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總書記以深?的歷史視野和深切的民本情懷,對三農重要地位和作用作出了最新論述,為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南。我們要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深入理解、深刻把握這一重要論述的精髓要義,做到學史愛農,從三農為黨、國家和民族百年征程作出的巨大貢獻中激發奮斗熱情、汲取前行力量。
農民是最為堅定的支持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農民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們的黨是無產階級政黨,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始終能夠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
農民是黨領導革命斗爭的主要力量。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了以農民為大多數的勞苦大眾”當作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國農民也為黨領導的革命戰爭貢獻了主要革命力量,從井岡山會師時的1萬多人到解放戰爭后期達到400多萬人,絕大多數都是穿著軍裝的農民子弟。廣大農民寧愿自己餓肚子,也要把糧食、被服等物資送給人民軍隊,為了革命傾其所有。農民還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巨大的后勤支援,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小推車推出來的、用小木船劃出來的。
農民是黨推動建設改革的強大主體。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農民堅決扛起了國家前行的千鈞重擔,廣大農民戰天斗地,靠鐵鍬泥筐、肩挑手拉修筑起數萬水利工程設施,直到今天還在發揮重要作用。改革開放時期,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釋放,以小崗村“大包干”為標志的農村改革,拉開了全國改革的大幕。興辦鄉鎮企業、離鄉進城打工,廣大農民在黨的政策的指引下,鼓起沖天干勁,往返城鄉之間,為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勞力,用辛勤的汗水澆灌社會主義之花,用挺直的脊梁撐起我國現代化建設偉大成就。
農民是黨長期執政的牢固根基。我們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是唯一執政黨。從國體來看,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農民是我們黨執政的階級基礎。截至2021年6月5日,全國有基層黨組織486.4萬個,其中農村基層黨組織52.1萬個,占總數的10.7%;全國有黨員9514.8萬名,其中農牧漁民黨員2581.7萬名,占總數的27%以上。農村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團結帶領廣大農林牧漁民黨員,構筑起黨長期執政的牢固根基。
農業是最為堅實的基礎支撐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
農業為全體國人提供了食物保障。“洪范八政,食為政首。”農業第一功能就是食物功能,解決人民基本生存問題。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2200億斤、人均209公斤,大部分農民長期處在饑餓狀態。1956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歷史性首次突破300公斤大關,基本達到了公認的熱量安全線。1984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達到390公斤,基本解決溫飽問題。自2015年起,我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1.3萬億斤、人均占有量達470公斤,超過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糧食總產量增加近5倍、人均占有量增加2倍多,實現了從“吃不飽”到“吃不了”的歷史性轉變。肉蛋奶、瓜果菜、水產品供應也由短缺到充裕,從“沒得吃”到“吃得好”。
農業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基礎原料。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在提供食物的同時,還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部分原料來源,成為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啟動器。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工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以農副產品加工業部門為主導部門, 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料約有30%直接來自農業, 輕紡工業更是占到80%以上。新世紀以來,隨著生物質產業特別是生物質能源等新興產業的興起,農副產品原料用途不斷拓展,新的加工途徑不斷開發。2020年,全國以農作物秸稈等為原料的生物質發電量達到1326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1.7%,占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6%。
農業為國家發展提供了原始積累。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居于基礎地位,始終為國家的建設發展提供基礎支撐。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工業化尤其是重工業發展迫在眉睫。而重工業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缺錢缺技術的新中國只能從農業上想辦法。一方面,通過“皇糧國稅”,直接以農產品實物支持國家建設。另一方面,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為國家建設提供資本積累。正是因為有了農業的巨大貢獻,我們國家才能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短時期內快速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農村是最為廣闊的戰略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農村是戰略迂回的后方要地。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深陷內憂外患的嚴重危機之中。我們黨在歷經挫折后,毅然扎根農村、依靠農村、發展農村,最終實現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我們黨深入廣大農村地區,在那里建立起最廣泛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以空間換時間,最終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贏得了民族的獨立。面對國民黨反動統治,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勢,最終奪取政權,贏得了民族的解放。
農村是應對危機的緩沖地帶。應對風險挑戰,農村始終是穩定的這一頭。20世紀60年代,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弊端逐步顯現,再加上人口的快速增長,城鎮人口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在國家的號召下,2000多萬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來到農村,既減輕了城市就業壓力,又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發展,有效地維護了國家和社會穩定。新世紀以來,全球暴發了兩次大的危機——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宏觀經濟受到了嚴重沖擊,數千萬農民工失業返鄉。但我國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沒出亂子,關鍵就是農民在村里還有房、有地。
農村是暢通循環的廣袤腹地。我國農村擁有最廣袤的地域空間、最豐富的資源稟賦、最優美的自然環境、最勤勞的農民群眾。20世紀80年代,發端于中國農村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實繳國家稅金一度占全國稅收總額的五分之一。脫胎于鄉鎮企業的民營經濟,仍然是當前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進入新世紀,被譽為中國農民第三大發明的鄉村休閑旅游方興未艾,吸引了大量的城市人到農村旅游觀光,掀起美麗經濟、民宿經濟、康養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熱潮。邁入新發展階段,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擴大內需形成國內大循環,6億農村常住居民消費潛力的釋放,必將使鄉村成為后疫情時代經濟恢復增長的強大“推進器”。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展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明前景,只有深入理解三農、深情感悟三農、深刻把握三農,才能保持前進航向不偏、既定目標不移、工作勁頭不松,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圓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