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良種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全國三大國家級種業基地之一,甘肅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搶抓國家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重大機遇,認真謀劃甘肅“十四五”時期種業行動計劃,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制種產業,為糧食安全提供優質種源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甘肅時指出,甘肅光照充足、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合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甘肅牢記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把做大做強種業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作為戰略性產業進行系統謀劃和推動,充分發揮獨特自然資源優勢,充分集成現代農業技術和現代裝備,充分挖掘種質資源潛力,取得了突出成效。
玉米制種保障了全國50%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種。1978年,河西走廊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雜交玉米制種。2020年,全省玉米制種面積達130萬畝,產種量達5.5億公斤,占全國總產量的59%,90%銷往遼寧等26個省份,形成了以甘州、臨澤等國家玉米制種大縣為核心的全國最大玉米制種基地。近年來選育審定的吉祥1號等品種成為最具優勢和潛力的新品種。全省玉米種子企業達130家,培育了一大批省內玉米育種制種骨干龍頭企業,16家中國種業信用骨干企業在甘肅設立分(子)公司開展玉米制種,建成成套加工線413條,種子加工能力6億公斤以上。
馬鈴薯在保糧食安全和農民脫貧致富中發揮關鍵作用。甘肅把馬鈴薯新品種培育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作為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的核心環節,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略主導產業,咬定青山、常抓不懈。甘肅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先后選育出隴薯、莊薯等系列馬鈴薯品種42個,在高淀和抗旱、抗病品種選育方面居國內領先地位,隴薯7號年推廣面積200萬畝以上。2020年,全省馬鈴薯原種和一級種薯生產面積達到40萬畝,產種量7.9億公斤,生產原原種11.9億粒,40%銷往云南等10多個省份。甘肅省定西市是全省馬鈴薯核心產區,是國家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之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
搶抓歷史機遇,攻堅技術難題,為糧食安全提供先進技術支撐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甘肅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加大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加快提升供種、育種、企業競爭等能力水平,加速由制種大省向種業強省轉變。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夯實種業發展基礎。農作物種質資源是關鍵性戰略資源。目前,全省已收集保存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20余萬份,其中玉米11.8萬份,馬鈴薯0.2萬份,建成種質資源保存庫(區、圃)18個,初步搭建了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平臺。“十四五”期間,依托省市農業科研院所、種業企業建設種質資源庫,統籌布局種質資源中期庫、短期庫,分類布局種質資源繁殖鑒定圃,全覆蓋推進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高質量完成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調查收集行動任務,進一步摸清資源家底,構建形成完備的資源鑒評體系。系統開展種質資源登記,實行身份標識管理。開展種質資源引進、篩選、改良、評價、分類和創制,開展種質資源及品種鑒別技術研究,加大對本省優良、特異種質資源的挖掘、鑒定和評價。
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開展聯合攻關育種。集聚甘肅省農科院等省內育種優勢科研力量,探索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種業企業聯合攻關創新機制,搭建人才、技術、資金、激勵保障平臺,建立健全上中下游緊密銜接、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企聯合體,加快形成種質資源利用、品種研發、產業化推廣的全鏈條良種聯合攻關組織體系。加快實施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加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新品種選育推廣,力爭選育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