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同樣需要一股精氣神,這股精氣神就是靠文化建設,那么文化建設具體來說抓什么?筆者覺得有十大方面,很好地抓起來,鄉村文化就能活躍起來。同時要從識人、識物、識勢三方面抓好鄉村治理,這樣就能抓住要害,取得勝利。
第五問:精神富足咋滿足?
所謂精神富足就是精神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就是文化建設。在基層常聽到這么一個說法,文化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又虛又空,沒得抓,不知道怎么辦。什么是文化?不同層次、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人理解不一樣,一般老百姓眼中的文化,那就是懂古文、會外文、有文憑,宣傳部門的同志理解的文化,就是宣傳加娛樂。考古學家眼中的文化最大,凡有人類活動的痕跡都叫文化。那么我們應該怎么理解這個文化?筆者覺得文化就是除了物質生活之外的精神生活,這就是我們鄉村振興要抓的文化建設,文化建設應該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工程,只有文化建設才能提升人們的精氣神,沒有精氣神,什么事都干不成。兩萬五千里長征,爬雪山過草地,靠什么?就靠那一股精氣神,沒有那一股精氣神,肯定過不了雪山,也過不了草地。鄉村振興同樣需要一股精氣神,這股精氣神就是靠文化建設,那么文化建設具體來說抓什么?筆者覺得有十大方面,很好地抓起來,鄉村文化就能活躍起來。
第一個就是興教育。鄉村教育這樣衰敗下去肯定不行。鄉村振興需要的人才支撐靠的就是鄉村教育。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鄉村教育,哪怕只有一個孩子都要把這個學校辦下去,所有的教學設施都要配齊,這是政府的基本責任義務。全世界的義務教育兩個特點,就近和不要錢,這是政府必須做到的。鄉村教育必須抓起來,這是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基礎。
第二個就是續文脈。所謂續文脈就是延續農業文明之脈,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里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耕讀傳家。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耕讀傳家,耕是為了小家,讀是為了大家,耕是為了生存,讀是為了發展,它透現的是“修齊治平”的大格局、高境界,是農業文明時代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源泉。
第三個就是集器物。傳統的生產生活用具,很多東西都被現代化的工具代替了,我們得趕快把它們收集起來,建立博物館,鄉村應該有這樣的博物館。我們14億多人,只有6000個博物館,美國3億多人,3萬多個博物館,美國才200多年的文明,我們是5000年的文明,差距太大了。我們應該重視起來,趕快把這些生產生活用品收集起來。
第四個就是修村志。安徽人很驕傲,《四庫全書》里面收錄了唯一的一部村志,就是池州杏花村村志,能收入乾隆皇帝親自主編的《四庫全書》,說明它的價值不同一般。今天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中國的村落的裂變與分化,重構與再造,可能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像今天這樣劇烈,不光是量的增減,形的重塑,關鍵是人的大流動,一個村莊的人到多少個地方打工,這個村莊的虛擬空間就會延伸到那個地方。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澳大利亞,通過視頻隨時都可以與村里人對話,這都是很值得記錄的現象。志書太重要了,村、鄉、縣、市、省都應該有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完整的歷史應包括四大方面:國有史、方有志、族有譜、家有信。這四大部分,才能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它的歷史完整。法國有一個科學家叫法布爾,說歷史贊美把人們引向死亡的戰場,卻不屑于講述人們賴以生存的麥田。盛世修志,今天應該組織那些退休教師、文學愛好者、退休干部,有這些方面能力的人,包括出去的大學生,組織他們開展這種文化活動。
第五個就是承技藝。把那些傳統的技藝傳承下去,有些技藝是相當有價值的,特別是有些開發成旅游產品能賣大價錢,能使一個地方致富。芬蘭小學生有一個必修課,就是必須掌握一門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然畢不了業。這個做法應該在我國推廣,讓這些非遺傳承人進學校,教孩子。
第六個就是訂鄉約。鄉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非常有價值,宋代就有一個藍田鄉約,呂氏兄弟寫了一個小冊子,提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建立起中國最早的鄉村自治制度,后來許多州官、縣官把它推廣到各地,治理非常有效,鄉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相當起作用。今天我們應該廣泛發動縣鄉村,制定合乎當地實際的鄉規民約。
第七個就是立家訓。有言之教謂之訓,無言之教謂之風,有了好的家訓和家風才能形成好的家教,良好的家教是社會文明的基礎。什么叫有言之教?那就是用文字表述寫在紙上掛起來。什么叫無言之教?那就是家長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做給子孫看,用行為影響后代。有了這兩條才能形成一個好的家教,好的家訓在家族傳承史上相當起作用。中紀委網站前幾年不斷推出一些好的家教家訓,中國最有名的家訓就是浙江錢氏家訓,1000多年了,每個朝代這個家族都出了許許多多的人物。今天大家都知道的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錢穆、錢鐘書,這些名人都是錢氏出來的。全世界各個國家院士級的科學家,錢氏有200多個,就是因為那個家訓寫得好,600多字,一直傳承到今天,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上海郊區一些村莊正在推廣立家訓,這是建設鄉風文明的重要抓手。
第八個就是開夜市。宋朝以前所有城市一律實行宵禁,只在幾個節日開市。宋朝開先河取消宵禁,城里人就有夜生活了,今天城市夜生活非常豐富,鄉村特別是留守群體,叫月光下的孤獨。5000人左右的村有條件都可以借鑒一些成功的經驗開辦夜市,對于活躍經濟、增進友誼和人們之間的感情聯絡都非常有好處。
第九個就是革陋習。一些落后的不好的習俗,應該把它革除。筆者在整個華北地區調查,這幾個省都流行這么一個彩禮,叫“萬紫千紅一片綠、一動不動”,“萬紫”指一萬張5元鈔票,“千紅”指一千張100元鈔票,“一片綠”指若干張50元鈔票,為什么沒數?就是根據你的家庭情況,一張也行,無數張也行,最要命的是“一動不動”,“一動”是汽車,“不動”是房子,什么樣的家庭都會被這個彩禮給搞垮,諸如此類的種種陋習要革除。
最后一個就是辦賽事。讓鄉村的文化活躍起來,歌舞比賽、書法、繪畫和體育,包括農產品生產、勞動競技,都可以經常因地制宜舉辦賽事。特別是美食,中國的美食太豐富了,專家調查,僅面條現在就有1200多個品種。靠面條發財的很多,臺灣的頂新企業在臺灣就瀕臨倒閉,到大陸弄了一個康師傅就發大財了。我國方便面年銷量最多的時候有400多億碗,現在大概還有200多億碗,全世界每年銷量有1000多億碗,現在靠面條發財的企業和個人越來越多。青海化隆縣蘭州拉面在全國有8萬多家門店,在國外還開了100多家連鎖店。很多美食,像沙縣的小吃、縉云的燒餅、太和的板面、懷寧的包子大饃,各地都有很多品牌,許多地方都在創造這些美食價值,這些東西如果推向國外,那就可以更加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文化積淀最厚的就是中國人的舌尖,中國人做美食、品美食的本事可能比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的水平都高,我們現在到處辦孔子學院,推廣中華文化,如果讓我們的美食走出去,推廣舌尖上的中國,可能比推廣哲學上的中國更方便、更有效。
第六問:鄉村治理從哪理?
三個方面:即識人、識物、識勢。鄉村治理非常復雜,鄉村的工作任務非常繁重,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縣鄉村的干部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承擔著繁重的工作任務,他們自己開玩笑說,叫“5+2、白加黑、夢加醒、夜總會”。“夢加醒”就是做夢想得是工作,醒了還是工作;“夜總會”就是總是在夜里開會。不管多繁重的任務,多復雜的問題,鄉村治理重在把握三個方面,就能提綱挈領,亂中取勝。所謂“慧眼三識”,就是識人、識物和識勢。識人就是把各方面的能人都找出來,讓他充分發揮作用,在鄉村建立一個“能人叢”,讓各類能人都能施展才智,各種能人的智慧都能充分涌流。懂經營的帶領農民發展產業致富;道德水平、文化水準比較高的,讓他成為道德標桿引領鄉風文明;會協調矛盾的,幫助化解各種糾紛;會組織文體活動的,讓他經常開展一些文體競賽,諸如此類。把這些能人組織起來發揮作用,這就是識人。
所謂識物,有三個層面,一個是物產,當地出產什么有價值的物產,要研究好。有的同志可能發現不了當地的物產價值,這需要有慧眼。最經典的故事就是青茅之謀。當年周天子分封諸侯,100多個諸侯國不聽他的指揮,天子沒錢了,財政有問題。周天子找管仲問計,管仲馬上給他想了個主意,說那個地方產一種茅草,以后讓諸侯國祭祀,都得用這種茅草。周天子回去,就把茅草地都圍起來,誰要買都得到這兒來,錢就源源不斷地跑到他的腰包里,一種普通的草,被管仲的慧眼發現了它的價值。這樣的典型很多,湖北蘄春近些年開發艾草,已經把這種田邊地頭到處生長的野草做到了幾十億的年產值。一個普通的物產,不是它沒有價值,要看我們能不能發現它的價值。金子放錯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對了地方就是金子。第二個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善于發現它的價值。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有價值,怎么開發、怎么利用都是問題。用得好,變成有特色的文旅產品,經濟效益、社會知名度、文化影響力都會產生難以估量的效應。第三個就是要挖掘現代科技的價值。山東曹縣前一段時間熱到發燙,“寧要曹縣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有些網友還很幽默,提個問題說,你家住在曹幾環,北京分二環三環四環五環六環,你家住在曹幾環,曹縣變成這樣的中心了。曹縣10年前還是一個貧困縣,后來利用互聯網發展淘寶村,現在每個鄉都有許多淘寶村,大概有五六個鄉全部都是淘寶村。全世界的演出服,有1/3是從曹縣出來的,現在女孩子喜歡穿的漢服,大部分也都是從曹縣出來的。同樣,曹縣還賣給日本人棺材,日本人的風俗是死了之后,棺材和人一起燒掉,棺材雕刻都很精美,據說90%的日本棺材都是曹縣做的。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很快就讓一個貧困縣翻身翻到這種地步。
再一個就是識勢。第一個是形勢,現在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深化,要隨時把握形勢的發展走向,特別是鄉村的變化,我們要緊跟著形勢。第二個就是地勢,研究清楚所處的地理方位,這個地方不通高速,突然通了高速,還有一個出口,會帶來什么;村子在城郊,可以發揮為城市人做服務的優勢;山清水秀的地方,應該發展旅游、養生養老。沒有條件也別瞎折騰,以免勞民傷財。條件可以創造,但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最后一個就是順應趨勢,趨勢就是規律,要適應規律,要跟著規律走。比如當年小崗村大包干,誰先跟著他學,順應這個趨勢,誰就先吃飽肚子。再如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是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必須做扎實,不順應這個趨勢,會給未來留下無盡的隱患。再如農業生產的基本規律就是家庭經營為主體,尤其是大田作物,古今中外的農業,概莫能外,奴隸社會奴隸主,不管有多少奴隸,決策經營都是奴隸主。封建社會,不管地主有多少長工,決策都是地主家庭。資本主義時代,家庭農場是資本主義為了適應工業發展,創造出來的一個名詞,還是家庭為主體。當年蘇聯想改變這個規律,搞了一個集體農莊,失敗了,我們學習集體農莊,搞人民公社也失敗了,不得不回頭,再走以家庭經營為主體的路子,這就是規律,農業就要順應這個規律。有些資本下鄉,到農村跑馬圈地,結果是“笑著進去,哭著出來”,就是因為不懂這個規律。
(作者系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