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扎實推進農村改革和鄉村建設。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多聽取農民意見。
為了農民,就要尊重農民意愿,有歷史耐心。
尊重農民意愿,是我們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在農業農村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和根本要求,同時也是領導干部帶領農民群眾推進鄉村建設的前提條件。
推進鄉村建設事多面廣,涉及農民切身利益。對于同一件事,不同老百姓會有不一樣看法。同時,老百姓認識的改變也需要一個過程。這種情況下,尊重農民的意愿就需要我們真正躬身傾聽,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借力于民,真正踐行“農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的“唯一工作標準”,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把好事辦成、辦實、辦好。
實踐一再證明,沒有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任何鄉村建設活動,即使初衷再好注定最終都會“爛尾”。推進鄉村建設須篤實干事,不能急躁冒進,不可急于求成,切忌再干類似強迫農民上樓的蠢事,決不能搞成“好心辦壞事”。
為了農民,就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
因地制宜,實事求是,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也是我們推進鄉村建設必須遵守的一條原則。中國鄉村廣博,情況萬殊,條件相異,建設不能盲目跟風、草率行事,需要立足地方資源稟賦,突出特色,找準路子。
曾幾何時,一些地方貪大求洋,“閉上眼睛”大拆大建,一個模子蓋到頭,一種顏色刷到底,導致“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最終老百姓怨聲載道。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需要因地制宜,宜修則修、宜拆則拆、宜建則建、宜并則并。千村千面,也要做到科學規劃有的放矢,瞄準以往民生“痛點”發力,以疏通“堵點”、攻克“難點”為目的,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久久為功,做到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比如,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基本解決后,要著力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農村生活用電問題基本解決后,要提高供電穩定性,尤其是解決生產用電問題。鄉村建設只有穩扎穩打,農民才能收獲“穩穩的幸福”。
為了農民,就要杜絕形式主義,絕不搞“一刀切”。
“形式主義害死人”。以往的形式主義,不但讓不少基層干部吃足苦頭,而且傷透了老百姓的心。推進鄉村建設,不能“堆材料”“湊數據”“造盆景”般流于形式,畢竟為農民而建不是紙面上漂亮的“PPT”,而是終究要讓農民享受到實實在在好處的務實舉措。
鄉村振興任重而道遠,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應該本著“缺什么補什么”原則,認真解決各種“疑難雜癥”,絕不能搞“一刀切”。譬如,強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就要不折不扣地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農村供水保障工程、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就要針對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方面要盡快建立健全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機制。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只有農村建得“美美的”,農民心里才會“美美的”。鄉村建設行動要牢牢把握“為農民而建”的大方向,真正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