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鄉村振興促進法,6月1日起施行。在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特殊時點、關鍵節點,出臺鄉村振興促進法,恰逢其時、意義重大。學好、用好、宣傳好鄉村振興促進法,是當前一項重要任務。
對安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價值影響
鄉村振興促進法對鄉村振興實施提供了各方面法治保障。為解決安徽省當前鄉村振興工作存在的短板、弱項、機制等問題,提供了法律支撐。
為健全鄉村振興工作機制提供了法律支撐。當前,安徽省鄉村振興工作機制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五級書記抓三農機制在基層、在少數地方沒有很好落實。三農工作是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短期內很難帶來大的政績和經濟效益,導致一些地方黨委、政府重視程度不高。二是黨委農村工作部門職能作用發揮不足。安徽和全國一樣,黨委農辦設在農業農村部門,省市縣三級農辦主任都是由農業農村部門主要負責人兼任,越到基層,協調、指導、推動、督導的職能越弱。三是對三農督導考核缺乏約束和激勵。目前,對基層三農工作的考核指標泛化,督導弱化,激勵機制不健全,考核激勵“指揮棒”作用尚未完全發揮。鄉村振興促進法的頒布施行,為安徽省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機制,充實黨委農辦力量,強化農辦統籌協調職能,發揮考核激勵“指揮棒”作用,提供了法律支撐。
為落實“四個優先”提供了法律支撐。從安徽省看,“四個優先”的保障機制在基層、在有些地方并沒有很好建立。在發債上,2020年全省發行農林水利專項債147.6億元,占全省專項債總規模的9.9%;2019年只占到3.5%。在信貸資金投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是主要制約瓶頸。在農業用地上,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設施農業生產日益增多,用地面臨新的情況和需求,設施農業用地難問題比較突出。在農村公共服務上,農村基礎設施不足、公共服務落后是農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民生問題,也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最直觀的體現。鄉村振興促進法的頒布施行,為安徽省落實“四個優先”,提供了法律支撐。
為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提供了法律支撐。近年來,安徽省不斷提升農產品供給能力,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由于農業投入大、風險大、周期長、見效慢,各地長期以來在解決農業農村問題上,習慣等政府性項目、資金的路徑依賴還沒有徹底改變,涉農市場主體整合資源能力不足,市場活力釋放還不夠。鄉村振興促進法的頒布施行,為用市場的邏輯謀事、用資本的力量干事、用平臺思維做發展乘法、用生態思維優化發展環境,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提供了法律支撐。
為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撐。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城鄉要素流動不順暢、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在三農發展中,錢從哪里來、人到哪里去、用地怎么管,這三大難題仍有待破題。鄉村振興促進法的頒布施行,為推動城鄉要素有序流動,強化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撐。
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撐。安徽省農業綠色發展循環利用走在全國前列,但是,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任務依然比較嚴重,農產品產地土壤污染修復難度大,農村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和村莊清潔、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村莊規劃建設提升“三大行動”任務十分艱巨,長江十年禁漁長效機制有待健全,水產養殖尾水處理有待強化。近期,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反饋的問題再次給安徽省敲響了警鐘,農業綠色發展任重道遠。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就是要強化農業資源保護,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強化綠色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鄉村振興促進法的頒布施行,為進一步發揮安徽省生態優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堅決讓生態綠色成為安徽發展的底色,提供了法律支撐。
以鄉村振興促進法為準繩,努力打造鄉村振興安徽樣板
鄉村振興促進法正式施行后,安徽在全省農業農村系統深入開展宣傳貫徹落實工作,同時結合送法下鄉,讓法律進村入戶、家喻戶曉。在吃透法律精神的基礎上,重點抓好運用,做到依法治農、依法興農。
依法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主要抓好三個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四個銜接”。做好規劃銜接、政策銜接、力量銜接、考核銜接。二是抓好“三類推進”。鄉村振興促進法在總則中明確,堅持因地制宜、規劃先行、循序漸進,順應村莊發展規律,根據鄉村的歷史文化、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分類推進。安徽省對104個縣(市、區)分三類,梯次有序推進。三是抓好三項工作。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建立健全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抓好鄉村產業,繼續實施“四帶一自”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補齊脫貧地區技術、銷售、冷鏈等短板,增強產業發展后勁。
依法扛穩糧食生產責任。安徽始終把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努力穩面積、穩產量、提質量、提效益。一是把任務落下去。今年目標是糧食種植面積10945萬畝、總產803.8億斤。安徽省把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市縣,納入政府目標考核和一號文件督查,實行定期督導,確保如期完成。二是把效益提上來。大力推進優質專用糧食生產和訂單生產,推廣“按圖索糧”電子地圖。當前要抓好全省268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43個優質專用小麥整建制鄉鎮、400個萬畝示范片建設,落實訂單面積1825萬畝;著力提升糧食單產,不斷提升糧食生產技術水平;大力培育壯大糧食加工龍頭企業,著力發展縣域糧食加工集群。三是把基礎夯牢實。打造種業強省,建設1家國家級種質資源庫、50個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場,培育20個突破性品種。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2020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1%以上,比全國高10個百分點,今年將達82%。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今年將新建高標準農田500萬畝,畝均建設標準由1500元提高到2250元。
依法大力發展鄉村產業。近年來,安徽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圍繞“一縣一業(特)”“一鄉一品”全產業鏈創建,深入推進“三產”融合、“三加”遞進(初加工、深加工、農業廢棄物加工)、“三品”聯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鄉村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今年,安徽省初步提出綠色食品產業“10555行動方案”,“10”,即重點打造10個全產業鏈產值達1000億元的優勢產業(稻米、小麥、玉米、生豬、家禽、水產、中藥材、蔬菜、林特、茶葉)。第一個“5”為走好五大路徑:土地規模化、組織企業化、服務社會化、經營市場化、技術現代化。第二個“5”為抓好五大載體:一縣一業(一鄉一品)、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158”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各類現代農業園區。第三個“5”為做好五大賦能:招引賦能、數字賦能、綠色賦能、品牌賦能、金融賦能。
依法有效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重點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重點是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基本得到無害化處理,農村衛生廁所基本普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30%以上;建設4000個美麗鄉村中心村。今年要改廁40萬戶以上,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5%,新建設美麗鄉村中心村767個。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水、電、路、氣、網。今年將緊扣省委一號文件確定的任務,協調有關部門實施好3000公里農村公路、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農村住房質量提升等一批工程項目。三是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安徽將協調推進智慧學校建設,實施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民生工程,今年鄉村中小學智慧學校覆蓋率提高到72%,改善40%的村衛生室基礎設施條件。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提高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開展鄉村春晚等群眾文化活動。
依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安徽省將繼續秉持“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全力推進農村各項改革。一是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穩定承包權方面,當前的重點是抓好天長市、旌德縣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部級試點。放活經營權方面,重點是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健全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二是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重點抓好農業農村部確定的1市11縣(市、區)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18個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縣改革工作。三是抓好“兩改革一發展”。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推進“三變”改革,到去年末,開展“三變”改革的村(居)達10812個、占總村數的68%,今年“三變”改革的村要達到70%。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2020年集體經濟強村達1313個、占總村數的8.6%,今年新增集體經濟強村150個以上、總數達9%以上。四是激活農業農村發展主體。“十四五”期間,安徽要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抓好農村產業帶頭人培育,增強微觀主體發展活力。今年家庭農場達15萬個以上、農民合作社達11萬個以上,培育產業發展帶頭人1萬人。
依法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一是強化黨建統領,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推進農村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持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以自治增活力,引導村民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讓農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以法治強保障,推廣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提高村民法律意識。以德治揚正氣,通過村規民約、村民道德公約等形式,引導農民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二是強化示范帶動,深入開展鄉村治理試點示范創建。目前,安徽省有全國鄉村治理示范縣6個、示范鄉鎮5個、示范村50個,省級鄉村治理示范縣20個、示范鄉鎮99個、示范村1217個。今年,新創建一批全國、全省鄉村治理示范村鎮,通過選樹推廣,擴大示范效應。總結好鄉村治理典型范例,推廣金寨振風超市等鄉村治理“積分制”“清單制”做法。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三是強化固本培元,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在鄉村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發揮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作用。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安徽慶祝活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