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奮力譜寫八閩鄉村高質量發展新答卷——福建鄉村振興觀察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雷劉功 何曉霞 牛震 鄭景順 字號:【

  “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離開福建以后,我也一直關注福建。在這里工作期間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來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經在全國更大范圍實踐了。”今年3月下旬,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動情地說。

  探索實踐的種種過往,也是奮力向前的時代寫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福建省,這個與總書記有著17年半“緣分”的東南省份,更是牢記囑托勇于作為,以切實提升廣大農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為目的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時代出卷,人民閱卷。“十三五”期間,福建以實干促振興,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其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加快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全面完成,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廣大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如何譜寫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八閩大地上,答卷仍在揮墨疾書中。

  “生態差價”帶出市場優勢,農民增收有底氣

  “以前的‘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現在的‘茶’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現在大家種茶的理念轉變了,從追求產量向注重品質提升轉變。”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茶香合作社燕子窠基地負責人楊文春說。

  芳菲四月,春意滿滿,武夷山下茶事忙。燕子窠基地里,老楊邊走邊介紹,家里兩代人做茶,自己從小就跟著家人學習種茶和做茶。“做優質茶就要靠檢測數據說話,我們這里的茶都是有機種植。茶樹之間套種油菜花,開花后人工翻到土里成為有機肥。應對病蟲害也是用物理方法,每隔幾排茶樹就放置了熒光燈和黏蟲板。多年來,我們主要跟著廖教授干,堅持不用化肥農藥,雖然開支會大點,但還是堅持做優質茶。”

  為何老楊如此一門心思地堅持有機種植?五年前,福建農林大學廖紅教授帶著科技特派員團隊來到武夷山推廣應用生物生態茶園建設技術,嘗試在茶園套種大豆、油菜,利用大豆生物固氮效果作為“綠肥”,油菜開花后就地回田,補給土壤磷和鉀。

  經過多年的試驗推廣與帶動,武夷山茶葉產量不但沒下降,茶品質反而變得更好了。與過去對比,套種的茶葉色澤更鮮綠、香味更足、口感更鮮爽,茶葉制優率也明顯提升。現在每生產1000斤的成品生態茶,優質茶達到600多斤,比普通茶場增加了100斤左右,引來不少茶商爭相采購,價格從每斤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最貴的能賣到1萬多元。這種“生態差價”帶來的市場優勢,讓當地茶農們增收更有底氣。

  “要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起來,過去茶產業是你們這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后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示范基地調研,聽說當地茶園突出生態種植,提高了茶葉品質,帶動了茶農增收,總書記十分高興。

  “茶不到星村不香。”星村鎮現有生態茶園6.35萬余畝,約占武夷山市茶園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茶企近1600家,年產茶葉6萬擔,毛茶產值近8億元。因為產業帶動性強,武夷巖茶被列入中國首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總書記的到來,為我們茶產業發展指明了道路,更是堅定了我們做優質茶的信心!”老楊說。

  “挽住云河洗天青,閩山閩水物華新。”地處武夷山國家公園內的星村鎮,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也緊隨潮流提出了“打造茶旅融合美麗星村”目標。“現在燕子窠成了網紅的打卡地。短短十幾天,來此的游客就有近3萬人,每年來星村鎮坐竹筏的人就有100萬人。”星村鎮副鎮長陳立雄告訴記者:“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茶產業轉型升級,走好茶旅融合的道路。”

  鄉村振興離不開科技深度發展。近年來,福建省在推進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注重提升科技創新供給能力,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提高特色優勢產業的創新力、競爭力。目前,“十三五”時期建成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8600多個,茶葉、食用菌、水果等十大鄉村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超2萬億元。

  金融護航,品牌助力,“老產業”煥發新生機

  全縣70%的勞動力涉足食用菌行業,全縣70%的農業總產值來自食用菌,農戶70%的現金收入源于食用菌。這里是“中國食用菌之都”古田縣。

  春暖花開時,驅車穿行于古田縣鄉村,一排排整齊的菇棚或許是最亮眼的風光。近年來,古田縣持續推進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深化食用菌生產“縣域工廠化”模式,創新科技研發、金融服務機制,助力食用菌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大家好,我是銀耳姐姐,歡迎大家來到我的直播間!這是我們基地研發的新品凍干銀耳羹……”進入“銀耳姐姐”網絡直播間,晟農無公害銀耳基地負責人張家巧在電腦前與觀眾熱情互動。

  為何走上“網紅帶貨”路?張家巧另有“苦衷”。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當地銀耳滯銷,基地陷入困境。為了打破局面,張家巧決定自學直播帶貨,嘗試打開銀耳銷路。“沒想到直播效果非常好,單日銷量最高達1400多單。”張家巧說,直播帶貨之路越走越順暢,食用菌事業隨之越來越好。

  張家巧的故事可以說是當地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的一處縮影。近年來,古田縣不斷整合科研力量,全面提升食用菌研發能力,不斷推進食用菌精深加工,開發了一系列深加工產品,如銀耳餡餅、銀耳曲奇、銀耳面膜等,以此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讓食用菌這一“老產業”煥發新生機。

  過去,每到生產旺季,不少菌菇種植戶會面臨資金周轉緊張的問題,難以做大產業規模。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六年前,古田縣成立了新型農村金融中介中心——民富中心。

  “民富中心主要對接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機構,通過創新服務形式解決農民在發展產業中的資金問題。”古田縣副縣長王留一說。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古田縣民富中心通過“合作社擔保、農戶資產反擔保”“合作社推薦、民富擔保公司擔保、農戶資產反擔保”“合作社審核推薦、銀行信用貸”等創新模式,有效盤活了農戶資產并解決了他們的資金需求。

  陳炳登是吉巷鄉渭洋村食用菌種植戶。早年間他靠著幾個茅草棚種植銀耳,收成好的時候年收入也僅7萬余元。如今,他以10個菇棚作為反擔保物,通過合作社從銀行貸款20余萬元,擴大了生產規模,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年收入已達20余萬元。

  為了推進食用菌產業融合發展,提升食用菌精深加工水平,古田縣啟動食用菌產業園建設,致力將其打造成為該縣首個百億工業園區。

  走進食用菌產業園區的廠房,銀耳花片色澤脂白,裊娜重疊,質潤溫暢。從溫度、濕度、通風性能等,智能設計都給出了最科學的自然狀態,銀耳的成長擁有了最大可能的舒適度。

  好銀耳,在古田。據統計,古田縣擁有食用菌品類達30多種。如何將這些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打造叫好又叫座的食用菌公共品牌?三年前,古田縣著手打造“十方田”農產品公共品牌,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作為古田農產品公共銷售平臺,十方田以‘線上線下并行,線上對接平臺,線下連鎖加盟’的發展模式,拓展食用菌等農產品銷售渠道。目前,十方田已經準入70多家企業、專業合作社,共有400多種優質農產品入駐平臺。”十方田公司負責人余蘭說。

  據介紹,通過品牌效應帶動產業健康發展,古田食用菌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在“十方田”品牌的帶動下,70多家授權企業年銷售額以20%的速度增長,銷售額突破30億元。

  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福建省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堅持延伸產業鏈,強化品牌意識,積極培育新業態,累計建成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商品化處理中心757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72%,農產品網絡年銷售額362 億元;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5016個,創建福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40個、福建名牌農產品116個。

  智慧鄉村治理“有里有面”,“生態銀行”存“綠幣”產“金山”

  公園里傳來陣陣歡聲笑語,花園洋房前后瓜果飄香。老人們聚集在頤養中心興致勃勃地或聊天或看電視,食堂里的大廚正忙碌著將一份份可口飯菜盛上餐桌,靜等村里老人們到來……這里是福州市級鄉村振興高級版試點村的長樂區營前街道長安村。

  走在村中,只見有些村民家的大門前掛著“黨員家庭”牌匾。“這是黨員在亮明身份,向全村人公開承諾。”村民們介紹,為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村里的黨員村民在自家門前亮出“共產黨員戶”身份和承諾,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樹立黨員良好形象。

  “村容面貌大改善,村民生活更幸福,與黨員干部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我們都看在眼里。”老黨員林依伯說。

  “你若長安,便是幸福”,是長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口號,也是長安村黨支部、村委會對全體村民的一種承諾。

  近年來,長安村通過創新管理模式,運用“互聯網+”,讓垃圾分類實現“用數據和事實說話”。在一套“組合拳”之下,一套垃圾分類完備體系建立起來,垃圾分類意識早已深入人心。村民家家戶戶門前擺放著“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兩個垃圾桶,與此同時,安放在村中的“垃圾分類積分兌獎機”格外醒目,兌獎機內有抽紙、牙膏、水杯等獎品。

  “現在垃圾分類做得好,能經常獲得積分,還可以換取生活用品。”村民自豪地介紹。“我們通過獎勵機制,調動了村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村干部說,村委會每天派專人上門“驗收”,分得好的村民可當場掃描垃圾桶上的二維碼獲得積分。

  建設生態宜居鄉村,離不開治理創新。近年來,福建在鄉村振興中,堅持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鄉土文化傳承保護,積極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廣大農村地區日益宜居宜業。

  存“綠幣”產“金山”,“生態銀行”讓青山變成“銀行”。近年來,南平市探索推廣“生態銀行”模式,將分散的自然資源使用權和經營權集中流轉并進行專業化運營,被譽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生動實踐”。

  五夫鎮在推廣“生態銀行”項目中,借鑒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和集中式輸出的模式,搭建一個資源變資產變資本轉化平臺,引進社會資本助力點綠成金。五夫鎮“生態銀行&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