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蔚縣從強化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入手,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不斷探索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新模式、新路徑,以黨建引領激發基層活力,以組織振興賦能鄉村振興。
培育“農村兵支部”,打造基層硬堡壘
宋家莊鎮呂家莊村立足“退役軍人多、退役軍人黨員多”的特點,從26名退役軍人黨員中推選5名支部委員,構建全部由退役軍人組成的“兵支部”,把軍隊作風融入組織建設,讓軍人優勢助力村莊管理,為全縣基層黨組織建設樹立標桿、打造樣板。在試點基礎上,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實施“百名兵支書”選育計劃,鼓勵引導全縣243名退役軍人通過“兩推一選”進入村“兩委”班子,86名退役軍人黨員擔任“兵支書”。
在“兵支部”和“兵支書”的管理上,推廣組織建設精細化、日常管理制度化、黨員培訓多樣化、組織生活規范化和強化年終考評的“四化一評”管理模式,推動村黨組織規范運行。采取“黨員群體+退役軍人”模式,組建了546支2111人的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讓退役老兵成為疫情防控、應急處置、矛盾化解、幫聯群眾的骨干力量,充分發揮退役軍人作用。號召鼓勵退役軍人帶頭創業、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引導全縣退役軍人創建各類合作社36家,吸納148名退役軍人參與經營管理,整合各類資金1.01億元,帶動1500余名群眾發展貢米、杏扁加工、設施蔬菜種植等產業。
選派“產業村書記”,配強致富領頭羊
以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為契機,擇優遴選出43家國營企業、293家民營企業負責人以及14名社會知名人士,以“一幫一”或“一幫多”形式,到村擔任產業書記或主任,實現了560個行政村產業書記(主任)選派全覆蓋。產業書記(主任)挖掘各村資源稟賦,積極搭建村企合作交流平臺,形成村企共建、共享共贏的發展格局。
11家金融機構行長、副行長包聯22個鄉鎮,到任職村開展點對點服務,形成產業發展意向29個,授信流動資金貸款3365萬元;河北蔚尚瑞熙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南嶺莊鄉小貫頭村產業書記袁豹依托土地資源,投資3000萬元建成中藥材加工基地,輻射帶動種植中藥材8000畝;金羽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莊窠鄉下平油村產業書記段新梅依托種養技術優勢,投資2000萬元建成科學飼養、生態種植、有機肥加工等閉環的現代化農場;益海嘉里(張家口)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國平擔任4個村的產業主任,以“訂單種植、盈利反哺、品牌營銷、全鏈整合”為運行模式,訂單種植谷子5萬畝,帶動1911戶農戶增收。
自產業書記(主任)到村任職以來,累計召開座談會610余次,幫助231個村厘清了發展思路,制定和實施重點產業項目53個,撬動產業幫扶資金1.5億元、公益捐贈資金32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490個。
組建“公益大聯盟”,匯聚愛心正能量
堅持黨建引領公益事業發展,把慈善公益事業作為鄉村振興的有效補充和強大助力。縣委組織部組織成立“蔚蘿紅黨員公益聯盟”,引導社會組織、非公企業和愛心人士等“兩新”組織力量,為生活困難黨員、孤寡老人、殘障人士、留守兒童、軍烈屬和貧困學生等困難群體,提供節日慰問、扶貧幫困、文化娛樂、生活家政等人性化、個性化的愛心公益服務,讓社會弱勢群體感受黨的溫暖,享受鄉村振興紅利。
黨員公益聯盟組建以來,看望老黨員33名;長期為20余名孤寡老人提供三餐、衛生清掃服務;“桃花紅”服務協會和實踐基地吸收婦女志愿者100余名,為當地留守婦女、兒童和困難老人提供關愛服務,對接孤兒6名,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心媽媽”集體。截至目前,全縣20余個“兩新”黨組織吸納黨員志愿服務者300余名,聯系愛心企業18家,開展各類幫扶關愛行動30余次,服務弱勢群體2500余人次。
用活“協會黨組織”,延伸黨建新觸角
著眼文化振興需要,縣文聯牽頭成立聯合黨組織,引導各類文藝社團、協會開展文化下鄉、文藝指導、文明創建等活動,通過發掘傳統民俗文化、組建群眾文藝組織、傳播健康生活理念等多種方式,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群眾精神面貌,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近期,各類社團、協會根據各村特點,整合或者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史館、文化墻等文化陣地。創作、收集關于古堡振興打油詩、三句半、短微詩、標語、宣傳畫等,并通過整理各村故事、傳說、歷史沿革,把完整的、有底蘊的、有魅力的古堡呈現出來。為每一個村培養一名本土講解員,用最“土”的話講村莊最古老的故事。創作大鼓書詞《歌頌英雄馬寶玉》、快板《古堡振興文化跟,傳承紅色好基因》等一大批優秀文化作品。開設“古堡振興、文化先行活動篇”“古堡振興、文化先行文藝篇”兩個專欄,進行古堡振興專題創作。組建由攝影師、地方文化專家、農業專家組成的編輯部,編寫《編輯古堡振興系列文化叢書》。在文化底蘊深厚的8個鄉鎮16個村掛牌成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同時,22個協會深入各村開展文藝指導、惠民演出、助困幫扶等活動40余次,進一步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激發了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蔚縣縣委組織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