一直沒舍得給他穿,現在小了,也沒法穿了,我們家里商量就留著做紀念吧。”說起這件事,還有一段故事。那一年,老支書卸任了,有了空閑時間,就到合肥去看望孟主任,那時孟主任還在領導崗位上,工作安排得很緊,就這樣還是抽出時間,和老支書見了面,熱熱乎乎地聊家常。老支書走后,秘書過來報告說:“老書記帶了2斤茶葉來,我沒有收,讓他拿回去了。”孟主任一聽就急了:人家大老遠提點茶葉來,你不收,人家又提回去了,這心里是啥滋味啊?你趕緊叫司機開車去追,看走到哪里了,我給點錢,你們到商場給他小孫子買身衣服,買好一點的。

  2005年10月,北京安徽企業家聯誼會搞一個活動,想邀請孟主任到會給大家鼓鼓勁。孟主任一口就答應下來了。他說,安徽經濟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時候最需要北上廣深的大企業到安徽來投資,我這個退休老同志如果能出點力,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嗎!到了北京,我們還可以抽時間,去看看我們安徽的老書記萬里同志。

  那天,在中南海,萬里見到我們幾位來自安徽的同志,顯得非常高興,一一同大家握手。落座后,孟主任向萬里匯報安徽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萬里側著耳朵,聽得特別認真,好像生怕漏掉什么內容。之后,萬里問了三個問題:首先問了金寨縣的情況怎么樣,還有多少困難戶?第二個問題是,淮河治理得怎么樣了?他說,淮河治不好,年年鬧水災,是安徽的一個心腹大患。第三個問題是,我們省委那個老班子,誰還活著?孟主任給他一一做了解答,當時萬里的聽力已經很差了,需要秘書貼著耳朵大聲復述給他聽。當孟主任說,你們那屆省委老班子只有王光宇同志還健在的時候,萬里的臉上出現了凝重的表情。小聲說了一句,噢,他們都走啦。

  臨走時,我們請萬里同志保重身體。他笑著說,我現在每天都鍛煉,簡單地說就是一動一靜,動就是打網球,靜就是打橋牌。萬里同志生于1916年,那一年他89歲。他在安徽擔任省委第一書記期間,因積極支持小崗村大包干和積極推動農村改革,受到廣泛好評,坊間流傳“要吃米,找萬里”。

  2007年4月,孟主任得了一場大病,在省立醫院治療一段時間以后,醫生建議到上海長海醫院進行手術切除。那一天是5月9號,早晨八點鐘進的手術室,快到下午一點才出來。時任省長王金山讓他的秘書錢力打電話到上海,詢問手術情況,要求省政府駐上海辦事處全力做好服務工作。手術以后,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從合肥前去探望的同志和親友也很多,雖然剛動完手術身體還很虛弱,但他堅持從病床上坐起來交談,以示感謝之意。他說,人家大老遠來看我,我躺在那里,像什么話呀!因為頻繁活動導致刀口術后感染,發起了高燒。到5月12日這一天,剛剛度過危險期,他睜開眼第一個想到的是,當天是國際護士節,他又坐起來,向前來查房及治療的醫護人員致以節日的問候和敬意。

  十二年之后,當年被趕走的疾病又回來了。孟主任用頑強的意志同疾病作斗爭,三年多時間,無論是在北京、在上海,還是今年清明過后回到合肥,始終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離開北京同仁醫院那天,走路都顫顫巍巍,可他還專門到醫生辦公室和護士站,向大家一一道別,表示謝意。今年國慶節前,連續高燒不退,他還在紙上寫下一段話,向醫護人員表示感謝。在病中他學會了使用微信,用微信向大家問候“早上好”“節日愉快”。10月5日上午,他還給我發來微信:“聽聽秋風,聞聞花香,讓生活添彩,讓時光留芳。新的一天,真誠祝福平安健康,早上好!”

  斯人已逝,時光留芳!89歲的孟富林主任走了,他熱愛三農、關心群眾、務實求真、和藹可親的高貴品質,卻是一筆不走的精神財富,永遠值得我們三農工作者學習。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