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長粒香、珍珠米、有機大米……在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的物美超市賣場,來自全國各地琳瑯滿目的大米品種整齊有序地堆放在貨架上。“和過去比,這幾年老百姓‘米袋子’‘菜籃子’里的變化真大,不僅品種豐富,品質也比以前好。”正在采購農產品的市民周麗說。
供給有保障,品種更豐富,質量更優化。周麗的感受印證著近年來百姓“米袋子”“菜籃子”的變化。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作為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明確目標:到2025年,農業基礎更加穩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更加有力,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明顯優化,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升。
開局起步這一年,農業農村部緊緊圍繞“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工作總定位,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轉型升級,聚焦重點、精準發力,糧食產能不斷提升,農產品向綠向優向好成效喜人,交出了一份分量重、成色足的大國農業豐收成績單,為應變局、開新局、穩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米袋子”更充實。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比上年增加267億斤,增長2.0%,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
——“菜籃子”更豐富。前三季度,全國豬牛羊禽肉產量6428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176萬噸,增長22.4%,牛奶產量同比增加8%,水產品產量同比增加3.8%。從全年看,預計全國蔬菜面積3.2億畝,產量7.5億噸,比上年增加1%左右。
沉甸甸的糧食,凝結的不僅僅是陽光、雨露和土壤的精華,也凝聚著政策福利的甘霖和億萬農民的汗水。有力的舉措、不易的成績,絕不僅僅體現在幾組數據上。
穩政策 提信心
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
穩面積——
“今年俺們合作社種了800多畝優質冬小麥,面積比上一年擴大了1000畝。”安徽省鳳臺縣沿淝糯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宏斌說。
糧食生產,面積是基礎。穩定了面積,就穩定了糧食供給能力,就穩了糧農的心。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要嚴格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耕地的責任,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2021年是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第一年,也是我國首次把糧食產量納入宏觀經濟調控目標的第一年。各地將糧食面積作為約束性指標,按照“土地不留空,季節不留閑,栽種不留縫,補貼不留洞”的要求,千方百計挖掘糧食面積潛力。湖南全省壓實縣鄉黨委政府責任,建立各級書記帶頭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部門單位協同抓的工作機制,出臺支持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10條政策措施,全省今年糧食生產投入資金將超過30億元。
統籌利用撂荒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統籌利用撂荒地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給予農戶政策、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傾斜扶持,河北、湖北等地紛紛印發統籌利用撂荒地的指導性文件,開展全面排查,摸清底數,分類指導,加強建設,讓農民復耕撂荒地有賬算、有錢賺。
看全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64億畝,比上年增加1295萬畝,增長0.7%,連續兩年實現增長。
穩政策——
“現在,最開心的是種糧政策好,不但中央和省里有各種補貼,縣里也重視糧食生產,有補貼。”湖南省產糧大縣桃源縣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采菱村的種糧大戶張建平說,13.5萬元的大型農機,國家和省里補貼了5萬元,縣里支持了6萬元,自己才花了2萬多元。
讓種糧農民有錢賺,不吃虧是糧食生產的重要“法寶”。惠農政策落到實處,農民種糧積極性不斷提高。2021年早稻、中晚秈稻和小麥最低收購價均提高1分錢,統籌整合直接支持糧食生產資金240億元,比上年增加60億元。中央財政下達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200億元,彌補2021年以來農資成本上漲帶來的增支影響。
各級財政拿出“真金白銀”,保供“米袋子”。江西省2021年下撥稻谷補貼資金14.46億元、一次性種糧補貼資金6.45億元、新增產糧大縣獎勵資金4.1461億元;山東省2021年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約92.84億元,補貼標準由125元提高到146.3元。
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密集出臺,讓“國人飯碗”端得更牢。
穩投入——
“1000多畝早稻,用收割機搶收回來全是濕漉漉的,幸好有政府部門免費提供的烘干機。”江西省赤山鎮的種糧大戶廖延慶說。政府對受災糧以質論價,敞開收購,且對達標的早稻按120元/百斤的價格托底收購,給種糧戶吃下“定心丸”。
為了應對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2021年7月,農業農村部、水利部等四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切實做好當前農業防災減災工作 千方百計奪取全年糧食和農業豐收的通知》,安排農業生產救災資金10億元支持各地做好抗災救災保豐收工作。
投入托了底,糧農心里有了底。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發展為主要目標的農業投入體系。2021年,中央各類支農資金投入達到5551.5億元。1至9月份,農業農村有效投資不斷擴大,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10395億元,同比增長14%,用于農業農村的地方債券發行規模預計超過1600億元。
豬糧安天下。如果說“十四五”時期,糧食保供的重點是提升產能,那么生豬保供的重點則是儲備產能。
今年生豬產能提前半年全面恢復。6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4564萬頭、相當于2017年年末的102%,生豬存欄4.39億頭、恢復到2017年年末的99.4%。為防止生豬生產大起大落,盡量熨平“豬周期”,從6月份開始,農業農村部針對生豬產能過剩的苗頭,通過主流媒體和行業媒體密集發布預警信息,引導養殖場(戶)加快淘汰低產母豬,有序安排生豬出欄。會同有關部門發布了《關于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等文件,穩定生豬生產秩序。各省出臺配套政策穩定生豬產能,湖北省2021年度省級生豬產業鏈獎補資金4000萬元,重點支持推動豬肉產品精深加工、打造豬肉制品品牌、生豬產業化聯合體建設等項目建設。
截至9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4459萬頭、生豬存欄4.38億頭,基本構建了生豬穩定生產的長效機制。
育良種 種良田
糧食增產保供能力穩步提升
“兩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后,全村1.37萬畝確權承包地平平整整,旱能澆、澇能排。”談起近兩年莊稼地里的新變化,安徽省鳳陽縣委常委、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深有感觸。
高標準農田建設讓“糧田”變“良田”。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建設1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準農田。不久前,國務院批準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明確到2025年累計建成10.75億畝并改造提升1.05億畝、2030年累計建成12億畝并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
開局起步這一年,農業農村部把提高耕地質量作為提升糧食產能的重要抓手,加大投入、加快建設,2021年1-10月,全國新建高標準農田8083萬畝,預計全年將建成高標準農田1億畝,為豐收注入“硬核”力量。
讓沃野“生金”的還有黑土地。“增加一厘米黑土層,每坰地可增產2000多斤。保地養地相結合,這產量就是不一樣咯!”吉林省公主嶺市黑林子鎮紅巖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蘇東紅說。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2021年7月,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為黑土地保護再加一把油。啟動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7200萬畝,建設退化耕地集中連片治理示范區200個,開展綜合治理面積280萬畝,黑土耕地質量明顯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良種配良田,豐收底氣足。
“今年俺家種的120畝小麥豐收了,來年還種這個新品種。”在河南省寶豐縣肖旗鄉棗莊村航宇種業示范基地,種植大戶王鳳霞高興地說。她口中的新品種,是由當地育種專家常天佑歷經8年培育的“航宇19”,平均畝產為1356斤。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2021年,農業農村部研究制定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重點實施資源保護、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和市場凈化五大具體行動。各地集中力量加快推進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確保農產品種源自主可控。海南正加快建設南繁科技城、現代種業產業園,全力打造國家種業創新公共技術平臺;廣西組織企業對巴馬香豬、隆林黃牛等地方特色珍稀資源開展搶救性保護和擴群繁育。
目前,全國已經建成了以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為核心、以152個國家農作物種子基地縣為骨干的種業基地國家隊,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保障了全國70%以上的農作物用種需求。“中國碗裝中國糧,中國糧用中國種”,我們底氣更足。
調結構 提品質
向優向綠向好成效喜人
誘蟲燈、生物誘芯等綠色防控設施不時引來落網的飛蟲,小型氣象站的顯示屏不停跳動著溫濕度變化的數據信息,自動選果機準確無誤地將不同規格的桃子歸類送入不同的托盤內……一場為吳興桃而舉辦的“湖州市吳興桃產業‘一縣一品一策’現場會”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妙西鎮舉行。
湖州市把標準化生產作為促進吳興桃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走出了一綠色、標準化、可持續發展的桃產業振興路。
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得健康。開局之年,農業農村部牢牢守住糧食安全戰略底線,一手抓優化生產結構保多樣,一手抓推進農業生產“三品一標”保質量,促進農業生產向優向綠向好。
優化生產結構保多樣。實施重要農產品區域布局和生產供給方案,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優化品種結構,重點增加高油高蛋白大豆、飼用玉米和優質水稻,強筋弱筋優質小麥供給,同時統籌抓好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魚等重要農副產品生產,擴大油料生產。發布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產品2270個,特質農產品12個。安徽省在全國首創制作并發布優質專用水稻種植電子地圖,引導用糧主體實現“按圖索糧”,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生產,打造標準化的皖糧基地,2021年全省優質專用水稻占播種面積的63%。
推進“三品一標”保質量。聚焦農業全產業鏈,落子布局農業提質增效,2021年3月,農業農村部印發了《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南潯鎮通過“農場+學校”合作模式進行品質提升。江西省蘆溪縣把加快綠色有機農產品發展作為農業品牌打造的主抓手。目前,全縣綠色農產品種植面積14.4萬畝,年產量18萬噸。
截至目前,發布175項農業國家和行業標準,完成1000項農獸藥殘留標準制定,現行有效農業行業標準5811項,基本覆蓋農業綠色發展重要領域。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7.5%,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數量達到5.8萬個。
碗中裝好糧,“綠色”生“金色”。放眼廣袤田野,在保障供給數量的同時,各地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不斷顯現,我國農業正向著綠色、優質方向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