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山西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為加快農業特色轉型、優質高效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擘畫了新藍圖。山西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聚焦全方位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以穩糧保供為基礎、改革創新為關鍵、項目投資為支撐、鄉村振興為目標,力求謀事遠一點,干事實一點,成事標準高一點,初步形成明年重點工作思路舉措。
2022年,山西將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穩字當頭、穩糧穩豬穩收入;提字發力、提速提質提效益;保字交卷、保障群眾米袋子菜籃子錢袋子。堅決守牢穩糧保供底線,堅決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糧食面積穩定在4700萬畝以上,產量不低于2021年;一產增加值、一產固投分別增長9%以上、10%以上,增幅高于全國;農民收入增長8%以上,增幅高于全國、高于全省城鎮居民。突出抓好“十穩十提”。
糧食生產穩面積提產能。謀劃出臺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規定配套考核辦法,不折不扣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確保4700萬畝糧食播種面積落實到地。在19個縣實施穩產保供項目,推廣小麥晚播促優等技術。分季分月分作物制定防災避災、減災減損技術指導意見,推進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增品。簽署有機旱作部省合作協議,在8個縣建科研基地,打造15個“機田證”一體化試點縣,再建高標準農田280萬畝、同步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5萬畝。
特色產業穩鏈條提效益。出臺《加快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實施意見》,重點打造雜糧、畜牧、蔬菜、水果、中藥材產業鏈,精心培育鏈主企業、專家團隊、拳頭產品、特色品牌,培育百億級產業鏈3~5條。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增長10%,十大產業集群產值增長20%。生豬年出欄1140萬頭,建設現代加工型馬鈴薯10萬畝,再建設施蔬菜5萬畝,冷涼露地蔬菜面積達180萬畝,建設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20萬畝,打造一批出口標準果園。
主體倍增穩信心提實力。出臺扶持農業市場主體倍增政策措施,打造百億級龍頭企業2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0個。新培育省級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各100家。新培訓高素質農民5萬人。搭建集聚發展平臺載體,打造一批農業產業強鎮、產業集群、產業園、加工優勢區。創建一批省級以上休閑農業重點縣和美麗休閑鄉村。
質量安全穩品質提標準。聚焦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實施農產品質量提升行動,推廣15項重點標準,認證一批綠色有機農產品,創建一批國家級標準化基地。打造“有機旱作·晉品”省域農業推廣品牌,建立“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矩陣。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為重點區域的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畜禽糞污利用率提高1個百分點,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
科技推廣穩隊伍提活力。全力推動晉中國家農高區建設,加快黃土高原功能農業重點實驗室建設,開展農業重大技術協同計劃全國試點。重構重塑17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實施種業振興五大行動,分作物分區域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60項。做好農經農技農機“三支隊伍”改革,市級規范、縣級重構、鄉設專崗,強化公益服務屬性,壯大社會化服務力量。建設“1311”數字鄉村信息化平臺,完善三農工作數據庫、政策庫、項目庫、專家庫。
農村改革穩政策提權能。修訂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辦法,指導汾陽市、陽泉市郊區做好再延長三十年試點。穩慎推進清徐、平遙、澤州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具體路徑。啟動太谷、清徐、臨猗3個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深化以生產托管為重點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抓好3個國家級、20個省級試點縣,全省托管面積達到3000萬畝。
農民增收穩勢頭提后勁。鎖定參訓率、持證率、從業率和增收率,加大高素質農民培訓頒證力度,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工穩崗就業。落實中央和省耕地地力補貼、農機購置補貼、一次性種糧補貼等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有效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持續深化股份權能試點,探索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流轉、有償退出、盤活利用等,有效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防范返貧穩機制提能力。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穩步提升脫貧縣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貧困勞動力內生發展、脫貧地區基礎設施支撐、脫貧地區公共服務供給、低收入人口社會保障兜底、脫貧地區社會治理等“六種能力”,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以縣域為城鄉融合關鍵點,統籌政策、資金和考核,分類指導鄉村振興31個先行示范縣城鄉融合發展、40個整體推進縣三次產業融合發展、46個重點幫扶縣產業就業融合發展。
鄉村建設穩步伐提質量。制定“十四五”鄉村建設行動方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計劃,統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出臺農村廁所革命實施方案,新改造農村戶廁33萬戶。持續抓好“路、水、暖(氣)、電、數、鏈、廢、機、田、證”,聯手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美麗示范鄉村2個PPP項目。特別要抓好2021年秋汛受災地區的農業生產能力恢復和受損農房修繕重建入住,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鄉村治理穩大局提水平。建立完善鄉村治理聯席會議制度,推廣清單制、積分制、數字化治理。分類推進鄉村治理,選樹一批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創建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在鄉村振興三類縣分別創建一批省級鄉村治理示范縣、鄉(鎮)、村。
抓落實的關鍵要有健全機制。全面貫徹省政府抓落實工作機制要求,強化細化實化保障措施。
強化規劃引領。編制農業農村現代化、設施農業、有機旱作農業等“1+1+18”“十四五”農業農村規劃體系,落實好《“十四五”農業現代化三大省級戰略十大產業集群培育及鞏固拓展脫貧成果規劃》。
強化資金保障。統籌用好中央政策和省級資金,提高各級財政支農資金比例。引導地方、金融和社會資本加大投入,落實地方政府專項債“三個優先”政策,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強化項目支撐。全省一盤棋,儲備一批、建設一批、達效一批。目前,初步謀劃儲備項目1566個,年度投資556億元。實行資金項目動態調整,推進不力、不按期開工的及時調出。
強化推動落實。建立重點工作任務清單,確保月月有任務、季季有重點。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鏈條優化審批、全過程公正監管、全周期提升服務,高效服務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引深專家團隊、項目工隊、營銷戰隊“三隊”包聯服務,到村到戶到主體開展指導服務。完善通報、現場、案例、督導“四個推動”,在全省三農戰線形成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的良好局面。
強化考核問效。按照實體化落地、項目化實施、季度化推進、責任化落實、信息化創新“五化”要求,科學設置考核指標體系,強化日常考核、年終交賬,以嚴格的考核推動工作落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