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提升糧食產業競爭力的思考與建議
時間:2022-02-14 12:14:26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崔奇峰 蔣昕臻 鐘鈺 字號:【

  在我國糧食產量自2004年以來取得連續豐收的同時,糧食生產的物質和服務費用快速上升,逐漸步入高投入、高成本階段。而且成本壓力無法向市場價格傳導,“兩頭擠”導致種糧收益空間日益縮小。在我國原糧整體競爭力不足、加工環節優勢不斷凸顯的背景下,更要樹立“大產業”理念,延長糧食產業鏈,形成國內大市場,鞏固擴大糧食產業園模式,促進糧食全產業提質增效。

  部分糧食單產、單位成本等指標處于弱勢地位

  在單產水平方面,我國水稻、小麥單產相對較高,2019年單產分別為471公斤/畝和375公斤/畝,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2%和59%。但玉米、大豆單產差距較大,2019年玉米單產421公斤/畝,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明顯低于美國、阿根廷,是美國的60%、阿根廷的78%。2019年大豆單產130公斤/畝,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是美國的61%、巴西的56%、阿根廷的67%。

  在單位成本方面,主要受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增加較快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無論是畝成本還是斤糧成本,其絕對水平都大大高于同類糧食主產國,凸顯成本劣勢。2009年后小麥成本超過美國,到2018年達到1012.94元/畝,是美國的3倍。2010年玉米成本開始高于美國,2018年達1044.80元/畝,比美國高41%。2009年是中美大豆成本轉換的分水嶺,之后我國大豆生產成本超過美國,并且差距越來越大,2018年我國大豆生產成本為666元/畝,比美國高36.13%,比巴西高74.11%。

  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糧食成本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而呈現出波浪型上升趨勢,現已成為制約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痛點,但糧食成本剛性上漲是我國工業化發展的結果,具有必然性。進一步拉長視野,成本上升難消化背后則是糧食生產與需求不匹配導致綜合效益不高的矛盾,比如筆者在部分產糧大縣調研發現,種糧農民對政策性收購依賴性較大,偏向追求產量。同時,糧食收購儲存細分品種不夠,儲備糧品質與市場需求易出現矛盾,導致企業時常優質糧源不足,市場競爭處于劣勢。因此,除了通過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糧食競爭力外,還應該把關注重點放到如何促進后續環節拓展,關鍵是要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促進“產購儲加銷”全程優質、全鏈提升,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糧食產業鏈競爭力強、效益好

  糧食除了直接用作飼料和食用外,大量用于深加工,可有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三產融合模式帶動產生了一批發展勢頭好的糧食產業集群,提高了產業競爭力,以小生產博大市場,增強縣域經濟實力。河南延津縣依托優質小麥資源,引進面粉龍頭企業,創建全國第一家以優質小麥為主體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綜合小麥生產、加工、科技、流通、服務等多環節,直接財政創收可達1個多億元。2019年筆者調研的“面粉之都”河南永城市,成功打造了面粉產業集群,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安徽懷遠縣打造糯稻產業,引進知名企業,拉動家庭農場、合作社和農戶共同參與構建現代產業化聯合體,建立了專業分工、緊密捆綁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從優質糯米產區到加工集群轉變。同時,帶動縣域經濟活力,經濟總量在全省61個縣中排名第11,超過許多非產糧大縣經濟總量。產糧大縣做好糧食加工這篇文章,就能成為搞活經濟的基礎,就能有效把國家要糧食、地方要發展、農民要增收這三個目標統一起來。

  山東省濱州市統籌研發、品牌、營銷、對外合作四管齊下,全市糧食加工轉化增值率達到3.4:1,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2個點,位居全國前列,并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實現了價值鏈從低端向中高端躍升,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河北省面粉企業研發高附加值專用面粉19款,整體拉動周邊優質小麥訂單供給3萬余噸,直接帶動農戶增收近4000萬元。貴陽市支持糧食企業申報并主持省級農業攻關“低嘌呤豆漿加工關鍵技術的質量安全控制與應用示范”產學檢研項目并取得成效,積極為企業申報“貴州好糧油”提供質量技術服務,為助力企業實現“糧食優加”,推動產業提質增效注入了科技力量。只要科技創新跟得上,現有政策穩定不變并不斷強化,糧食加工后續環節增值就能彌補前端原糧成本高的不足。

  思考與建議

  盡管我國在糧食精深加工領域具有一定優勢,但整體上糧食加工業發展滯后,加工深度和增值程度較低。糧食加工業產值與糧食生產產值之比僅為1.8~1.9:1,低于發達國家的4~5:1水平。這個差距正是我國糧食加工業的潛力所在,實施“三大工程”是糧食產業經濟對地方發展貢獻的破題之舉。

  開展糧食精深加工。組織農業部門、企業、糧農共同選擇優質品種,著力增加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糧食及糧食制品供應。糧食生產要從重視產量考核轉到更加重視質量、做到數量與質量并重。建議在全國全面開展綠色優質品種專種、專管、專收、專儲、專用行動,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變綠色為效益,通過優質來提升糧食效益。要大力開發優質、營養健康的糧油新產品,拉長產業鏈,增加多元化、定制化、個性化產品供給,促進優質糧食產品的營養升級擴版。探索糧食副產物的全值利用,提高米糠、碎米、麥麩、麥胚等副產物的綜合利用率,著力開發滿足營養需求的功能性食品。引導主銷區企業到主產區投資建廠,提升主產區糧食生產技術裝備和產業化水平,培育新經濟、新業態和新模式。

  打造糧食產業集群。通過完善經營環境、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在糧食主產區因地制宜建設農業產業園平臺,形成“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糧食產業化集群。在此基礎上,依托國內大市場,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打造若干個世界先進的糧食產業集群。探索設定面向國家糧食產業集群區域的專項稅收政策,通過提高產業集群內地方政府在主要稅種與中央政府的分享比例、減免區域重點行業稅收等方式,激發種糧抓糧積極性,確保產糧大縣大省不吃虧,讓產糧大縣大省安心搞好糧食生產。進一步加大糧食安全產業集群區域的財政支持,把糧食加工企業的免(減)稅優惠額度作為中央對地方稅收定量返還的核算依據,以增強縣域經濟保障能力。

  鞏固擴大糧食產業園模式。現代農業產業園是集“生產+加工+科技”于一體的綜合農業新業態,是鄉村產業振興的“牛鼻子”。要總結和鞏固糧食產業園發展模式,推動全國糧食產業園快速發展。設定地方糧食產業園獎勵性補貼,支持農業設施、土地流轉、產業融合、科技與信息支撐、公共區域品牌、貸款貼息等,吸引更多企業入園落地。把糧食產業園打造為返鄉下鄉人員干事興業的重要平臺,培育高素質農民。支持企業開展集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全程機械化生產、高效生態農業、文化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經營模式;支持技術創新、改造升級,建設現代農業智慧園、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提升糧食生產效益。不斷總結糧食產業園發展經驗,把成熟的產業園經營模式推廣復制,力爭在“十四五”時期將糧食產業園培育成為糧食產業發展新的增長極。

  (作者單位:崔奇峰 鐘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蔣昕臻,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