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省河曲縣,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和考察黃河流域綜合治理重要指示要求及“一個戰場打贏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兩場攻堅戰”的總體部署,將脫貧攻堅、生態治理、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在廣袤的丘陵溝壑區創造性實施“以社為基”的整溝治理,走“治山治水治權”綜合改革之路,建成“形式各異、內容多樣、產業融合、特色鮮明”整溝治理產業帶,讓不毛大山披上了綠裝,讓寂靜山溝機器轟鳴,讓貧窮百姓錢袋子鼓了起來。
三個溝域的試點引領
河曲縣榆嶺洼村張全生老漢扛著造林工具走向整溝治理的溝域,他興沖沖地聊起自己的人生經歷:“我已經67歲啦,當了大半輩子莊戶人,三年的時間,我的身份就像做夢一樣發生了變化,穿上這身工作服就是工人,坐到村集體經濟組織辦公室還是股東。我這輩子算是趕上好時代了!”
整溝治理,既是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又是整體治理、立體治理,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河曲縣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梁峁交錯、溝壑縱橫,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河曲縣瞄準人退、林進、村興的目標,首批選定榆嶺洼、田巨峁、張家也3個溝域作為試點。
榆嶺洼整溝治理生態保護產業項目于2017年8月正式啟動,以榆嶺洼中心村為龍頭,通過修公路、搞節水工程、蓋別墅、建農場、治理溝域、發展有機農業、打造高山地區葡萄酒莊園,成為“整溝治理溝域經濟”的一個新符號。
榆嶺洼溝域全長6330米,總面積4.7萬畝,包含3溝6村1場。將周邊5個行政村和1個萬畝國有林場整合,以打造黃土高原鄉村特色旅游為目標,整體定位為鄉村生態旅游康養型。同時,榆嶺洼整溝治理把涵養水源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一是溝域集水工程,防治流失,進行灌溉;二是修筑蓄水池,聚集雨水;三是鋪設滴管灌溉系統,節約用水。
流域內各村進行統一規劃、統籌實施,形成生態康養、生態旅游、高端農家樂等產業發展的路子。目前,該流域已成立種植、養殖、造林、水利、運輸、電商等14個合作社。不斷深化整溝治理各類項目,形成“以社為基”“租金+股金+薪金”的運營模式,農民通過確權流轉,實現人、地、林分離,讓產權變股權,農民變股東。
田巨峁溝總面積1.5萬畝,溝長5000米。以千畝光伏、新大象養殖場、特色種植和果樹為主導產業,山上搞綠化、溝底興產業、溝口住百姓,成功打造了晉西北地區占地近萬畝的產業帶景觀,成為整溝治理的名片和品牌。
張家也溝域則針對溝壑縱橫密布的實際,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探索產權改革、生態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相結合路徑,全面推進整溝治理,大大提升了環境和生態旅游品位。
目前,榆嶺洼溝域涉及6個村,治理溝長6330米、總面積46920畝;田巨峁溝域涉及4個村,治理溝長4933米、總面積15653畝;張家也涉及4個村,治理溝長12795米、總面積16628畝。從效益上看,三條溝域預計每年可實現土地租金、參與合作社務工、分紅收入等約1400萬元,實現了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最大化。
九字真經和“五個把握”共識
按照生態脆弱區實際,突出“以社為基”,堅持“生態+”產業發展模式,以專業合作社為紐帶,與企業、農戶的利益有效連接,推進生態修復整溝治理,并作為品牌工程,項目化推進。
河曲縣摸索出了“干實事、重實效、創模式”9字真經。干實事,就是政策集成,資金集聚,產業集合,產品集匯,有效集成了山區移民搬遷脫貧、水電路設施、小流域治理和造林等項目。重實效,就是實現土地確權和高效流轉,資產有效盤活,農民有力組織。創模式,就是整溝治理示范試點已形成生態修復切入、龍頭溝域帶動、特色產業發展三種模式。
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扎實推進整溝治理的實踐中,形成了“五個把握”的方法論共識:
把握整溝治理定位,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堅持高標準規劃、大手筆規劃、科學規劃、創新規劃。
把握整溝治理要義,走生態發展之路。發展整溝治理須以保護和提升生態環境為前提,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并充分考慮經濟總量必須與生態承載能力相適應。
把握整溝治理生命,走特色發展之路。每條溝域從區域實際出發,探索培育個性化、特色化產業。根據溝域區位、構造、資源、產業基礎,因溝制宜、一溝一策,選準產業定位,提倡一招鮮,防止千溝一面。
把握整溝治理目標,走文明發展之路。發展溝域經濟目標是提升生態環境,富裕山區農民。
把握整溝治理方式,走共建共享發展之路。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推進方式,調動各方面參與治理的積極性。
探索實踐啟示
河曲縣整溝治理起步于2017年,2018年取得初步成效。到目前,政策、資金、項目完成梳理打包,體制框架和運行制度基本成形,市場化運作機制基本建立。初始的“規劃是引領、產權是基礎、投入是保障、經營是關鍵、效益是目標”等關鍵環節在精心運作下確保了增綠與增收共贏。
“以社為基”,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對標一溝一業、一溝一品、一溝一項、一溝一策,因溝而異、因溝制宜、因溝施策,全力破解“整體治理”難題。
從空間、生態、土地、產權、鄉村等具體環節推進整溝治理,按照“生態+”產業發展模式,樹立市場經營理念,延伸生態產業鏈,打造生態康養、生態旅游等優質生態產品。
土地問題作為根本,把制度建設貫穿于解決土地問題的全程,在嚴守耕地紅線的基礎上,創新土地治理,盤活土地存量,用好土地流量,輔以土地增量,著力破解用地難題。
產權治理作為基礎,抓住中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的機遇,開展溝域內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集體成員身份確認,推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
資金投入作為支點,實施好、利用好工商資本下鄉,源源不斷地為整溝治理注入新動能,破除體制機制弊端與障礙,發揮市場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勵企業、合作社發揮主體作用,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承載、溝域打造”的治理模式。
堅持項目化、具體化思維,明確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倒排工期,掛圖作戰。
各級各部門加強協調聯動,抓好工作落實,依法保障企業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政策,推動民營企業創新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