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中國農墾事業的歷史貢獻
時間:2022-02-14 12:52:38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劉成果 字號:【

  農墾事業的誕生、發展和壯大,為黨和國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總結為十大貢獻。

  第一個貢獻,中國農墾為奠定抗戰勝利的物質基礎作出了歷史貢獻。主要是指南泥灣大生產運動。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由于國民黨政府的包圍封鎖和日軍瘋狂掃蕩,陜甘寧邊區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物資極度匱乏。毛澤東同志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掀開了大生產運動的序幕。1939年,中國農墾的第一家農場“光華農場”在延安誕生。1941年3月,王震同志奉命率領八路軍120師359旅進駐南泥灣開荒,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累計開荒26.1萬畝,成為大生產運動的一面旗幟。與此同時,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華中等各抗日根據地都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為打破日寇封鎖、奪取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毛澤東同志對此給予高度評價:“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跡,這是我們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

  第二個貢獻,中國農墾為保障國家戰略物資的供應作出了歷史貢獻。主要是指突破北緯17度大規模開發天然橡膠。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物資禁運,其中就包括作為戰略物資的天然橡膠。黨中央果斷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國自己的橡膠基地”的戰略決策。1951年政務院作出《關于擴大培植橡膠樹的決定》,并在廣州成立華南墾殖局,葉劍英元帥出任首任局長。在眾多科學家和農墾人的努力下,打破西方“北緯17度以北無法種植天然橡膠”的論斷,在廣東、海南、云南等地創建了我國自己的天然橡膠農場,解決了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卡脖子”的一道難題,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滿足國防軍工需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這一貢獻,不單是在國內,在當時整個社會主義陣營,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斯大林聽說中國種植橡膠成功,專門發來了賀電。截至2020年底,我國植膠面積1710萬畝,干膠年產量約80萬噸。

  第三個貢獻,中國農墾為屯墾戍邊、繁榮穩定邊疆作出了歷史貢獻。這主要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建立和其他先后進行的邊境地區開發。1954年,中央決定在新疆成立生產建設兵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組建,使屯墾戍邊戰略在亙古荒原、戈壁荒灘和崇山丘陵中有了可靠的載體,創造了屯墾戍邊、維護民族團結、發展邊疆經濟的奇跡,譜寫了“天山南與北、屯墾在戈壁、戍邊保安全、民族共發展”的恢宏歷史篇章,形成了寶貴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中國農墾的邊境農場成為屯墾戍邊、治國安邦、發展邊境貿易、開展國際合作的重要戰略力量。

  第四個貢獻,中國農墾為保障國家糧食供給作出了歷史貢獻。主要是以北大荒開發為主體。抗戰勝利后,1945年12月黨中央指示“組織億萬農民走集體化、機械化生產道路,在北滿創辦一個糧食工廠,培養干部、積累經驗、示范農民”。1946年7月7日,中共東北局通過了《東北的形勢與任務》(史稱“七七決議”),明確在東北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此后,北大荒人點燃了建設關外軍墾農場的“星星之火”,趙光農場、寧安農場、查哈陽農場等軍墾農場在決勝東北的解放戰爭中應運而生。20世紀50年代中期,王震同志先后率領鐵道兵和7萬轉業官兵挺進北大荒,展開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幾十年來,先后由14萬復轉官兵、20萬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5萬大專院校畢業生以及眾多農民組成的墾荒大軍,繪就了“東北黑土地、屯墾七十載、塞外稻花香、中華大糧倉”的壯美歷史畫卷,培育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如今,北大荒形成了450億斤以上的糧食生產能力,全國農墾糧食生產能力接近700億斤,商品率超過90%,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成為關鍵時刻抓得住、調得動、用得上的“米袋子”,起到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作用。

  第五個貢獻,中國農墾為保障大宗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作出了歷史貢獻。這主要是為城區提供菜籃子、奶瓶子、甚至包括衣柜子。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國家有計劃地在新疆內陸地區、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區和江蘇、浙江、上海、安徽、山東等沿海、沿江地區墾荒造田,集中興建了一批以糧棉生產為主的國有農場,后期逐步發展成為農墾系統的主要棉花產區。目前,新疆兵團的棉花開發在全國占有很大比重,長絨棉生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與此同時,為解決大中城市副食品供應問題,農墾系統在京、津、滬以及其他大中城市的郊區,建立了一大批以生產副食品為主的國有農場。經過70多年的發展,這些農場成為大中城市副食品供應的重要來源。中國農墾培育了光明乳業、三元股份、北大荒、燕塘乳業、亞盛集團、西部牧業、蘇墾農發等近30家上市公司,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持續優化升級,保供能力加快提升。

  關于農墾奶業的貢獻,中國奶業協會在編撰《中國奶業史》的時候,曾系統總結過。中國農墾奶業在全國奶業中的貢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國奶牛育種的先行者;二是中國奶業協會的創建者;三是新中國奶業的奠基者;四是中國“學生飲用奶計劃”的開拓者;五是中國著名奶業品牌的締造者;六是現代奶業建設的示范者。提起新中國奶業,必須提起一個人,那就是王震將軍。在王震將軍百年的時候,我專門寫了一篇緬懷文章《王震將軍——新中國奶業的開拓者》。20世紀50年代雙職工大量涌現,嬰幼兒奶粉供應十分短缺,時任農墾部部長的王震將軍接受毛主席和周總理批轉的群眾來信,認真承擔起這個任務。從南到北、從城到鄉,到處宣傳發展奶業的重要性并具體抓落實,從育種開始,到奶牛飼養、再到牛奶加工,一條龍地抓,使得現在的農墾奶業在全國奶業中占據這樣一個位置。現在中國奶業市場上,大品牌幾乎都和農墾有關,包括世界前十的伊利集團,是在內蒙古大黑河牧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完達山是王震將軍一手締造的。上海光明、北京三元、南京衛崗、廣東燕塘、重慶天友、沈陽輝山、昆明雪蘭、新疆西部牧業等,都是農墾系統的。現在市場上知名度較高的飛鶴乳業,原來也是黑龍江趙光農場的品牌,董事長冷友斌就是北大荒人。

  第六個貢獻,中國農墾為豐富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作出了歷史貢獻。1986年,王震將軍為當代中國叢書農墾卷——《當代中國的農墾事業》親自撰寫卷首語,題目就是“艱苦奮斗、勇于開拓”。在1991年《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于進一步辦好國營農場報告的通知》中,國務院正式肯定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里,又肯定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是在黨的領導下,老一代革命家率領幾代農墾人在開發農墾事業中形成的,是農墾人的共識,是農墾最大的政治優勢,是與時俱進的,一直起著凝聚、驅動、導向、規范和輻射作用,符合共產黨精神的精髓要義和價值追求。這次中央頒布的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里面,南泥灣精神在列,這是中國農墾精神的源頭;北大荒精神在列,這是中國農墾精神在開發建設北大荒過程中的具體體現。兵團精神在第一批里沒提到,但是在《人民日報》陸續發表的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里,前十位就有兵團精神,還有專門的評論,這也是農墾精神的生動體現。

  第七個貢獻,中國農墾為國家的文化建設作出了歷史貢獻。農墾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是一種融合文化,是由軍旅文化、知青文化、墾荒文化、農耕文化、邊陲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元素雜糅在一起形成的。這種文化發揚了民族文化傳統,也繼承了紅色文化基因,所以是具有先進性的。從有形的角度來說,農墾系統認真參與“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涉及幾百個農場、超百萬職工、近400萬人口,在幾萬公里的邊境線上,與17個國家接壤,和40多個民族相處,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興辦圖書館、文化室,建設電視臺、廣播電臺、博物館等等,對整個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作出了示范引導。

  在農墾系統誕生了很多文化經典、文化精品,歌曲《南泥灣》唱得很響,唱得時間長,唱得地域廣,到現在一直在傳唱。這是大音樂家馬可作的曲,賀敬之老部長作的詞,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除了《南泥灣》,還有《草原之夜》,韻律非常優美,意韻非常悠長,它誕生在新疆兵團農四師,由張加毅作詞、田歌作曲。還有《北大荒人的歌》,把北大荒人和北大荒的關系、北大荒的環境、北大荒的事業唱得淋漓盡致,所以一唱就流淚。還有小說《雁飛塞北》等,《老兵新傳》《北大荒人》《戈壁母親》等一系列影視作品,《第一行腳印》版畫,這些都是精品經典,豐富了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對鼓舞農墾人發揮了巨大的正能量。

  另外,農墾系統還保護了一批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在農墾開發期、也是高潮期,王震將軍把受沖擊的、甚至劃成右派的一批文藝工作者,放在了農墾系統,讓他們經受考驗、經受鍛煉,也給他們一個體驗生活的機會。這里有著名作家丁玲、著名劇作家吳祖光、著名學者詩人聶紺弩,還有詩人艾青、著名的漫畫家丁聰等一大批。這既是對他們的鍛煉、改造,也是對他們的保護。通過生活體驗,他們又創造了一批精品,如丁玲的《風雪人間》《杜晚香》,她晚年創作的高峰,都是在農墾期間誕生的。

  第八個貢獻,中國農墾在人才培養方面作出了歷史貢獻。農墾艱苦的環境、優良的作風、崇高的精神,培養、鍛煉出一批有用的人才,甚至是拔尖人才。這里面有的成為政治家、黨和國家領導人,有的成為理論家,有的成為企業家、金融家,很多藝術家也是在農墾環境中誕生、培養和涌現出來的。尤其是知青那一批,他們接受的鍛煉,在他們自己的記憶中是最清晰的;他們成長經歷中,農墾的這段歷史記憶也是最深刻的。他們普遍認為,在農墾的這個階段,是人生中收獲最大的時期。

  第九個貢獻,中國農墾在示范農業農村發展方面作出了歷史貢獻。農墾自誕生之日起黨和國家就寄予希望,要示范農村。首先就是機械化的試驗示范。2020年,農墾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9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新疆兵團的棉花機械化和節水灌溉,廣東、廣西農墾的甘蔗機械化,都為全國作出了示范。現在農墾系統不只是機械化,而且向工程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今年農墾豐收節我在北大荒紅興隆友誼農場親眼看到水稻、玉米收獲的壯觀場面,無人駕駛、全自動,令人震撼。在農業科技上,農墾也是一直起示范作用。2020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黑龍江北大荒的科技進步貢獻率是76%,全國農墾肯定也大大超過60%。在小城鎮建設方面,農墾也起到示范作用,師部、團場,包括黑龍江的一些管局,全是小城鎮,幾千個小城鎮星羅棋布。這些小城鎮都是按規劃建設的,農墾人做到了耕耘在廣袤的田野上,生活在現代化的城鎮里。

  示范領域還體現在綠色發展的示范。綠色食品這個概念首先發源于農墾。20世紀90年代初期,農墾率先提出發展綠色食品,首先在黑龍江墾區建基地,黑龍江農墾第一個成立了綠色食品辦公室,后來逐漸輻射到全省,現在綠色食品已發展到全國,形成了綠色發展理念,成為了新發展理念的一部分。當時提出綠色食品這一概念,不是盲目的,是從處理人類健康、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糧食安全之間關系角度提出的,是很自覺的。現在綠色食品在全國叫得響,在廣大農村地區普及,源頭在農墾,這也是農墾在示范方面的重大貢獻。

  另一個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把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連進來,示范引導農村。1978年,國務院決定在農墾系統試辦農工商聯合企業,實行農工商綜合經營。當時,重慶農墾最先創辦了長江農工商聯合公司,明確提出了實行一體化生產經營。1978年農墾開始搞,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農村才逐步搞起來,現在全國都在推了。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實際上就是往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向發展。

  第十個貢獻,中國農墾在改革方面作出了歷史貢獻。大家可能并沒有太多在意,實質上在改革方面,農墾系統很多事情在國有企業領域都是領先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1979年的財務大包干,“大包干”這項改革農墾最先搞,而且當年就見效,實現全面扭虧為盈。這之前國家對農墾企業實行的是盈余全部上交、虧損由國家補貼的統收統支財務體制,導致企業缺乏改善經營管理的內生動力。“大包干”解決了企業吃國家財政“大鍋飯”問題,改變了企業“經營好壞一個樣,盈利虧損一個樣”的狀況,調動了農墾企業改善管理、發展生產、提高效益的積極性,也增強了企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積極性一起來,馬上就扭虧為盈。

  二是1983年開始的興辦職工家庭農場,實行大農場套小農場雙層經營。實踐證明,這種體制實現了土地資源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在當時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符合國有農業企業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興辦職工家庭農場同時,推行“兩自理”“四到戶”,“兩自理”就是生產費和生活費由家庭農場自理;“四到戶”就是土地承包到戶、核算到戶、盈虧到戶、風險到戶,將工資取消計入檔案,這項改革實質是計酬方式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職工不再端企業的鐵飯碗,走在國有企業改革前頭。

  三是用工制度的改革。原來農場職工進了企業門,就是鐵桿農場人。農墾的用工制度改革,就是將固定工變成合同工,簽訂合同,干好就干,干不好就別干。這幾項改革連起來,就是砸鐵鍋、摔鐵碗、撅鐵桿。“砸鐵鍋”,就是企業不吃國家大鍋飯;“摔鐵碗”,就是職工不端農場的鐵飯碗;“撅鐵桿”,就是取消固定工,實行合同制。

  四是住房制度改革。1984年,黑龍江農場職工的住房開始商品化,就是以優惠價格將住房作價賣給職工,允許繼承和出售。198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農牧漁業部〈關于農墾經濟體制改革問題的報告〉的通知》要求,“職工住房制度要進行改革。農場過去建設的職工家庭宿舍,可以合理作價賣給職工。今后新建職工住房,由農場統一規劃,分配建房基地,職工自建或自建公助。”各墾區和農場積極推進職工住房制度改革,職工住房迅速得到改善,也一舉解決了企業的包袱。這些涉及國有企業重大制度的政策,農墾系統都是走在前面的。

  知歷史,才能更好地懂現在、創未來。現如今,農墾的位置在哪?答案就是以下幾個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經濟體系中的“國家隊”,屯墾戍邊的“穩定器”,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農業領域里的“航母”,大宗農產品供給的“頂梁柱”,農業走出去的“排頭兵”,農業科技進步的“領頭雁”。農墾實行集團化企業化改革以后,農墾不是沒了,而是新了、活了,江蘇農墾集團就是生動的證明。全國各墾區差異性很大,地理區位、資源稟賦、規模大小各不相同,一定要從各自的實際情況出發,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要求,抓住機遇、發揮優勢,振奮精神、與時俱進,在全面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搞好示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原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