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今年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出席發布會并就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立足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工作總定位,強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統籌做好農業農村各項工作,糧食和農業生產喜獲豐收,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幸福安康,為開新局、應變局、穩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介紹,今年糧食再獲豐收,“菜籃子”產品量足價穩,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總體良好,主要表現在七個方面。
全年糧食有望高位增產。夏糧量質并增,產量2916億斤,增加59.3億斤。優質專用小麥面積占37.3%,提高1.5個百分點。早稻實現增產,產量560億斤、增加14.5億斤,連續兩年增產。秋糧增產已成定局,秋糧面積穩中有增,目前收獲已近八成。全年糧食產量將再創歷史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菜籃子”產品數量充足、品種豐富,市場穩定。生豬生產全面恢復,據國家統計局統計,9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4459萬頭,生豬存欄4.38億頭。牛羊和家禽平穩發展,牛羊禽肉產量同比增加4%,牛奶產量同比增加8%,水產品產量同比增加3.8%。蔬菜水果量足價穩,全國在田蔬菜面積1億畝左右,同比持平略增。水果市場供應增加,價格小幅回落。
扎實推進種業振興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育種創新,啟動種業振興行動,推進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和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1~9月已建成和開工在建高標準農田約9617萬畝。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實施“十四五”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完成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7200萬畝。推進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強化機收減損,預計全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1%,機收損失率較常年降低約1個百分點。
農業綠色轉型加快推進。將綠色發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引領,印發“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聚焦重點發力,推進農業綠色轉型。推進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實施食用農產品“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7.5%,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數量達到5.8萬個。務實抓好長江十年禁漁,退捕漁民基本實現轉產就業,社保政策全面落實,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8349艘、違規網具23.8萬張。
鄉村富民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各地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做精鄉村休閑旅游業,做大農產品電商,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穩定發展,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業同比增長8.6%。新產業新業態持續發展,農產品網絡零售額保持兩位數增長。產業融合發展穩步推進,創建了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5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98個農業產業強鎮,促進了產鎮融合、產村融合。
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多措并舉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726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2%,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2.5個百分點。農村外出務工總量和收入水平實現雙增長,外出勞動力總量達到1.83億人,同比增長2%;月均收入達到4454元,同比增長10.4%。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穩步發展,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形勢較好,推動脫貧人口外出務工3103萬人,脫貧人口收入增速繼續高于全國農村平均水平。
農村內需潛力持續釋放。農業農村有效投資不斷擴大,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10395億元,同比增長14%。農村消費穩步恢復,鄉村消費品零售額達到42169億元,同比增長15.6%,兩年平均增長3.8%。農產品進出口增長較快,進出口總額達到2251.6億美元,同比增長25.9%。其中,進口1656.7億美元,同比增長33.1%,出口594.9億美元,同比增長9.3%。
種業振興穩步開局,耕地保護穩步推進
據介紹,今年以來,按照中央的有關部署,農業農村部研究制定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重點實施資源保護、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和市場凈化五大具體行動,力爭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逐步實現種業科技的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種質資源普查全面啟動。截至今年9月底,農業農村部新收集農作物資源1.7萬份,完成了60%的行政村畜禽資源普查、16萬水產養殖戶普查,國家農作物、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已基本建成,畜禽種質資源庫已經立項建設。育種創新攻關全面推進。農業農村部發布實施了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編制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方案。實施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強化部省協同推進育種聯合攻關,推進龍頭企業和優勢基地創新發展。知識產權保護全面加強。農業農村部啟動了全國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和保護種業知識產權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凈化種業市場環境。
農業農村部在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的同時,把提高耕地質量作為提升糧食產能的重點,加大投入、加快建設,取得了好的成效。強化規劃引領。經國務院批復印發了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提出到2025年新建高標準農田2.75億畝、累計建成10.75億畝,到2030年累計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農田建設扎實推進。據調度,1~9月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517萬畝,年底前能夠確保完成1億畝建設任務。統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700多萬畝,超過年度任務200多萬畝。耕地質量建設穩步推進。啟動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7200萬畝,建設退化耕地集中連片治理示范區200個,開展綜合治理面積280萬畝。
今年秋收格外忙,奪取豐收有希望
今年極端天氣多發,近期北方地區降雨比較頻繁,對于秋收和冬種有哪些影響?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表示,今年的秋雨使秋收格外忙。一方面,秋雨連綿造成秋收進度放緩。據農情調度,截至目前全國秋糧收獲75%,比常年慢了4個百分點,秋雨影響秋收主要在中西部的黃淮海和西北地區,對東北、華南、江南影響較小。黃淮海和西北地區的問題主要是土壤普遍過濕,常規機械下不了地,秋收進度慢,常年這個時候玉米基本已經收完了,今年收的只有八成多。另一方面,秋雨連綿造成了秋收成本增加。為了應對地濕的問題,把豐產的糧食收上來,有的農民需要把輪式收割機改成履帶式,有的要把稻麥收割機改成收玉米的,有些需要人工來搶收,這些都明顯增加了收獲成本。
“應該說全國秋糧收獲大頭已經落地,從各地實打實收和農情調度情況看,河南、山西、陜西因嚴重洪澇和干旱,秋糧確實是減產了。但其他主產區秋糧多數是增產的,特別是東北四省區增得比較多,全國有減有增,增得比減得多,算總賬全國秋糧是增的。”潘文博介紹,9月以來的持續降雨不僅影響秋收,更主要影響秋種。但是小麥生育期長,回旋余地大,只要冬前能播下去,開春后管理措施跟得上,奪取豐收還是有希望的。
糧食市場運行基本平穩,多舉措穩定生豬生產
在自然災害多發、國際糧價大幅波動的情況下,我國糧食市場運行能保持基本平穩,關鍵還是供需基本面牢固。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認為,當前我國糧食供需和市場總體形勢有三大特點。
糧食生產形勢好。今年夏糧早稻已經豐收到手,玉米面積增加較多,除河南等部分地區受災較重以外,前期大部分主產區秋糧長勢良好,持續降雨沒有改變秋糧豐收的基本面,糧食產量將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保供穩價有堅實基礎。儲備調控能力強。我國稻谷、小麥庫存持續保持較高水平,玉米及替代品進口增加,糧食儲備調控和應急供應有充分保障。市場各方預期穩。加工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購銷總體有序,預期較為平穩。
當前豬肉價格持續下跌,部分養殖場(戶)出現虧損。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負責人孔亮介紹,生豬生產在二季度已完全恢復,當前的市場供應出現階段性過剩,主要是因為生產仍在慣性增長。3月以來,規模豬場每月新生仔豬數均在3000萬頭以上。8~9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預計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上市的肥豬同比還將明顯增長,生豬供應相對過剩局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如不實質性調減產能,豬價低迷態勢難以扭轉,尤其是明年春節過后的消費淡季,豬價可能繼續走低,并造成生豬養殖重度虧損。
為了防止生豬生產大起大落,從6月開始,農業農村部針對生豬產能過剩的苗頭,通過主流媒體和行業媒體密集發布預警信息,引導養殖場(戶)加快淘汰低產母豬,有序安排生豬出欄。會同有關部門發布《關于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印發《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努力穩定生豬生產秩序。7月以來,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結束增長勢頭,環比連續3個月減少。為了推動生豬養殖加快走出困境,防止生豬生產和供應出現大的起落,農業農村部將按照產能調控方案要求,落實地方分級調控責任,重點抓好生豬產能調減工作,加強生產和市場監測。同時,保持用地、環保、貸款和保險等長效性支持政策穩定,防止損害基礎生產能力,影響長期的市場穩定供應。
農民收入增長勢頭好,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今年以來,我們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在抓好穩產保供的同時,把農民增收擺在重要位置,一手抓產業增收,一手抓就業增收。”曾衍德認為,今年農民收入保持了一個增長的好勢頭。
為了鞏固農民增收的好勢頭,農業農村部接下來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確保豐產豐收,還要豐產增收。指導各地做好晾曬烘干,做好糧食銷售服務,落實好中晚稻等收購價格政策,確保顆粒歸倉、增產增收。強化產銷銜接。多渠道推進產銷銜接,發揮大型農產品電商平臺作用,開展應季促銷和品牌營銷,讓優質農產品賣上好價錢。努力增加農民務工收入。抓住冬季農閑窗口期,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吸納更多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脫貧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配合有關部門做好農民工欠薪督查工作,讓農民工足額拿到工資,開心回家過年。
據介紹,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將采取多項部署,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重點是強化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的動態監測幫扶。特色產業帶動增收有新進展。出臺推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見,啟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提升行動,推動中央財政銜接資金傾斜支持脫貧地區產業發展。促進穩崗就業增收有新進展。落實好援企穩崗、以工代訓等政策,加大在崗培訓,積極開展勞務協作,強化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后續幫扶。協助幫扶增強后勁有新進展。今年確定了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制定了14項傾斜支持政策。深化東西部協作,截至9月底,已投入財政和社會資金230多億元。啟動“萬企興萬村”行動,廣泛動員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