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在新型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江蘇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 楊時云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江蘇肩負“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準確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內涵和特征,把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目標。要利用好江蘇省集體經濟起步早、基礎好的傳統優勢,從發揮和擴大農村集體所有制的體制機制優勢入手,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農民主體,努力構建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相適應、與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相聯結的新型集體經濟長效發展機制,在新型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發展新型集體經濟,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時代價值

  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是發揮社會主義公有制制度優勢、促進農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形式。改革開放初期,江蘇省創造了以發展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蘇南模式”,集體所有制在推動鄉村工業化進程中展現出強大力量。進入新世紀后,蘇南等地大力發展合作經濟和股份經濟,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所有制新的實現形式。近年來,全省各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重大決策部署,按時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多措并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全省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200萬元,18萬元以下低收入村全部消除。江蘇省集體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實踐表明,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有利于鞏固和發展農村公有制經濟,將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強大動力。

  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是暢通城鄉要素循環、促進城鄉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目前,全省村組集體資產總額超過4000億元,這些龐大的集體資源資產成為鄉村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尤其是蘇南地區集體經濟發展實踐表明,集體經濟發展好的地區,農民收入水平較高、城鄉差距較小、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一體化水平也較高。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有利于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優勢,通過資源整合、要素集聚、規模提升,盤活農村“沉睡”資源資產,提升鄉村自我發展能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共同富裕。

  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是維護農民合法財產權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農村集體資產是農民群眾作為集體成員的主要財產,涉及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加快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更多權能,不僅有利于維護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財產權益,增加財產性收入;而且有利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讓農民群眾成為集體經濟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帶領農民走向共同富裕。

  發展新型集體經濟,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江蘇實踐

  近年來,全省各地不斷創新思路、積極探索,以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為引領,帶動城鄉各類主體共建共富、共同發展。

  強化統一經營,推動“小農戶”和“大主體”互利共贏。大力發展“村集體+”模式,在“統”的層面形成更多有利于帶動小農戶的經營方式,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直接經營,由村集體領辦創辦合作農場、集體農場等,整合村域內土地和勞動力,統一組織生產、劃片管理,提升小農戶生產能力。流轉土地,由村集體牽頭,在充分尊重農戶意愿條件下,集中流轉土地、開展綜合整治,提高土地產出率和流轉收益,拓展小農戶土地增收空間。統一服務,由村集體領辦創辦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統耕統收、統防統治、統銷統結等社會化服務,縮小小農戶和“大主體”的服務成本差距,帶動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

  用好股份合作,推動集體和成員共謀共建。改革后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以股份為紐帶在集體和成員之間建立有效聯結,實現共同發展。收益分配實現共享,歷時3年,全省基本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將1500多億元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 5200多萬成員,實現按股分紅、收益共享。經營管理實現共治,改革后全省共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1.7萬多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基本健全,“人人參與、人人監督”的民主決策機制普遍形成。社區發展實現共謀。一些地方創新運用“股份+積分”等方式,將成員切身利益與社區發展實現捆綁,調動成員參與社區發展的積極性,助力鄉村善治。

  探索聯合發展,推動“強村”和“弱村”聯動共富。著眼于全省一盤棋整體謀劃,以長補短、以強帶弱,全面提升集體經濟發展整體水平。面上“精準扶弱”補短板,開展全省低收入村集體經濟發展攻堅行動,加大扶持力度、實施精準滴灌,助力低收入村加速發展。2020年底,全省562個低收入村全部達標銷號,共同邁入“18萬元+”序列。點上“以強帶弱”求突破,鼓勵各地突破村域限制,由縣或鄉統籌安排,推動資產集中托管、資本集中投資、資金集中使用,縮小強村弱村投資收益差距,促進村級共富。

  培育交易市場,推動鄉村和城市要素同權。大力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吸引鄉村資源要素入市交易,推動城鄉要素同價同權、融合發展。推動鄉村資源要素價值實現。全省建成省市縣鄉四級聯網、規則統一、資源共享的產權交易市場體系,交易范圍涵蓋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14個品種,累計交易金額超1470億元。推動鄉村資源要素增值溢價。全面推行集體資產進場交易,以公開促規范,以規范促增值。今年上半年全省產權市場交易溢價達3.2億元。推動鄉村資源要素權能拓展。依托全省交易市場及信息平臺,打造農村產權“互聯網+交易鑒證+他項權證+抵押登記”抵押融資鏈條,拓展土地經營權金融擔保權能。全省基于平臺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9700多筆、貸款超77億元。

  提供社區服務,推動農民和市民民生共享。發揮集體服務成員、服務社區功能,利用集體自身積累彌補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差距,讓農民市民同享民生服務。改善“硬件”,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結合蘇北農房改善、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鼓勵村集體組織村內勞動力,承接小型工程建設、提供社區物業服務等,改善鄉村環境面貌。改善“軟件”,提升鄉村公共服務福利水平。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后,通過提取公積公益金等方式,為社區公共服務提供支持。2020年,全省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共提取公積公益金110億元,有力支持社區公益事業發展。

  發展新型集體經濟,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江蘇方案

  多年來,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江蘇省集體經濟快速發展、村級實力不斷增強、聯農帶農能力穩步提升,在實現集體與農戶雙增收、村強與民富共發展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進入新階段,要繼續利用好江蘇省集體經濟發展好的傳統優勢,把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作為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的重要目標,將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打造成為扶“弱”助“小”、惠農興村的重要載體,著力提升新型集體經濟帶富、致富、服務能力,走出一條符合江蘇實際、具有江蘇特點的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之路。聚焦“帶富”,培育一批有情懷、懂經營的集體經濟發展“帶頭人”,夯實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人才基礎;聚焦“致富”,挖掘一批有前景、可持續的集體經濟“新增長點”,夯實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物質基礎;聚焦“服務”,打造一批治理優、運營強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夯實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組織基礎。

  強化“三大”引領,提升新型集體經濟帶富能力。強化黨建引領、人才帶動、典型示范作用,以黨建促發展、以人才強支持、以典型樹標桿,提升集體帶富能力。強化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推動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選優配強集體經濟發展“領頭雁”,帶領農民群眾共同富裕。強化人才引領。探索建立集體經濟發展與管理人員報酬待遇增長掛鉤機制,鼓勵通過“特殊成員”等方式,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入鄉,發揮能人帶動效應。強化示范引領。選樹一批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成效顯著、聯農帶農作用明顯的典型鄉村,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示范引領全省新型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展“四類”經濟,提升新型集體經濟致富能力。在鞏固拓展資源發包、物業租賃等傳統路徑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路徑,推動集體經濟轉型升級。大力發展融合經濟,鼓勵村集體統籌利用鄉村空間、特色產業、地域文化等多種資源,完善鄉村功能布局,發展特色產業、休閑觀光、農創文旅等多產業業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將集體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環境整治有機結合,創新生態資源運營模式,做大做強區域公用品牌,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加快發展服務經濟,支持村集體為成員提供農業生產、物業管護等生產生活服務,增加集體服務收入,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創新發展“飛地”經濟,鼓勵發展“物業飛地”“產業飛地”等多種“飛地”形式,在“飛出地”和“飛入地”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利益聯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推動“三項”合作,提升新型集體經濟服務能力。推動村村、村企、村社聯合合作,以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為紐帶,服務帶動各類主體共同發展。村村合作。鼓勵各地進一步提升統籌層次,統籌安排規劃、土地、資金等要素投入,根據各村發展優勢打造特色產業,形成一體協同、各有側重的村村聯合發展模式。村企合作。持續深化村企合作,拓展規模種養、鄉村工業、綜合開發等深度合作方式,為鄉村發展注入先進生產要素,讓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村、留給農民。村社合作。推廣“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提升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服務能力,服務帶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共同發展。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