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縣位于福建省中北部,是傳統農業大縣,綿長的農耕文化在“八山一水一分田”間靜靜流淌,孕育出朵朵富民強縣的雪兒銀花。多年來,作為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產銷縣之一,古田縣持續推進食用菌產業由小到大、蓬勃發展,不斷深化食用菌生產“縣域工廠化”模式,融入科技創新,深耕產品研發,引進金融服務,創造了“全縣70%的農業總產值來自食用菌產業、70%的農村勞動力涉足食用菌產業、70%的農戶收入來源于食用菌產業”的傲人成績。
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中國食用菌之都,如何夯實底氣?近年來,古田縣再一次把發展目光聚焦在小農戶身上:按照服務小農戶、提高小農戶、富裕小農戶的要求,圍繞食用菌產業引入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引導小農戶廣泛接受“自身辦不了、辦不好或辦了不劃算”的產前、產中、產后要素服務,讓更多小農戶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前端托管,節本增效致富有道
“早年,我們種植銀耳一季也就五六千筒,但現在一季就能投產10萬筒,一年可以種到四季嘞!”古田縣鳳埔鄉鳳埔村的菇農吳花雄高興地說,種了二十多年銀耳,從來沒有像這兩年這么“閑”,收入還能翻番。這份可喜的轉變源于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介入。
近年來,古田以承接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和建設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切入點,將產業鏈前端可實現規模集約生產、以專業機械代替手工操作的高強度勞動環節交由企業、專業合作社,把產業鏈后端勞動密集型、生產周期長的種植環節交由農戶,逐步形成專業化精細分工、社會化精準服務和集約化精明經營的“縣域工廠化”模式,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古田縣綠華食用菌有限公司菌包廠內,工人正在銀耳菌包自動化生產線上忙碌著。該公司通過引進先進菌包生產設備,實現了拌料、滅菌、制棒等生產流程的機械化、自動化,生產效率成倍提升。
作為古田縣最大的標準化菌包生產示范企業,綠華每年為菇農生產提供4000多萬個標準化菌包,涵蓋了銀耳、茶樹菇、黑木耳、猴頭菇等多個品種,在專業化分工、社會化服務、集約化經營的“縣域工廠化”生產模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菇農將菌包生產的環節托管給公司,自己只要專注后期的管理養護,更好地保障了菌菇的品質和產量。”綠華食用菌有限公司負責人曾信城介紹。除了本地供應外,這些優質的菌包還走出縣城,供給縣外乃至省外地區。截至目前,已經有300多戶菇農與綠華開展合作。今年59歲的張雪民就是其中一位“忠實客戶”。
“我都在這邊訂菌包,一季可以做七八萬筒,現在種菇可比以前輕松多了。”張雪民說。據了解,傳統食用菌菌包是農戶分散生產,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且技術含量低,還面臨著菌包感染的高風險。如今,“托管式服務”不僅極大程度地將小農戶從高強度勞動中解放出來,還有效降低了感染率,提高了菌菇的成活率。
“托管給我們,成功率要比農戶自己接種高,基本能達到99%以上。”曾信城介紹,“按照傳統散戶式菌包生產模式,拌料、裝袋、滅菌、接種,每筒銀耳菌包生產成本約為0.65元,而工廠化生產菌包成本約為0.42元,降低了35%。”
目前,古田縣已經建成13家標準化菌種場,配備高壓滅菌鍋、凈化車間、溫控培養室、菌種專用冷藏配送車等設施設備,有力推動了菌包生產由代工型向專業型轉變,使農戶直接跳過了備料、裝袋、滅菌、接種等環節,且較大程度保障了質量安全。在“外包”生產前端的情況下,2020年該縣農戶共節約成本7000萬元,生產規模也由每批0.3~0.8萬袋提高至3~7萬袋,有力帶動了規模經營。
與此同時,古田縣進一步聚焦加工需求,推行食用菌鮮品烘干全托管。
農戶只需將鮮品運送至烘干廠,實行鮮品清洗、削蒂、晾菇、烘干全托管,相比傳統烘干模式,每斤鮮品可節約成本0.01元,每批次可節約0.3萬元,同時也避免了農戶自有烘干設備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全縣烘干廠現已達50多家,日烘干能力達3000噸。
借力聚力,小農戶對接大市場
走進位于古田城西雙創基地的十方田運營中心展廳,耳黃酒、銀耳曲奇、FD凍干銀耳茶……近百款食用菌深加工產品被整齊碼放在展架上,令人眼前一亮。
據十方田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余蘭介紹,2017年,古田縣依托民富中心設立民富商城并創立的“十方田”品牌,是為探索拓展線上、線下營銷渠道,提升古田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而打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性公用品牌,也是推動農產品產銷對接,幫助小農戶實現產后商品化處理的重要平臺和拓展增收的營銷渠道。“這里展示的食用菌深加工產品,有一大部分原材料都來自當地農戶。”
近年來,古田加大工廠化栽培,積極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企業通過開展“訂單式農業”,制定了灌溉、溫度、濕度等種植標準,由農戶負責種植,再由企業高于市場價收購,用于產品精深加工,入駐民富商城的企業產品,再通過“十方田”體驗館或線上民富商城,銷往全國各地。
民富商城除了展銷企業產品外,還主動對接貧困戶銷售需求,代銷貧困戶產品,目前已幫助代銷產品400多戶。“不僅如此,我們也要求‘十方田’的授權企業優先收購貧困產品,吸納貧困戶就業。”余蘭說。
單打獨斗不如抱團發展。2019年8月起,古田縣啟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試點,發動村黨支部帶頭領辦合作社,吸納農戶作為社員,帶領群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做大做強以食用菌、水果為主的“2+N”特色優勢產業。并以合作社為主體,全面對接市場、營銷渠道,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合力推動小農戶嵌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在吉巷鄉,坂中村黨支部借助鄰近城區和傳統食用菌產業優勢,2019年成立了農宏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將標準化食用菌專用房出租給菇農,合作社通過收租金的方式運營,還建起了智慧銀耳觀光園、特色房車營地等發展鄉村旅游。
“村民收入增加了,村子環境改善了,我們村也成為周邊游的熱門首選。”村支書彭仁東說。當年村集體收入增加35萬元以上,眼見在家也能致富,許多出外打工的村民開始回流,村莊重現生機活力。
在卓洋鄉,領辦合作社走出了“新花樣”。卓洋鄉樹兜村黨支部聯合周邊6個村抱團成立天藍食用菌合作社,建設標準菇棚40間。各村黨支部積極發動群眾租用花菇生產房參與經營,既實現了村民在家門口創業致富,又有效促進了村集體增收。
作為銜接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橋梁,目前全縣共有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79個,落實產業發展項目107個,2020年增加村集體收入450多萬元。
牽手金融,盤活資產變資金
古田縣大橋鎮中村的菇農陳廣速每天趕早來到菇房,查看銀耳長勢??粗粚訉优帕姓R的菌包上逐漸冒出大大小小的“花瓣”,陳廣速滿眼都是期待。
“當時銀耳市場不錯,我也想多做點,但手頭上資金又不夠。”回憶起4年前籌措發展資金的經歷,陳廣速不免感慨,雖然守著幾口菇棚,但卻不能作為銀行貸款的擔保抵押物,這讓他很是無奈。
傳統的農民資產很難作為合格抵押物獲得銀行的認可,成為農民獲取貸款的主要障礙。為此,古田縣設立了新型農村金融中介組織——民富中心,旨在幫助培育、孵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民富中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對接,并通過民富中心引導金融機構面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提供批發型貸款及配套金融服務。社員以民間契約的方式將未確權的資產抵押給合作社作為反擔保,實現了農戶資產變資金的可能。
在得知民富中心的“兩權”抵押政策后,陳廣速將自家的5口菇棚抵押給合作社,再讓合作社給予其擔保,向信用社申請貸款10萬元,用于搭建菇棚,擴大生產規模。當前,陳廣速的菇棚已經增加至10口,每批能生產4萬筒銀耳。
為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古田縣還創設了“古田縣農村征信和政銀企信息交流服務平臺”,推進整村、整社授信制度建設,引導金融機構推出“微易貸”“菌菇通寶”“倉單質押貸”“菌菇貸”等信貸產品。帶動農戶發展的同時,古田也在多渠道探索解決普惠金融實施中的風險問題,推行“金融+保險+倉儲”的服務模式。
在全國首創“銀耳種植險”。據參與銀耳種植保險試點的古田縣綠華食用菌有限公司負責人曾信城介紹,菇農可為每桶菌包投保0.06元,如果種植過程中發生感染,即可獲得2元的理賠,目前該保險已通過公司為350多戶種植戶提供了4300萬袋銀耳種植保險,保額達8500多萬元,賠款金額290萬元。
利用支農惠農及扶貧等財政資金建立風險補償資金池,筑起“農業保險+農戶資產+合作社保證金+財政風險補償金”防線。即古田政府注入2400萬元風險補償基金,對經處置后的貸款實際損失部分,財政補償70%,金融機構承擔30%;再由合作社在合作銀行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證金,以至少1:5比例為農戶信貸額度提供擔保,農民將資產抵押給合作社,一旦出現風險,由合作社進行資產處置,采用收儲返租或轉讓的方式,實現涉農資產可流轉。
期貨方面,持續推進冷藏庫建設,提高農戶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據悉,全縣現有冷藏庫308個,庫容達14.1萬立方米,極大降低了市場價格波動對農戶的影響。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發揮政策引導作用,進一步提高農戶對食用菌生產社會化服務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古田縣農業農村局林紀嵩說:“接下來,我們要運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引導村級經濟合作組織利用地緣人緣優勢,單獨或聯合成立農業服務組織,實現服務農業和發展集體經濟互促共進,助力鄉村振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