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陽山縣大力開展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創新激勵、引導約束和全民參與三項機制,2020年,全縣累計發動農民群眾投工投勞近24萬人次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四小園”等鄉村建設,形成“政府真主導、真獎勵、不包辦代替,農民真主體、真投入、不缺席旁觀”工作局面。陽山縣在2019年度全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獲得粵北片區第一,在2020年度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檢查驗收中獲得粵北片區第一,還獲評“2020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創新“以獎代補”的激勵機制。從2017年開始,陽山縣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以獎代補”政策,大力營造“多干多補、早干早補”的濃厚氛圍,全縣自然村100%達到干凈整治村標準,行政村100%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一是實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獎補政策。每年進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考核驗收,根據驗收結果發放最高20元/人的獎補資金到各村莊,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二是實行美麗鄉村“以獎代補”政策。由村民自行籌資籌勞投工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后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按照創建美麗鄉村的“五個梯度”發放相應的獎補資金。三是實行農村耕地整合治理“以獎代補”政策,根據完成的時間先后規定獎補標準,2018年底前完成的獎補總預算的60%,2019年前完成的獎補50%,有效推動了農村耕地整合治理進程。四是實行民居特色鄉村風貌示范帶獎補政策,根據自愿原則,由村民籌資10%,政府獎補90%,開展農房外立面改造。建造措施及風貌提升材質選擇由農戶在獎補辦法規定的范圍內自主決定,全縣4500多戶已完成農房風貌管控提升,已兌現獎補資金8000多萬元,占2.86億縣財政統籌資金的28%。
創新“334”引導約束機制。以制度形式規定各項鄉村建設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和后續管護要求,明確村小組(村民)的責任主體地位,引導約束農民參與建設的責任感和義務感。一是實行“門前三包”制度。通過宣傳動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入戶談話等,把鄉村建設規劃、“門前三包”等以村規民約的形式固定下來,明確村民責任和義務。二是實行“三不進場”制度。即“三清三拆三整治”不完成不進場、涉農資金不整合不進場、保潔體系不健全不進場。開展鄉村建設項目前,規定開工建設的前提條件,避免“政府在干、群眾在看”的一頭熱現象,確保農民真正參與其中。三是完善發展“四不補”經驗。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和村民理事會的協商議事作用,強化農民自治促進鄉村建設,發展完善拆舊不補、讓地不補、人工不補、青苗不補“四不補”經驗,有效解決鄉村建設中宅基地調配和規劃瓶頸,激發了群眾建設美麗家園的內生動力。
創新全民行動的參與機制。突出工作方式、農民作用、經濟效益,完善全民行動的參與機制,形成共建共享的新局面。一是突出典型示范引領。積極創建美麗鄉村示范鎮、省級精品線路、鄉村振興示范帶。開展“黨建+十大美園”評選活動,以評比促建設,以優秀促成效,實現一村帶一片,全民齊發力。二是突出本土工匠智慧。注重發動和鼓勵本土能工巧匠參與鄉村建設項目,由鄉鎮、村委會聘請本土農民工匠,利用本地村民免費提供的鄉土材料、村中拆舊出來的材料和剩余建筑材料,變廢為寶,對“四小園”進行圈圍或設計景觀造型。同時引導村民以自家特色對自己的閑置空地進行升級打造,既節約了建設和管護成本、留住了農村鄉土韻味,又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解決了農民就近就業問題。三是突出美麗經濟共享。引導農民通過土地資源入股、租賃、服務等方式,參與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和特色農業,逐步把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有效輻射帶動村民致富增收,實現美麗經濟共享,村民“想發展、要發展”的勁頭越來越足,2020年全縣接待游客333萬人次,綜合旅游收入17.85億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