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蔬菜、油料、棉花為代表的經濟與園藝作物貫通一二三產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關。據統計,2020年,我國經濟與園藝作物總產值4.09萬億元,占種植業總產值的79.9%。2021年4月,中國農科院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農科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等專家介紹經濟與園藝作物科研進展,對目前存在的“卡脖子”問題和未來科研方向進行了分析和展望。
蔬菜——3.8萬份種質資源保存量,位居世界第四
當前,國人蔬菜消費需求呈現高質化、個性化、功能多元化的趨勢,從“有菜吃就行”到“吃菜關注營養和安全”發生巨大變化。但目前蔬菜供給多是“大路貨”,適于機械采收、特殊人群健康食品的蔬菜供給不足,還面臨著中高端蔬菜種子依賴國外進口的“卡脖子”局面。
從冬季只有白菜蘿卜到全年蔬菜的均衡供應,科技創新發揮了巨大力量。王漢中介紹,“近五年來,我院育成蔬菜新品種近200個,累計推廣面積超1億畝。甘藍、黃瓜、白菜、番茄等生活中常見的蔬菜品種質量得到了不小的提升,還出口到世界上其他國家。我們建設了國家蔬菜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3.8萬份的保存量位居世界第四。在此基礎上對1000余份重要蔬菜核心種質開展了基因型精準鑒定,并在蔬菜功能基因組與代謝組研究領域實現了國際‘領跑’。”
同時,農科專家們在蔬菜害蟲防治上也不斷研發新的技術。韭蛆對韭菜的生長威脅很大,從前農民別無辦法,即便用大量農藥灌根也不見好轉,還頻頻造成食品安全問題。蔬菜花卉研究所張友軍研究員帶領團隊,以韭田為家,日夜觀察、分析韭蛆特性,最終創制了以“日曬高溫覆膜”為核心,以“食誘劑”和“黑色粘板”等為配套的韭蛆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在完全不用藥劑情況下防治效果達100%。這項技術也在2019年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寧可三日無葷,不能一日無菜”。解決進口依賴的“卡脖子”問題、找回蔬菜風味、保證舌尖上的安全,是農業科研要攻克的一個個難關。“采后流通、貯運和精深加工及社會化服務體系,將是未來蔬菜產業最具活力的全新增長點。”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杜永臣認為。
“‘十四五’時期,中國農科院將構建國家級蔬菜種質資源大數據平臺,在蔬菜作物遺傳多樣性、重要品質性狀形成機理等方面加大科技攻關,利用基因編輯、分子育種等前沿技術,重點在高端、進口替代、特色優勢品種培育方面加大科技創新,逐步降低種子對外依存度,早日奪回國內市場。”張友軍說。
油菜——100%品種自給,一畝油菜可養一頭豬
每當春夏之交,從婺源到青海,一片片金黃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讓小小的油菜花成了美景的“點睛之筆”,也成了農民實打實的“金花花”。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抓住這個機會,開發了中油彩花系列、美農系列等多彩觀光油菜,秋季油菜花海景觀,讓油菜花顏色變多、花期延長;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份開展集成示范,幫助一棵小小的油菜花實現深度農旅融合,挖掘“油”“菜”“花”“蜜”全產業鏈產值,讓農民種植油菜的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除了用來榨油,油料所的專家們將一棵油菜“吃干榨盡”,加工成氮氨酸含量高的餅粕蛋白飼料,經過測算,一畝油菜田加工出來的蛋白飼料可養成一頭肥豬;油菜還可用來肥田,冬季種下油菜來年春天翻進土壤中,下茬水稻和不種油菜綠肥的相比,產量增加10%。
油料作物是油脂和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其中油菜籽2019年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據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油菜高油育種躍居世界領先水平,目前我國推廣種植的油菜100%為自主選育品種。
“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共審定登記油料新品種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