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農民工就業問題調查——基于在北京市朝陽區農展北路務工的84名農民工實地訪談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孫巖 昝雪松 字號:【

  去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較大沖擊。在黨中央堅強有力的領導下,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經濟社會秩序逐步恢復,抗擊疫情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廣泛深遠,盡管國內疫情平穩可控,但全球疫情仍呈擴散蔓延態勢,疫情防控常態化對整體就業環境的負面影響仍將持續,特別是對農民工這一特定群體的就業更應給予高度關注。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數據,全國14億人口中,農民工有2.9億。吸納農民工就業人員最多的行業為建筑、制造、物流、餐飲以及其他服務業。本文通過對在北京市朝陽區農展北路務工的84名農民工的實地訪談,分析了疫情防控常態化對農民工就業的影響、農民工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給出穩定和促進農民工就業的對策建議。

  農展北路地處北京市東三環邊,交通便利,商戶眾多,基本涵蓋重點吸納農民工就業的各個行業。筆者訪談的84名農民工,從行業來看,建筑施工人員17名,快遞員(或送餐員)7名,餐飲行業服務員9名,美容美發行業人員8名,保安保潔人員10名,出租車司機5名,超市和菜市場人員8名,個體戶7名,環衛、綠化等公益性崗位人員8名,維修安裝等技能人員5名;從年齡來看,50歲以上的39名,30至50歲35名,30歲以下10名;從性別來看,男性69名,女性15名。

  疫情防控常態化對農民工就業的影響

  疫情對農民工群體就業產生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短期內就業機會有所減少,部分農民工面臨失業風險。84名受訪者中,有15人疫情期間換過工作,原因為“雇主用不了那么多人”;有21人曾“停工在家”,原因為“開工延遲,短期內難以找到新工作”。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后,農民工返崗務工已逐步回歸到正常狀態。但在短期內,吸納農民工就業人員較多的行業受到的沖擊較大,很多企業或商戶面臨市場緊縮、資金緊張等問題,被迫減小生產規模,減少用工數量,導致部分農民工就業崗位減少,失業風險加劇。據了解,餐飲、美容美發等服務行業,減員近三分之一。

  農民工工資收入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造成壓力。從訪談情況來看,84名受訪者中,除環衛、綠化等公益性崗位人員,以及農業農村部北辦公區保安保潔人員收入未減少外,其余人員均反映收入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建筑業、餐飲、美容美發、出租車司機減少最多,約減少50%;其次為安裝維修等技能人員和個體戶,約減少30%;快遞員、菜市場和超市人員減少幅度較小,約為5%至10%。農民工多數為按照工時支付工資,疫情之下,一些企業或商戶通過降薪來緩解經營壓力,給農民工本就不太寬裕的生活帶來不小的負擔。我國脫貧攻堅戰剛剛取得全面勝利,還將進一步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由于短期內工資收入減少,對于易返貧致貧的農民工造成一定壓力。

  部分農民工情緒低落,就業信心和心理預期受到一定打擊。在訪談中發現,一些農民工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流露出了迷茫、無奈等消極低落的情緒,尤其是年齡偏大的農民工負面情緒表現更明顯。談到對未來預期,84名受訪者中,60名表現出“有信心”,18名覺得“很迷茫”,6名表示“走哪算哪,過一天算一天”。在外務工的農民工,都是家里的頂梁柱,一家老小要靠他們外出打工養活。疫情加劇了這部分人的失業風險,減少了他們的工資收入,會對他們以及家庭造成打擊。但年輕的新生代農民工情緒更趨于穩定,表現出對未來“非常有信心”。一位25歲負責空調安裝的小伙子說:“我覺得疫情的影響是暫時的,我有技術,工作認真負責,不愁找工作。”

  農民工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結合實地訪談情況,筆者認為農民工就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獲取就業信息渠道不暢。農民工多從事勞動密集型行業,基本處于“有活就干,沒活閑著”的狀態,很少主動花時間去研究和了解就業政策和就業信息。而社會上針對農民工就業的公共服務體系尚不健全,政策宣傳普及面有限,針對性和專業性不強,導致就業信息服務不能完全到位。農民工了解就業信息的途徑少,“人帶人、人找人、人幫人”仍然是農民工獲得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84名受訪者中,近80名通過“親戚朋友介紹”獲得就業信息,而通過“就業服務中介”“招聘網站或微信公眾號”等獲得就業信息的比例不足5%。

  文化素養和技能水平普遍不高。從訪談情況來看,受訪者絕大多數為初中及以下學歷,僅有少數商超理貨員、出租車司機和快遞員為大專學歷,84名受訪者中沒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由于缺乏專業知識,技能水平不高,農民工就業競爭力不強,工資待遇水平上不去,只能選擇去建筑工地或者服務行業打工,很難適應未來城市發展和企業生產經營需要。文化程度和職業技能水平不高已成為制約農民工就業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業難的矛盾已轉化為農民工結構性失業與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

  勞動社會保障程度應進一步提高。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以及社會保險法等法律法規頒布以來,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已取得長足的進步,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依法用工,維護了農民工基本權益。特別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后,為保障農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緩解農民工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農民工群體勞動合同簽訂率和在就業地社會保險繳存率依然低于城市其他就業人員。從訪談情況來看,約有六七成受訪者簽訂了勞動合同,僅有三成受訪者繳納了北京市社會保險,且均按照最低基數繳納。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農民工面臨待崗、失業、薪資減少等問題,勞動關系風險增大。互聯網時代,要警惕農民工勞動權益維護問題被無限放大,進而演化成為社會矛盾熱點。

  返鄉就近就業創業機會不多。 關于“為什么不在老家務農或者在老家附近工作”這個問題,受訪者談及最多的因素有“沒有土地或土地面積小”“農產品產量低或價格低,種地不掙錢”“老家附近沒有工廠或鄉鎮企業”“想多掙一些錢”“想出來見見世面”等。由于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程度不高,僅靠種地難以完全滿足家庭的經濟需求。而老家附近鄉鎮企業、工廠等吸收就業能力有限,因此農民工選擇外出務工。一些村莊因青壯年農民工外出打工而“空心”,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現象的出現,引發新的社會問題。一名陜西籍55歲的農民工激動地說:“但凡在老家有一點出路,誰愿意拋家舍業出來打工啊。”但是年輕的新生代農民工對于外出務工態度更主動更積極,愿意到大城市“見世面,長本事,多掙些錢”。

  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的對策建議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促進農民工就業,對于保持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具有關鍵意義。必須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把基層黨建的政治優勢轉化為推動農民工就業、促進農民工增收的治理效能;必須以保障人民健康為根本前提,全力以赴統籌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促進就業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有力保障;必須以精準施策為根本原則,摸清農民工就業意愿、就業困難和用工單位基本需求,及時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和幫扶。結合實地訪談情況,對于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提出以下建議:

  多管齊下打出援企穩崗政策“組合拳”。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更大力度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的總體要求,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深入挖掘援企穩崗政策潛能。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服務業、中小微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穩定拓展社區超市、便利店和社區服務崗位,擴大政府購買基層教育、醫療和專業化社會服務規模,構建常態化援企穩崗幫扶機制,多管齊下穩定和促進農民工就業。

  切實加強“互聯網+”就業信息服務。在訪談中了解到,農民工最希望得到的幫助就是“獲取就業信息”。建議大力開展疫情常態化下就業宣傳,拓寬農民工了解就業政策和信息的渠道,營造促進就業創業的良好輿論氛圍;充分利用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探索搭建“外來務工人員服務平臺”,為農民工推送豐富真實的職業介紹、就業指導及崗位需求信息;持續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多渠道促進農民工與用工單位的精準對接;探索鼓勵“共享用工”“兼職配送”等靈活就業新模式,進行用工余缺調劑,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與勞務輸出大省建立勞務協作機制,組織開展定向的勞務協作,實現多方共贏。

  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通過送科技下鄉、實用技術培訓等多種方式,強化農民工技能培訓,增強農民工就業競爭力,特別是幫助體力型農民工,轉型成為技能型現代產業工人;針對用工單位需求,積極開展符合農民工就業特點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不斷提高培訓質量,同時培養農民工的市場觀念和競爭意識;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才培養,將一部分農民工培養成高素質農民,促進農民工就業的可持續發展;創新培訓方式,開發線上培訓平臺,見縫插針搶抓技能培訓時機,為農民工免費開放職業工種教學和技能培訓。

  構建筑牢勞動關系“防火墻”。加強勞動保障相關法律法規普及,開展農民工權益保護政策宣貫專項行動;建立農民工就業監測分析機制,動態監測勞動關系、工資拖欠、裁減人員等情況,及時妥善處置各類風險隱患;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對疫情常態化下農民工社會保障情況進行專項檢查,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暢通維權投訴渠道,及時研判、預防由勞動關系風險可能引發的局部社會風險,化解勞動關系領域潛在的局部群體性問題。

  大力支持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各地都在探索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返鄉就業途徑,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也將成為新的熱點和趨勢。從訪談情況來看,六七成以上農民工的父母、配偶或子女在老家,他們在外務工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子女教育和老人贍養”,因此大多數都有未來回老家就業的打算。建議進一步優化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政策,引導農民工轉變思維方式,改變就業模式,就近就地就業創業;充分利用各縣區的孵化園、示范園、產業園等,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組織符合條件的返鄉農民工就業對接;引導返鄉農民工就地參與到農業生產和農業基礎建設工作之中,積極投身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專業種植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發揮其在脫貧攻堅、穩定就業、農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托底安置貧困農民工就業。從訪談情況來看,環衛、綠化等公益性崗位,或政府部門保安保潔崗位的農民工,就業表現更堅挺,幾乎未受到疫情影響。結合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的需要,建議統籌開發公益性崗位,適當擴大公益性崗位規模。可根據實際情況增設一批保潔、環衛、消殺、值守等公益性崗位,鼓勵引導并積極開發養路、護林、護草、生態管護等就業崗位,優先安排就業困難和易返貧的農民工就業,予以托底安置。

  此外,對于農民工就業、生活等方面的特殊困難,倡議政府、企業、社區、社會組織等各方根據實際情況協同解決,積極提供必要幫助,及時開展心理疏導,統籌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充分體現黨和政府對農民工群體的關心關愛。農民工自身也要調整好心理狀態,積極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搶抓時間學習提升,自覺抵抗就業風險。未來更要有“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意識,不僅要埋頭苦干,更要抬頭看路,闖出一條更為寬廣的就業大路新路。

  (作者單位: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