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堅強有力領導下,我國徹底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農業在脫貧攻堅中既發揮了基礎保障作用,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新發展階段以后,面對新生活、新奮斗的目標要求,我國農業需要以營養為導向,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營養安全。與此同時,農業的產后加工及其食品生產、居民的飲食消費也要以營養健康為導向,以穩定有效地滿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需求,助推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我國農業生產、食品加工和飲食消費加快進入滿足營養健康需求的新階段,提供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農產品供給和食物營養保障,是新時期推進現代化發展的新任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標志,充分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適應形勢的變化,因勢利導地發展,需要我們準確把握營養導向型農業生產、食品加工和飲食消費的概念內涵,客觀分析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有效謀劃推進路徑策略。
營養導向型農業加工消費的概念內涵
食物系統是一個涵蓋食物供應鏈的生產、加工、消費等各個階段的復雜系統工程,其最本質的功能是為人類生存提供營養供應,滿足人類健康需要。要實現食物系統以營養為導向,需要從供應鏈全鏈條整體發力,將營養導向理念貫穿到各個環節。因此,首要問題是準確把握營養導向型農業生產、食品加工和飲食消費的概念內涵。
根據我國城鄉居民營養素需求,依據不同農作物和養殖產品營養素供給特點,在穩產高產的基礎上協同營養、口感、風味等品質,篩選研究不同地區適宜的農作物品種、類型和種養技術,形成營養型農業技術方案。運用營養型農業技術方案,提供質優量足,且適應不同地區飲食文化各具特色的食物生產方式,稱為營養導向型農業生產。這種生產過程是綠色的、集約的,要避免環境污染和資源過度利用,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和諧共榮,實現資源永續利用和生產可持續供給。
營養導向型食品加工是指以滿足人們營養需要、膳食習慣與消費方式為目的,以最大程度保留和提升食物營養質量、保證食品全年穩定持續供應為目標,通過營養、生物、物理、化學、數學、智能制造等多學科融合創新,將食用農產品原料制成各種食物的活動。同時也包括應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手段對新食物資源進行調質改性處理,開發針對群體營養、個性化營養、精準化營養等不同需求的新資源食品。為推動營養導向型食品加工業發展,還要基于人工智能、物聯網的現代食品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技術,研制適合家庭、中央廚房、連鎖餐飲、大型工廠等不同應用場景的智能化裝備,實現食品制造的智能化升級。
營養導向型食物消費是指以人類膳食營養健康研究成果為支撐,綜合運用營養教育、營養援助、健康飲食環境塑造、飲食文化傳承創新等措施,引導居民正視自身營養健康狀況,擯棄不健康的飲食陋習,培養健康、科學、理性的膳食結構和負責任的消費習慣,提高膳食質量,形成既有中華飲食文明特色,又有現代營養科學創新成果支撐的膳食模式。
營養導向型農業加工消費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發展與食物系統建設實現新突破。農產品生產綜合能力大幅上升,糧食產量實現連增,蔬菜、水果、肉類、蛋類、水產品等生產量均穩居世界前列,為農業生產向營養導向轉型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和更多騰挪變革空間。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工業快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和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快速提升,區域產業特色和聚集效應日趨明顯,為食物營養健康產業發展奠定了技術和產業基礎。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營養健康逐步成為第一需求,同時對食物的多樣化、個性化、便捷化要求日益明顯,為營養導向型食物生產與營養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但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營養導向型食物系統建設在生產、加工、消費等環節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
一是食物生產供給結構調整滯后,供給質量亟待提高。從供給結構來看,21世紀初,我國農產品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