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走進村莊看振興——魯東采訪記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夏樹 魏龍飛 字號:【

  從“農工商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到濰坊模式、諸城模式、壽光模式,魯東大地,在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經驗。

  夏末秋初,魯東大地,生機勃勃。

  我們用了一周的時間,到諸城、去嵐山、進東港,田間地頭看產業,走進村莊看振興。

  得利斯:農民辦企業,企業富農民

  得利斯村,隸屬于山東省諸城市昌城鎮。因為這個村有一個上市公司,名字叫得利斯,所以村民一合計,干脆把村名也改為得利斯。村民的意見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批準,從此,村莊和企業“同名同姓”。

  走進得利斯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紅磚別墅,一行行迎風招展的綠色樹木。村在林中建,人在綠中行。

  村民鄭淮茂家的院子里,數盆鮮花正在盛開,兩只鸚鵡在鳥籠里跳上跳下,頗有靈氣。今年74歲的鄭淮茂戴著助聽器,正在客廳里悠閑地看電視。

  鄭淮茂被村里人稱為“文曲星”,五年前他編纂了一本473頁的《得利斯村志》,把改革開放以來得利斯村的發展變化,全部寫進了這本書里。談起村子的過去,鄭淮茂說:“人多地少,全村人守著2500畝地,祖祖輩輩在土里刨食。我們村的人勤快,地里收拾得挺好,畝產也不低,可人均就一畝地。到20世紀70年代,村里還有30多戶100多口人,因為吃不飽肚子闖關東去了。”

  現在的得利斯村,家家都住著別墅,目前正在按照“德風小鎮”的統一規劃,重新進行裝修,一戶一特色,打造美食、展示、銷售、游樂于一體的食品工業旅游小鎮。一個村要打造一個風情小鎮,底氣來自企業里數量不菲的外來務工人員。

  在鄭淮茂看來,三四十年時間,一個魯東村莊發生這么大的變化,簡直難以置信。“誰能想到,得利斯能發展成現在這個模樣?”

  得利斯村,從米廠、面粉廠起步,到生豬屠宰,到冷卻肉、火腿腸、低溫肉制品加工,一步步成為行業龍頭。

  “我們村實現共同富裕的做法就是:全村一起辦企業,企業帶領全村共同致富,一個人也不落下。”得利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被媒體譽為“火腿腸大王”的鄭和平,是當年“農工商大合唱”的主角之一。如今雖已年屆古稀,但精神矍鑠,思路敏捷,仍然時刻關注著公司發展和村民共同富裕。

  今年7月18日,得利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參股公司——山東豐得利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投產,產品涵蓋水餃、面點、餛飩、休閑4大品類。這標志著得利斯“產業版圖”實現新的擴張,食品產業鏈條再添新環。

  “這些年我們的著眼點,一直沒有脫離過基礎農產品加工,立足農業、服務農民、致富農村的這個初心,從未改變。”現在得利斯的掌門人鄭思敏,是從德國留學回來的,在央媒和大學都工作過。這個“海歸”是個地地道道的本村人。

  “我們的水餃生產線,可以非常細微地控制面和水的比例,滿產是每小時4噸的生產量。生產設備和技術都是非常先進的。新開發的夾心油條系列產品,有6種口味。一直以來,得利斯就是在圍繞老百姓的餐桌做文章。”鄭思敏說,我們打出的口號是“國民餐桌美食家”,滿心希望能將人們從廚房勞動中解放出來,既能吃上美味的食品,又能享受更多的家庭生活樂趣。

  在鄭思敏看來,從肉制品、冷鮮肉,到牛肉產品,到賓得利快廚,得利斯的戰略調整或業務拓展,都是建立在鄉村產業與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得利斯具備原材料、供應鏈、品牌、產能、渠道等諸多先天優勢,此次進軍速凍米面產業,將進一步完善產品結構、市場占有率和美譽度,能夠比較好地實現基礎農產品的增值,造“富”于民。

  一粒榛子:綠了荒山,興了產業,富了百姓

  7月20日,中國榛子產業發展大會在諸城召開。來自全國榛子產業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等領域的代表350多人出席會議。會議圍繞國家產業政策、榛子產業技術推廣與應用、榛子精深加工與技術創新、產品品牌打造與提升、營養與健康生活等進行討論交流。中國林學會理事長趙樹叢說,這次會議為助推榛子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新興特色經濟林等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個全國性的專業會議,為什么在諸城召開?因為這里有一個特殊的村莊:諸城市皇華鎮胡溝村。

  “誰能想到,7年前,這里是一片荒山野嶺?風吹石頭跑,半夜聽鬼叫。”“榛子大王”魏本欣的一句話讓與會代表驚嘆不已!

  今年65歲的魏本欣,干過民辦教師,當過報道員,種過食用菌,1999年他在清涼山上搭了個90平方米的工棚,辦起了鑄造小作坊,一步一個臺階,在企業越做越大的時候,他想到了這片荒山,他想到了生態,他要上山“種樹”。

  “剛來的時候,這萬畝荒山,一點水也沒有,看著讓人干著急。7年了,創業艱辛,很多事都記不清了,但是找水的事,恐怕這輩子也忘不了。那時候,一天到晚滿腦子都是水,要栽樹沒有水可不行。我投資600多萬,把一條條小溝填了,大溝治理成水塘、水庫,現在這山上大大小小的塘壩有十幾個。”提起往事,魏本欣如數家珍。

  只有和農民一起干,才能干大,才能干好!在找水的過程中,魏本欣明白了這個道理。按照成本價提供榛子苗,用土地入股的方式連接農戶。在沒有進入盛果期的前5年,為入股農戶發放工資,提供技術指導。進入盛果期后,再按效益分紅。你別說,這一招還真靈!

  “我們采取‘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深加工+互聯網’的模式,帶動周邊3000多個農戶、6個專業合作社一起種榛子,建成了亞洲單體面積最大的2.1萬畝榛子基地,為貧困山區如何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探索出了一條嶄新的路子。目前入股農民已有2000多人,分紅多的一百多萬,少的也有四五萬塊。”

  “上陣還是父子兵。”兒子魏玉明辭去了鐘愛的工作,來到山上,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魏玉明說,父親年齡漸漸大了,但事業才剛剛起步,我要接上來,把榛子產業做大做強!

  緣于一個村莊的萬畝荒山,成就一個綠色生態產業。現在,魏本欣的榛子產業鏈,已經延伸到東北、華北,產品銷售大半個中國,胡溝村以及周邊村的千余農戶,靠種榛子走上富裕之路。榛子全產業鏈條的建設發展,振興了一方經濟、致富了一方百姓,成為鄉村振興的有效載體。

  “我們將繼續保持產業示范帶動作用,為打造‘一榛三鳥’——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力量。”魏本欣的話語鏗鏘有力。

  養老民生:村民的幸福感是最重要的

  “天大地大,民生最大。”嵐山區委書記劉峰梅這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高興鎮向陽村,養老服務中心格外別致:庭院式設計,南北兩側分別排列著廚房、餐廳、醫務室、洗浴室、休息室等,中間是個小花園,可供老人娛樂休閑。

  對當地75歲以上的老年人來說,今年6月25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養老服務中心正式啟用,免費就餐,免費醫療,免費服務。

  “哪有這樣的好事,政府做飯我們吃,各項服務全包齊,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變成了現實。”村民莊光榮說。

  “第一天吃的蕓豆角肉餡水餃,一共來了76個人,那個熱鬧像過年一樣,這輩子都忘不了。”村民王喜勤高興得合不攏嘴。

  “過去剃個頭可費事了,找兒女剃還撈不著人。現在上午到這里來玩玩,轉悠轉悠,剃個頭洗個澡,中午吃頓飯,下午一塊兒打打牌,還能一起說說家常話,多好啊!”村民費守全說。

  據村支書張帥介紹,向陽村養老服務中心包含中醫館、沐浴、洗衣、理發、餐廳、故事講堂,還有娛樂,考慮勞逸結合,在養老中心的旁邊還準備了一塊菜園地,是75歲以上老人的“責任田”,總共八個功能區。

  向陽村的做法,是嵐山區老年農民康養工作的一個縮影。

  嵐山區現有60歲以上老人10.46萬人,占總人口的24.2%。在劉峰梅看來,嵐山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老年人養老問題需要未雨綢繆、積極應對。

  “以‘免費午餐’為突破口,為全區老人提供就近可及、普惠公平的養老服務,真正實現黨委政府放心、子女省心、老人安心,為破解農村留守老人生活難題,進行了有益探索,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助力。”嵐山區委辦公室主任劉興華在接受我們采訪時說。

  嵐山區把老年農民的康養問題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建立村級為主、區鎮兜底,城鄉統籌、全面覆蓋的養老服務載體,以“應養盡養”的實際行動,破解民生難題、回應民生關切。目前,全區374處村(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全部建成運營,實現村級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全區2.6萬75歲以上老人,每天都能吃上免費熱乎飯。

  劉峰梅總結了“五感”:“農民的獲得感、認同感、幸福感、歸屬感、安全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指標和標準,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

  的確,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是農民的感覺。

  辣椒基地:退役團政委來到荒山上

  夕陽下,東港區南湖鎮葦溝村到處郁郁蔥蔥。山東錦匯園現代農業科技公司董事長臧傳勛迎上來說:“我帶你們上山看看我們的辣椒園。”

  半山腰上,綠油油的辣椒“站得”筆直,微風過處輕輕搖曳。

  “公司成立于去年4月,主營育種育苗、種植示范、精深加工、冷鏈物流。”臧傳勛介紹,“我們以葦溝村為中心,打造萬畝辣椒產業園,主要面向國外市場,構筑辣椒供應鏈,通過開展新品種試驗開發、工廠化育苗、創意農業、觀光采摘、商貿物流等項目,致力打造全國知名的特優辣椒生產中心、加工集散中心、科技產業化應用中心。”

  總經理臧真偉,原來是部隊的團政委,去年他和幾個戰友從部隊轉業來到這里,在荒山上搭帳篷,開始了創業之路,投身鄉村振興之中。

  “以辣椒產業為特色,通過土地流轉合作,農田高效治理,規模示范種植,產品加工銷售,形成辣椒全產業鏈條,三到五年時間,形成‘一園三倉五基地’的發展格局。一園就是國家級現代農業(辣椒)產業園,三倉是儲備倉、產地倉、交割倉,五基地是組培育苗基地、種植基地、加工基地、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配套住宅基地。”

  “剛開始不好干,人生地不熟,老百姓也不了解咱,不過慢慢就好了,要不人家也不來跟你干。”臧真偉指著不遠處在地里干活的農民說:要讓農民流轉土地有收益,出工干活有收入。

  公司重點加強技術指導,帶領農戶發展大田生產及大棚辣椒種植,變一季有鮮椒為四季有鮮椒,主要是打開國際市場,實現辣椒產業高質量發展。公司得效益,農民得實惠,產業才能良性發展。

  “實行訂單種植,統一銷售,直接輻射周邊千余農戶和農民合作社,帶動周邊五六百農民就業,每年可增加農民純收入五百余萬元。”臧真偉介紹,雖然不在部隊了,不管到哪,都是一個兵,只不過戰場轉移了,現在要投身到鄉村振興的“戰役”當中,一定要再立新功!

  發展鄉村產業,是鄉村振興的“牛鼻子”。產業做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鄉村。人才來了,又會促進產業更好更快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唯有如此,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才能真正有效銜接。

  在田埂上行走,我們的思絮在魯東大地上飛翔!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