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平縣大力宣傳鄉村振興促進法,將其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發展集體經濟的重要法治保障,充分利用網絡傳媒、電視廣播、村黨支部主題黨日、村民議事會等平臺陣地,宣講立法背景、實施意義等內容,營造自覺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推動村級不斷探索鄉村治理新機制、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史樓村便是其中的典型
代表。
從東平縣城沿貫中大道西行5公里,一個美麗如畫的小村莊便映入眼簾:灰瓦白墻、雕鏤精湛的建筑樓體,在明凈的湖水旁,呈現出獨具特色的徽派建筑風格,街道綠樹成蔭,周邊鮮花盛開,配上小橋流水,仿佛江南水鄉。這便是東平縣史樓村了。
合民意,搬遷實現安居夢
史樓村地處東平城鄉結合部,毗鄰稻屯洼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緊靠貫中大道。全村67戶256人,耕地226畝,魚塘180畝。該村曾是靠天吃飯的農業村,人均耕地少,低洼易澇,交通設施落后,群眾出入不便,三年兩不收,溫飽成了人們的奢望,打工是謀生的首選。到2013年,農民人均收入僅有8000元,集體積累更少的可憐,經濟上幾乎是個“空殼”村。改變居住條件和生存環境成為干部群眾的新期盼。
2013年貫中大道開通,給史樓村的建設發展帶來了機遇。為此,村干部們躍躍欲試,次年便將整村搬遷擺上日程,組建由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參加的專班負責運作,主動對接國土、移民、環保等部門,尋求政策支持、落實用地指標和建設資金。召開村“兩委”會、黨員會、群眾代表會,多次修改遷建方案,最大限度滿足群眾需求。
2015年底,占地30畝、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投資1500萬元,水電路氣光纖戶戶通,文化體育娛樂設施配套的新村竣工。用半天抓鬮選房,1天結清價款,一戶不落喜遷新居。
集民智,產業發展共奔富
遷建之初,史樓村就鎖定“上樓能安居、出門可樂業”的奮斗目標和“靠水吃水、以水興業、強村富民”的發展思路。
史樓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著力打造江北水鄉,發展旅游產業。2018年初,史樓被確定為縣黨員干部“三同”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研學基地,在原有泰安青青教育集團、麗莎樂園、芳草渡餐飲、民間手工藝品編織教學團等項目基礎上,引資開發水上運動中心、德勝家庭農莊,配套開挖同心湖、清心湖、清蓮池,疏通環村水系。建起10個溫室大棚,搞休閑采摘、農事體驗。在村東排澇河,建漁業休閑公園,為教育研學拓展場地,為鄉村游增添好去處。招引東平非遺傳承人侯慶佩,辦民間手工藝品展,集中展示水滸人物故事系列蓮子、彩蛋畫作、蒲草手編、柳編、根雕等非遺作品,向家庭婦女推廣制作技藝,傳承頗具東平水域特色的手工技法,廣開致富門路。
史樓村通過對土地、魚塘進行統一流轉、集中經營,并引進落地休閑農莊、水上運動中心等項目,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民俗旅游度假村,走出了一條發展民俗旅游產業的特色道路。目前,已集中安置村民就業80人,接待游客2.5萬人次。2020年村集體增收40萬元,成員分紅19萬元,人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
聚民心,鄉村治理新格局
以黨建為統領,將為人正派、干事創業、樂于奉獻、群眾公認的先進分子吸進黨支部、村委會和股份經濟合作社領導班子,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配合的架構,提高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向心力,健全了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村民自治唱主角。村務理事會在人居環境整治、美麗庭院創建中,通過倡議書、小喇叭、糾察隊、微信群等,凝聚起“史樓環境靠大家”“創建惠及你我他”的共識。動員各戶簽訂“門前五包”責任書,將考核結果與集體分紅掛鉤。開展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評選活動。成立志愿者服務隊,維護整潔衛生。黨員干部帶頭掀起破舊俗、除陋習、樹新風高潮。統一紅白事標準,抵制天價彩禮,實施殯葬改革。村務監督委員會對干部報酬、集體收支、項目建設實施監督,嚴防腐敗,讓村“三資”管理置于陽光之下。
學法普法作保證。村級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完善了村級矛盾糾紛化解機制,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充分發揮共青團、婦聯、民兵、治安、調解等委員會的功能作用,經常組織群眾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體娛樂活動,通過宣講、培訓、示范、指導提高村民法治觀念、規矩意識、道德水準和生產技能,化解不同主體利益沖突,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動力,讓微治理釋放大能量。在遵守公民道德規范基礎上,進一步學法普法,依法完善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等制度,嚴格落實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矛盾化解的具體措施,讓遵紀守法崇規成為村民行動自覺,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
文化浸潤崇德善。將公建樓打造成家庭教育主題館,把閑置農舍裝扮為知青歲月、中國夢、平湖風光等主題小院,開展黨性教育、淬煉艱苦奮斗作風;在清心湖廊道布設文化牌,宣傳新黨章,摘錄總書記經典語錄、治國理政方略;在清蓮池開展廉政文化教育;設立家和矛盾調解室,以傳統家規樹文明新風;繪制家風系列文化墻,弘揚淳樸互助、和諧共生、包容好客
之風。
如今的史樓村,產業發展欣欣向榮,學法守法蔚然成風,村風民情淳樸和諧,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民俗旅游度假村,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
(作者:岳茂銳,山東省泰安市農業農村局;井立義,山東省東平縣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