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硒旺恩施
時間:2022-02-14 11:06:18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李永生 姜玉桂 字號:【

  9月26-28日,第六屆世界硒都(恩施)硒產品博覽交易會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舉辦。多年來,硒因恩施而聲名愈隆,恩施因硒而民豐事旺。趁此盛事,我們走進恩施,到農業農村部重點幫扶縣咸豐、來鳳等地,在田間與工廠,在院所與市場,感受這里的人與硒一同書寫的希望與夢想。

  莽莽武陵腹地,潺潺清江兩岸。恩施的美,“顯”而易見。

  恩施的美,在山水之間。這里,驚世大峽谷奇麗險幽,靈秀神農溪神秘古樸,八百里清江如詩如畫,被《中國國家地理》選為“中國最美的地方”。

  恩施的美,也藏在“深處”。這里,擁有“世界唯一探明的獨立硒礦床”,因硒資源廣泛分布在全州,而又有了“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被授予“世界硒都”稱號。

  硒,是人體必需的十幾種微量元素之一,被譽為“生命的火種”,在地殼中的含量甚至比黃金還要稀少。近年來,恩施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要利用好這一寶貴資源,把它轉化為富硒產業”,在這里再次生動地演繹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點燃硒旺之地

  9月28日,第六屆世界硒都(恩施)硒產品博覽交易會落幕之時,交出的是一份不凡的成績單。

  3天里,來自國內外的500余家硒企業、2000余個硒產品參展,近百家行業協會、商會,4家檢驗認證機構,20余家投資商,50余家采購商參加。

  3天里,共達成采購協議48項,協議金額7.7億元,現場簽約28項,還有20項采購協議通過“云上”簽約。

  疫情之下,這場盛會向世界展現了“硒產業”巨大的活力與潛力。

  千百年來,恩施人祖祖輩輩,守著這世所罕有的寶貴資源卻長期陷于貧困。硒旺之火的點燃,還要回溯到6年前。

  2015年,湖北省委省政府編制了首個富硒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恩施富硒農業的產值要占到全省硒產業綜合產值的70%。2016年,《恩施州硒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發布,確定了全州硒產業發展整體布局,從此拉開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大幕。

  為確保規劃落地,恩施州委州政府先后出臺多項工作清單、行動方案、工作方案、指導意見,明確硒產業發展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為培植壯大龍頭企業,更是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

  位于恩施市三岔鎮的碩品農業公司,正是這一規劃催生的眾多企業之一。董事長徐世懷,原本從事建筑行業,受到政策鼓舞,看好硒產業前景,特地注冊成立了碩品農業。

  自2015年成立以來,碩品農業便與恩施州農科院等科研機構緊密合作,以恩施硒土豆等農副產品為主要原料,從事精深加工及高附加值硒保健食品研究、生產與銷售。

  我們走進公司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幅“中國土壤硒元素含量分布圖”,大部分國土被設計為紅色。“紅色的地區表示屬于缺硒地帶。全國有約72%的地區缺硒,30%屬于嚴重缺硒地區。”恩施州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科負責人唐策介紹,這張圖出自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編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疾病與環境因素圖集》。

  在展示的公司產品中,徐世懷拿起一盒精致包裝的富硒土豆大米,打開了話匣子,“把富硒土豆壓碎,可以用水萃取出富硒馬鈴薯蛋白;提取后的土豆泥可以做成土豆大米、土豆面條、土豆粉皮;浸泡的水還可以做成富硒土豆飲料。”

  徐世懷介紹,目前碩品農業正計劃在三岔鎮擴大富硒植物種植,打造富硒產品原材料生產基地,為延伸產業鏈價值鏈奠定基礎。“富硒植物的種植可以讓老百姓在現有收入基礎上,每畝再增加6000~8000元。老百姓有很高的積極性。”

  隨后,他又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富硒馬鈴薯蛋白目前最低120萬元/噸,市場銷量非常好。目前公司年產量是500噸,利用土豆大約3萬噸。土豆大米12元/斤。“一個三岔鎮提供的富硒產品,通過公司的深加工,可以創造數億元的價值。”

  在地處“世界硒都”核心板塊的恩施州咸豐縣小村鄉,只見清水綠岸旁,處處是茶園。茶園里小道逶迤浪漫,一派秀麗的田園風光。“我們主打生產白茶和綠茶。茶葉是小村鄉第一大產業,現在建成的標準化茶園有4.3萬畝,也是全縣茶葉種植面積最大的鄉鎮,人均茶葉種植面積2畝。”咸豐縣委常委、副縣長陳世雄告訴記者。

  位于小村鄉的硒源山茶業,是咸豐縣最大的制茶企業。董事長羅培高曾是小村鄉白果壩村的一位農民,在當地經營茶業已經10余年。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和銀行的大力支持下,硒源山茶業進入了發展快車道,自建茶葉基地3500畝,與農戶聯辦基地1.2萬畝,先后實施了“3000畝優質茶基地擴建項目”“100噸茶加工擴建項目”和“現代農業科技觀光實驗園項目”。加工廠的建立,極大地方便了當地農戶茶葉鮮葉的銷售。采茶高峰期,農戶平均每天送來的茶葉多達上萬斤。

  公司自身的快速發展,也助力小村鄉經濟發展產生了飛躍。2020年,全鄉茶葉銷售收入實現3.2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1萬元。

  小村鄉是恩施硒茶產業的一個縮影。2020年,恩施全州硒茶一產產值達49.94億元。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下,硒茶變成了企業的“聚寶盆”,也成了恩施農民的搖錢樹。

  硒茶產業則是全州硒產業的一個縮影。

  “十三五”期間,恩施州硒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速達13.97%。恩施州委書記胡超文介紹,目前,恩施州已建成硒產業基地698萬畝,涉硒市場主體達2865家,硒特色農業總產值達637億元。今年,恩施州委州政府又提出強化大交通、大旅游、大產業、大項目“四大”舉措,做好土、硒、茶、涼、綠“五字”文章,謀劃打造千億硒產業,推動富硒資源向資本優勢和產業優勢轉化。

  目前《恩施州硒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及《世界硒都·中國硒谷建設方案》正在編寫中。

  一個新的硒望,將在這個新規劃中展現。

  激活產業之基

  “要讓資源優勢變成產業優勢,并不斷做大做強,必須靠科技作支撐。”恩施州委常委、副州長王磊表示,推動硒產業高速發展,必須要緊盯科研、標準制定、認證體系建設等關鍵環節,持續發力,不斷創新,久久為功。

  恩施硒產業發展壯大的背后,正是不斷的創新。

  9月26日,在硒博館特色硒產品展區,一種不甚起眼的植物卻占據了格外起眼的位置,引來不少好奇的觀眾。現場講解員告訴記者,這就是號稱聚硒之王的堇葉碎米薺,又稱恩施野油菜,是武陵山區特有的植物,具有極強的硒富集性和硒耐受性。恩施州三大世界級的硒資源,除了“世界唯一探明的獨立硒礦床”“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之外,就是這“超聚硒植物堇葉碎米薺”。

  據介紹,食物中硒來源按其存在的形態,可分為有機硒和無機硒。無機硒是最原始的補硒方式,主要以亞硒酸鹽和硒酸鹽形式存在。同無機硒相比,有機硒安全性高,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補硒效率高,是目前安全有效的補硒方式。有機硒主要是通過高聚硒植物吸收土壤中的硒元素,再與植物體內的蛋白質結合而成。植物性食物來源的有機硒,主要以硒蛋白的形式存在,其次還有硒核酸和硒多糖等。植物有機硒具有生物活性高、吸收利用率高、完全溶于水以及安全無毒副作用四大優勢。

  在湖北省富硒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堇葉碎米薺試驗基地,研究人員殷紅清告訴記者,一直以來,科研人員都在不斷尋找超聚硒植物以作為提取硒蛋白的原料,結果都不大理想,直到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發現這一植物超群的聚硒能力。

  “發現它并不容易,人工栽培也是難題”,殷紅清介紹,野生的堇葉碎米薺只在恩施州海拔1400米左右的高硒地帶生長。2009年,湖北省富硒產業技術研究院開始集中力量開展堇葉碎米薺“野轉家”技術攻關,在2011年獲得突破,實現了堇葉碎米薺在海拔300~1500米都可以人工栽培,并開始大面積試種。

  “恩施在硒科研、硒標準、硒產品認證方面,在國內都是比較領先的。”殷紅清告訴記者,恩施現在擁有國家級硒科研檢測平臺2家、省級平臺2家、國家級涉硒科技孵化器1家、涉硒省級校企共建研發中心12家,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省級眾創空間6家,建有涉硒院士專家工作站10家,與新西蘭奧克蘭大學、中科院、武漢大學、湖北省農科院等國際國內科研院所都建立了長期良好合作關系。

  與此同時,在區分有機硒與無機硒的基礎上,恩施州研究人員發現不同形態的有機硒在轉化、代謝與功效方面也有所不同,并率先提出了富有機硒、富不同形態有機硒的概念,并建立了植物源有機硒提取、檢測技術體系,為科學補硒和硒產業發展開辟出重要路徑。

  在恩施德源健康產業集團,“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簡稱國硒中心)的牌子默默地展示著實力。集團展廳里,有機硒產品琳瑯滿目。

  集團總裁儲震說,國硒中心是由武漢輕工大學和德源聯合申報,2018年由農業農村部批準成立并授牌。近年來,中心以植物有機硒技術體系為支撐,經過特殊專利酶解/發酵工藝,開發出了硒蛋白、硒肽為代表的一系列有機硒產品,既極大地提高了硒的有效性和安全范圍,也增強了補硒功效的針對性。

  截至目前,恩施州參與制定、驗證涉硒國家標準2項,參與制定行業標準3項,參與制定省級涉硒地方標準5項,制定涉硒團體標準16項……一個個標準,彰顯出恩施在硒產業發展中的話語權。

  催化全鏈演進

  時至今日,問起恩施人,什么硒產品最有代表性。多數人都會提起“一紅一綠”兩個茶品牌——利川紅和恩施玉露。2018年4月28日的中印東湖茶敘,是無數恩施人自豪的記憶。

  在恩施硒博會上,利川紅茶的龍頭企業星斗山茶業負責人卓萬凱,不忘向記者展示當年中印東湖茶敘用茶的照片。

  “瑪瑙紅、花蜜香、冷后渾,這9個字,就是利川紅的特點。”看著記者的不解,卓萬凱笑著展示了一次“冷后渾”漸變過程,并解釋了緣由:高溫時,茶湯中豐富的氨基酸、茶紅素、芳香物質呈游離狀態,溶于熱水,茶湯清亮似瑪瑙。溫度降低時,這些物質沉淀成膠質,所以渾濁似牛奶。

  卓萬凱說,在北京最大的茶葉批發城馬連道,銷售利川紅的恩施人冉丹梅成了紅人,曾經每天數十家鄰近的茶商都來找她了解進貨渠道。很多人買不到貨,就索性直接包下茶園3年的茶葉。

  湖北恩施學院恩施硒茶學院院長何潔告訴記者,屬于綠茶的恩施玉露茶曾稱“玉綠”,因其香鮮爽口,外形條索緊圓光滑,色澤蒼翠綠潤,毫白如玉,故改名為“玉露”。恩施玉露茶是我國目前保存下來的唯一一種以蒸汽殺青的針形綠茶,鮮葉必須達到綠色食品標準。“蒸青”是一項古老而獨特的重要工藝。利用水蒸氣超強的穿透性,在短時間內將鮮葉中多酚氧化酶活性鈍化,可以盡量減少茶葉營養物質的流失。該制作工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恩施州“硒”品牌,可謂碩果累累:擁有“恩施硒茶”等35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創建中國馳名商標5件、湖北省名牌產品28件。

  硒產業的發展,不僅培育出聞名遐邇的品牌,也讓曾經藏在深山無人知的天賜珍品開始揚名。

  在恩施硒博會上,來自鶴峰縣走馬鎮的葛仙米,因資源稀有而價格昂貴,賣上千元一斤,讓眾多外地客商大開眼界。這墨綠色的小“珍珠”,叫米卻非米,而是藻類。最奇特的是,因葛仙米生長對自然條件要求極高,走馬鎮是世界上唯一有規模的產區。

  在來鳳縣展區,一位身著亮麗土家族民族服飾的女子,正在聲情并茂地介紹自家的產品,吸引了不少觀眾“圍觀”。這位自稱來鳳藤茶姐姐的“售貨員”,原來是湖北酉鳳來硒貿易公司的董事長楊藝瓊。

  來鳳縣委常委、副縣長楊錨告訴記者,藤茶,叫茶而非茶,是由藤本植物顯齒蛇葡萄的莖葉制作而成,其味道甘甜悠長。顯齒蛇葡萄主要生長在武陵山區海拔800~1500米地區。土家人飲用藤茶已有500多年歷史,民間常用于預防感冒發熱、心腦血管病等。

  經中國藥科大學等單位研究,藤茶有效成分為蛇葡萄素及雙氫楊梅素等黃酮類化合物,無毒副作用。

  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來鳳藤茶在“植物總黃酮含量”“硒元素含量”“營養成分的全面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隨著恩施硒產業發展,水漲船高,來鳳藤茶的名氣也越來越響。“我在上海那邊經常聽到當地人說非常認可來鳳的藤茶,我們做生意的人在這方面比較敏銳,所以我就決定轉行。”2017年,52歲的楊藝瓊萌生了轉行做藤茶的想法。

  雖然已經到了含飴弄孫的年齡,楊藝瓊卻總是激情滿滿。現在,楊藝瓊不僅組建了藤茶合作社,有了自己的藤茶種植基地,還創設了電商直播孵化基地。“來鳳縣地處邊遠、交通不便、信息不靈,靠傳統的銷售方法,好東西走不出大山。”在她位于來鳳縣翔鳳鎮的直播孵化基地,記者再次見到這位“來鳳藤茶姐姐”。目前基地已經開設有12個直播間,并聘請了專業培訓老師,儼然成了當地的直播“黃埔軍校”。

  產品之外,近年來,硒旅融合也成為恩施蓬勃興起的新業態。

  “到恩施旅游,呼吸著富氧空氣,品嘗著富硒農菜,喝一杯富硒茶,舒服得很!”在來鳳縣舊司鎮農園現代農業示范園的一座土家吊腳樓里,一位來自湖北襄樊的游客開心地說。

  這些吊腳樓依山傍水而建。樓在林中若隱若現,樓前峽河潺潺。外看古樸透著原始,房內配的卻是一色智能家居。全景陽臺上,一把吊椅慵懶地掛著,時時散發出一種城里人艷羨的閑情。

  農園的女主人向輝,是土生土長的土家族,身上卻有著許多光環——來鳳縣農廣校校長、2017年“全國農業勞動模范”、2018年“全國十佳農民”。一路走來,她依托葡萄基地,到種植富硒茶,再到建起土家吊腳樓,辦起了特色餐廳,不僅富了自己,也把農園打造成了集農業生產、科技示范、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綜合園區,培訓了不少致富帶頭人。柔為女子,尊為“校長”,學員們卻愛管她叫“輝哥”。

  “硒、美食和民族風情融合在一起,很多外地的客人都特別喜歡。”經過市場多年的淘練之后,向輝似乎輕易地就找準了客人的需求。

  農園的火熱并非單例。事實上,即便受疫情影響,今年1至8月,恩施累計接待游客仍達到4499.53萬人次,同比增長169.37%,累計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70.46億元,同比增長251.37%。在景區,在民宿,以恩施硒茶、富硒土豆等為代表的硒產品成為游客必買的伴手禮。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小小硒元素,日積月累,成就這片硒旺之地。蕓蕓恩施人,創新不息,迎來產業的全鏈開花。

  恩施,這片硒旺的熱土,未來充滿希望。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