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步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對政府工作報告這句話,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袁延文感受頗深。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作出了‘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指示,為湖南農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袁延文說,5年來,湖南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小農戶經營仍然占主體的基本省情農情,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抓手,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成效顯著。
一是遏制了耕地拋荒,穩定了糧食面積。一些地方探索水稻生產代育秧、翻耕、拋插、施肥、防治、收割、烘干、儲存、加工、銷售等全過程“十代”服務,“你在外安心打工,我在家幫你種田”成為現實,耕地拋荒得到有效遏制。如新化縣官渡橋村一半以上人口外出務工,村委會牽頭組織社會化服務,全村沒有拋荒一丘田。
二是促進了農業節本增效。與小農戶單干相比,農業社會化服務糧食畝均增產50公斤左右,節約成本190元左右,農戶每畝增收300元左右。
三是拓寬了農業規模經營空間。湖南生產托管服務面積突破7000萬畝次,服務小農戶近500萬戶。通過發展社會化服務,不愿流轉土地、無力耕種土地、缺乏現代生產技能的各類小農戶,納入到了規模經營,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得到更大范圍推廣。
當前,湖南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已經發展到6.9萬個。在袁延文看來,這些組織在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還發揮了穩基礎、防風險的作用。
“以去年為例,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率先復工,不誤農時搶抓春耕生產;面對罕見的低溫寒露風災害,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利用農機和烘干設備全力搶收搶烘,將災害損失降到了最低,為實現糧食面積、產量‘兩增’作出了貢獻。”
實踐證明,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有力抓手。為進一步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他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分區域、分產業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近幾年中央每年安排農業社會化服務專項資金(去年達到45億元)。資金不分產業和地區,統一按照每畝100元標準給予補貼。但受地形地貌、連片規模、種植環節等影響,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的社會化服務成本差異較大。據有關測算,同樣一畝單季水稻,湖南社會化服務平均成本為650元左右,黑龍江為520元左右,低20%;即使是同一個地方,不同產業的社會化服務成本也有較大不同。中央反復強調,要保障糧食安全特別是口糧絕對安全。建議分區域、分產業對農業社會化服務實行精準支持。一方面,提高對糧食特別是水稻社會化服務的補貼標準,加大對集中育秧、機插機拋、統防統治、烘干等關鍵薄弱環節的服務補貼力度,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另一方面,加強對南方地區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持,推動農業現代化區域平衡發展。
二是出臺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的支持政策。目前,國家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主體都有支持政策,而對農業社會化服務只有作業補貼,沒有針對服務主體的政策支持。許多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是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發展而來,設施、設備和人員主要用于自身生產經營需要,要大規模、高質量搞好社會化服務,需要添置足夠的設施設備,興建服務場所,增加人手,普遍存在資金不足、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建議出臺針對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的支持政策,設立發展專項,支持發展專業化服務主體,引導兼業主體擴大服務規模;支持基層政府與服務主體建設區域性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涵蓋農資供應、農機作業、綠色防控、烘干倉儲、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服務,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對興建育秧工廠、添置烘干設施等投入較大的固定服務設施建設,按服務規模和能力給予獎補支持。
三是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人才培養。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專業化人才不足。建議將農業社會化服務人才培養納入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內容。重點加強服務組織負責人培訓,提高成立農民合作社等服務組織和擔任負責人的門檻,倒逼服務組織完善管理、提升質量;鼓勵通過政府與服務組織合作定向委培等方式,培養具有專業素養的一線生產經營管理人才,提供職稱晉級、職務晉升的通道和空間。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