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有一家特殊的“時間銀行”,這家銀行不存錢、不存物,專門儲存公益服務時間。村民參加過志愿活動可獲得“時間幣”,憑“時間幣”可以兌換實物,或換取老人陪護、家政清潔、小孩托管等服務。借助“時間銀行”,大余縣村民的熱情被點燃,“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濃烈起來。
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在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的統籌推動下,鄉村治理工作不斷深入,一些圍繞鄉村治理的難點、痛點、堵點的破解辦法被逐步提煉歸納,在各地面臨的一些共性問題上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方式方法,開啟了“圖”治新篇章,在繪就良序善治的“祥和圖景”上又添新彩。
運用清單制,權力套上“緊箍咒”
面對基層干部群眾反映的村干部每天忙于應付,沒有時間精力謀劃村莊發展、服務群眾的現狀,重慶市渝北區開出了自治清單、協助清單、負面清單、證明清單的“藥方”,明確了村級組織的主業、副業、紅線。而在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群眾辦事“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以及一些公職人員存在廉潔自律問題,從2014年開始就被一本小冊子“限制得死死的”,村級小微權力清單“36條”從首創到完善升級,現在像交通規則一樣明了,約束了村干部的權力,保障了農民群眾的利益。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在探索如何有效發揮村級組織的治理效能時,一些地方創新性地將規范政府部門公權力的清單管理制做法引入到了鄉村治理中,結合小微權力監管難和基層干部負擔重等長期以來困擾基層的“老大難”問題,通過不斷改進完善,形成了鄉村治理清單制典型做法。
作為減輕村級組織負擔的重要抓手,清單制在推廣運用中,有“兩忌”。一忌將部門攤派任務制度化,二忌一味求大求全,忽略解決實際問題。可以通過試點逐步完善清單內容,最終達到全面規范。
配套設施的完善是運用清單制的基礎。只有鄉鎮行政綜合服務中心、農村綜合服務站點、服務信息平臺等硬件和軟件建設完善了,清單制才能發揮實效。在推廣運用過程中,要更加重視信息公開、印發流程圖、村委公示欄等途徑,讓農民群眾知曉,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變化。
借力數字化,按下治理“快捷鍵”
足不出戶,村民通過手機就能辦理涉及公共服務的7類23項與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業務,實現村級證明在線、零距離、即時辦。“指尖上的便利”源自于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創建的“仁里集”云平臺。同樣的便捷也在浙江省建德市發生。“反映的問題這么快就有反饋,真是沒想到!”日前,建德市蓮花鎮蓮花村的彭大伯通過手機上的“最多反映一次”小程序,反映莊稼地旁水溝太低影響灌溉的問題迅速得到圓滿解決。建德市通過阿里巴巴“釘釘”,將線下的工作轉移到了線上,村民們不再需要來村委反映情況,村干部也能快速地將問題轉交給相關部門處理。
盡管各地政府使用數字技術提升治理手段已有多年,但真正為村民用的平臺不多。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鄉村治理數字化,將鄉村治理數字化作為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重要內容作出部署,納入數字鄉村發展戰略、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印發了《關于在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工作中創新信息化手段的函》,召開了全國鄉村治理數字化專題研討會,將創新現代治理手段作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工作的重要內容。
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數字化治理,能激發價值創造的“乘數效應”。為鼓勵實踐中較為成熟、有一定基礎的平臺或企業參與推動鄉村治理數字化,農業農村部先后與中國電信集團、中國鐵塔公司、騰訊公司、阿里巴巴集團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鼓勵各地運用“村村享”“鐵塔視聯”“鄉村釘”“為村”等數字化平臺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
數字賦能鄉村治理,相當于給村莊裝上了智慧“大腦”,信息“跑路”代替了村民、村干部“跑腿”,有力地推動了鄉村善治。首先是提升了鄉村治理效率,實現縱向鎮村組戶四級互聯互動,橫向市縣相關職能部門資源整合、信息共享、流程再造,打破了層級、部門間各自為政的壁壘。其次是減輕了基層負擔,推動電子政務向鄉村基層延伸,實現村級事項在線零距離即時辦,財務等重要事項在線公開,服務農民群眾更便捷。
巧推積分制,點燃村民心中小火苗
山東省榮成市為全市60萬本地居民、14.3萬外來人口、1.2萬家企業、2.9萬個體工商戶,全部建立了信用檔案,對鄰里互助、好人好事、矛盾糾紛化解等77項行為給予信用加分,對不文明、不道德等192項行為給予扣分,以積分評比充分調動黨員群眾自主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
積分制最早起源于宋代太學“三舍”,用來考核學生成績。在現代,積分制管理多作為一套客觀的評比標準和科學的評比方法,用于管理考核,與人們日常生活最貼近的超市、商場借此來促銷。最早將積分引入村民自治的地方是河南省修武縣當陽峪村,在20世紀90年代,該村通過對村民的日常表現上檔記載,定期打分,積分直接與年終福利分配掛鉤,村風發生了明顯變化。近年來,自中央部署加強鄉村治理以來,積分制被逐漸運用開來,獲得了農民群眾的廣泛認可。
實現治理有效須以“人”為核心,最終需要發動廣大村民共同參與,實現協同治理。積分制因其切合農村實際、簡單易行的特點,凸顯了農民群眾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成為創新“三治”結合的載體,也是最早被農業農村部總結推廣的典型做法。積分制比較適合運用在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移風易俗、營造文明鄉風等方面。
整治不良風氣,吹響文明“沖鋒號”
在農村,婚喪嫁娶是大事,然而近年來卻在有些地方變了味兒,甚至出現了因婚致貧、厚葬薄養、“砸鍋賣鐵”隨禮現象,為了“面子好看”,打工務農賺的錢都搭了進去。減輕人情負擔、樹立農村新風氣正成為農民群眾的“新期盼”。對此,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發揮牽頭協調作用,牽頭制定了工作計劃,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了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在農村移風易俗和鄉風文明建設中取得新進展。
房前屋后,沒有鞭炮的碎屑;屋外室內,沒有豐盛的酒宴……這是近日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移風易俗第五巡查組的攝像機里記錄的天臺山鎮南杜齊村的一場“極簡婚禮”。“我媳婦沒要一分錢彩禮,”新郎程會朋說,“我倆準備用省下的錢來經營化妝品生意,靠自己雙手勤勞致富。”在青海省貴南縣,參加婚禮的負擔也大大減輕了。“50元錢外加一條哈達,就參加了侄子的婚宴。”前不久,貴南縣塔秀鄉塔秀村村民索南太見證了侄子人生的重要時刻,要知道以前至少要1000元禮金和兩瓶好酒才拿得出手。塔秀鄉通過村規民約規定,彩禮一律不超過5000元,陪嫁由50頭牛或100只羊,控制到現在的5頭牛或15只羊以內,僅去年一年節約婚喪資金241.56萬元。
在總結地方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農業農村部從“積分制”“清單制”以及“整治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三個方面,分別歸納提煉形成了“三張圖”——“在鄉村治理中運用積分制一張圖”“在鄉村治理中運用清單制一張圖”“農村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整治一張圖”,供各地借鑒使用。
解決問題從“千根線”到“一張圖”,村風愈發和睦;事務辦理從“跑斷腿”到“掌上辦”,村居愈發便捷;婚姻嫁娶從“高攀比”到“節儉辦”,村規愈發完善。一系列變化,正是對鄉村治理“十四五”開局之年最有力的回答。相信未來,在延續著幾千年璀璨文明的華夏土地上,進一步探索符合國情農情和時代特點的鄉村治理規律和方法將被一一發掘,安然有序、和諧穩定的鄉村圖景將更加清晰,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將進一步增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