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我的故鄉我的根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吳巧玲 字號:【

  有一個地方,總讓我牽掛和眷戀,是我每有閑暇便想回歸的去處,那就是我出生的故鄉——長峪鋪。

  “從前我們窮山窩,山高水冷石頭多,如今開辟了大寨田啦,山坡上種起了矮子禾哇。依兒喲依兒喲……”小時候聽到的這首常德絲弦,總覺得就是描繪長峪鋪的。

  兒時的記憶里,留存著太多關于長峪鋪感天動地的故事,有關于改土的、關于辦學的、關于缺水的、關于鄉情的……

  “好日子是奮斗出來的!不是等來的要來的。”這是母親黃炳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母親就是長峪鋪大隊的“領頭羊”,帶領鄉親們開山鑿巖,戰天斗地。

  為將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變成“三保地”,鄉親們不向惡劣的自然條件低頭,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想盡一切辦法找土造地。還記得為了挖出自家房屋里的熟土填充到公家地里,鄉親們將家具都騰挪到外面禾場上,一切為公,無怨無悔; 還記得外公常帶著童年的我上山,在石縫里一點一點地往外掏黑土;有的人為了掏石縫里的黑土,指尖都抓破了流血了…… 因了這些童年記憶,以致于成年后第一次讀到艾青的那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一下子就能觸痛我的內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長峪鋪學校辦得紅火,兩層火磚樓的中學部是靠師生們肩挑背扛,齊心協力建成的,加上幾幢平房小學, 頗具規模。那時方圓幾個大隊的學生都來求學,有的年級還有兩個班,校舍不夠,部分小學班就安排到學校的周邊農家或搭建簡易校舍。記得那時的師資隊伍也很厲害,連慈利縣一中有的優秀老師都被“挖”來長峪鋪教書,學生也很多,一派興隆景象。

  我的小學三年級是在學校旁邊王德信家的堂屋讀完的, 四五年級是在花家凸山頂兩間茅草房讀完的,也就是現在的花果山,原是一個亂石崗,后來鄉親們硬是將一個個大石開鑿, 一擔擔砂土從山下六公里外的溇江邊挑上山,改造成了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梯田。我上花家凸讀書時大約十歲,一開始登山喘粗氣,后來習慣了,上坡如履平地,下山一陣風。記得坐在低矮的教室里,看著外面梯田上美麗女知青快樂勞動的身影,那時的天空是那么藍,那時的人臉上笑容是那么純真……這些畫面構成我人生最初的風景。

  我六歲時是在學校本部讀書,走到龍虎天坑旁邊,便要橫過干溪溝沿岸走一段。當時的干溪溝,每逢下大雨,便山洪奔涌,外公擔心我被山洪沖走,常用背簍背我上學。也記得外婆曾帶我到溝底撿拾各種形狀的鵝卵石當玩具。后來鄉親們在溝上搭建拱橋,改造良田,干溪溝兩岸堆滿的石頭掩蓋了小路,我和小伙伴們練就了在石頭上跳躍前行的本領,鍛煉了平衡力。也有石頭不穩,失重摔倒的時候,但正是那跌跌撞撞的童年生活磨礪了我的意志。那時干溪溝兩邊都回響著叮叮當當打鋼釬的聲音,一片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一般都是由女人掌鋼釬,男人則高高掄起大錘狠勁砸下,女人的手掌經常會震起血泡。幼小的我常站在路邊呆望著他們打鋼釬,非常擔心大錘砸傷女人的手,好在從未看到這樣的情形,于是便暗暗敬佩這些大人們有本事!這支隊伍里,有本大隊的農民,有下放的知識青年。再后來,又來了增援隊伍,那是來自全縣的團委書記和民兵營長,以及各大隊社員,他們在縣委發出“遠學大寨, 近學長峪鋪”的倡導下,都先后加入了長峪鋪改天換地的進程。也記不清過了多久,干溪溝拱橋建成了,上面鋪土了,一層層的良田錯落有致,好氣派!大人們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們上學被山洪沖走了,實現了“上面種地,下面跑水,打起仗來作戰備” 的美好愿景。

  那時的人們對黨和人民的情懷,都體現在一言一行中。記得母親有次無意中說起,她為搞“兩季三熟”旱糧試驗田,長期蹲點住在中心生產隊。有天晚上,一覺醒來,但見皓月當空, 大地透亮,她披衣起床到生產隊麥田又割了幾垅麥子,內心充滿著對幸福生活的向往,總有使不完的勁。

  長峪鋪,就這樣在人們不歇的拼搏中,成了遠近聞名的“南方大寨”。一層層整齊的梯田壘起來了,一個個池塘修起來了,供生活用水的支農池建好了,還有兩座水庫及引水溝渠, 靠日夜奮戰完成了。我親眼所見,為開山放炮,有的人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那忙碌的工地上,常常夜深了,人們還在臨時架設的電燈照射下來回奔忙,挑土、打硪,鄉親們唱著富有節奏的打硪歌,也就是勞動號子:“各位同志啊哦嗨/你笑呵呵啊哦嗨/我們大家呀哦嗨/來比賽呃哎嗨哎咳喲喲”一唱,邊打邊唱,動作協調,充滿信仰,那是我最初聽到的原生態音樂,多年以后還常在耳畔回響。

  讓我懷念的還有大隊部的舞臺。經常有鄉親們和知青自編自導的文藝節目,表演給前來長峪鋪參觀取經的客人觀看。這些節目大都土得掉渣,但原汁原味,令人回味。鄉親們一個個或一家家登臺,表演的節目有唱山歌,或三句半,或打漁鼓筒。我那時也是小演員,我們唱的歌跳的舞以及用的道具,都是學校老師自編自導自制的,好不喜慶熱鬧!因為通常是利用課余時間或晚上排節目,我不敢走夜路回家,便常在學校周邊的人家留宿、吃飯。去的最多的是小伙伴柴從英家,她母親李梅香是報廳生產隊的隊長,也是全大隊唯一的女隊長。那時物質生活雖不富足,但鄉親們人心齊,泰山移,除了不怕苦不怕累, 還對人熱情,沒有私心,純樸的民風一直延續至今,這也是令很多外來客人感懷的地方。

  有了土地,還需要水來灌溉。長峪鋪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滴水貴如油。記憶最深刻的是小時候洗臉,臉盆里盛一點點水剛好能打濕小毛巾,洗完臉的水再洗腳,洗腳水再喂牲口。每家的毛巾都是色如泥巴,沒清過水。找水的艱辛后人不知,也難以復制,必須記載。難忘周末的清晨,天剛蒙蒙亮,外婆就挑著一擔空木桶,領著我去巖板溝守浸水,去晚了便要排隊。外婆把我送到溝邊后,就轉身回家忙活去了。我守在巖板溝旁的大石上,等待山泉透過泥石層慢慢滲出,要過很久很久才能用小搪瓷杯舀上一點水,而且杯里一半是泥沙。我在光禿禿的石板上或坐或躺,寂寞地遙望藍天白云,聽小鳥歌唱。心想什么時候,我們這里才能像山下江邊人家那樣不愁用水呢?那種渴望、那種期盼曾填滿我幼小的心靈。

  以致多年后我會在省城想辦法幫村里籌一點經費修建水 池和修路,或發動同事朋友們資助一些家庭貧困但成績好的學生。二十多年來象信差和擺渡船一樣,來來往往,不曾停歇。雖然微不足道,也不愿與外人道,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兒時那些難以忘懷的記憶。

  只是不知什么時候,原來的大隊部、知青房,還有花家凸山頂的茅草房教室已尋不出蹤影,可能是那種土磚房本容易風化吧!現在的村支書王生龍告訴我,幾年前一批老知青回訪長峪鋪,望著已是荒草萋萋的舊址,黯然神傷,無言失落。但跟著從前帶過知青的大隊科研隊長王文德、劉守元到村里轉上一圈后,看到現在的長峪鋪已是村容整潔環境美,人民生活富足, 又無不欣然而歸。

  如今我雖在省城工作,但每逢節假日,都喜歡回長峪鋪小住。與鄉親們一起勞動,一起生活,才有家的感覺,也才有根的踏實。

  (作者單位:湖南省紀委監委駐省農業農村廳紀檢組)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