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各方以此次大會為契機,攜手合作,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實現零饑餓、零貧困目標貢獻力量,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近日,習近平主席在向國際糧食減損大會致賀信中指出。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關系國計民生。世界糧食年產量大約28億噸,在收獲后到零售前的供應鏈環節內,損失約占到總產量的14%,也就是3.92億噸!如果世界糧食減損一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2800萬噸損失,相當于節約耕地8000多萬畝,這可以養活7000萬人。如果我國糧食減損一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損失650萬噸,按照一年一人需400公斤糧食計算,可以養活1600萬人。
損失浪費數字驚人,節糧減損空間也大。節約,就意味著“增產”,相當于增加了糧食有效供給的“無形良田”。做好節糧減損這道“減法”,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解決世界溫飽問題尤為重要。
減損是發展方式。一段時間以來,由于生產成本不斷增高,補貼支持“不夠解渴”,我國糧食生產面臨多重挑戰,進入結構調整和方式轉變加快的“新常態”,同時面臨總量供給的剛性需求壓力。長遠來看,自帶“綠色增產”屬性的糧食減損,是實現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當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等主糧作物收獲已基本實現機械化,減少機收環節損耗已成為增加糧食產量的重要措施。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將機收減損作為糧食生產機械化主要工作常抓不懈的通知》要求,將機收減損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糧食生產機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為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貢獻機械化力量。今年夏糧和早稻,因為機收做到了精細化,我國少損失了30億斤糧食,挽回了150萬噸糧食。
珍惜是優良傳統。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古往今來,敬天惜糧、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論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不能丟。
糧食生產需要水、土、肥、藥、種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我國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用了世界三分之一的耕地和四分之一的水資源,養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多年來,耕地質量下降,農業用水占全國水資源消耗較大,環境資源這根“弦”繃得很緊。因此,做好節糧減損,就是節約珍貴的水土資源,減少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消耗,有利于構建節約型社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從以往經驗來看,要保障糧食安全,必須一邊增加糧食產量,一邊抓好節糧減損。近年來,我國通過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持續推進糧安工程,加強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建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推廣糧食產后減損技術,不斷提升科學儲糧減損能力。“十三五”期間,每年糧食產后流通環節減少損失約1300萬噸,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減少污染排放作出了積極貢獻。
節約是法定義務。倉廩實,天下安。從中央一號文件部署,到《反食品浪費法》出臺,再到國家發改委印發《全鏈條糧食節約減損工作方案》,《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濟南倡議》發布,期間,“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開展糧食節約行動,制止餐飲浪費行為。這些年,我們圍繞減少糧食損失與浪費進行了積極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長效機制。
文明養成需要剛性約束,更需你我相互帶動。糧食減損,涉及生產、收獲、運輸、倉儲、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國際性工程,更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如今,減少糧食全產業鏈上的損失,杜絕“舌尖上的浪費”,開展“光盤行動”,不僅是引領社會消費的新時尚,更是一項制度性約束的法定義務。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我國糧食產量從3000億斤到4000億斤用了14年,從4000億斤到6000億斤用了12年,如今已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節糧減損,因為重要所以需要重視,因為緊迫所以需要解決,因為復雜所以需要合作。對于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即使放眼全球,節糧減損這件事怎么強調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