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區位于浙江省西部,地域面積1748平方公里,人口41萬。2018年9月16日,栗戰書委員長曾專程到衢州調研指導基層人大代表聯絡站工作,還到衢州行政服務中心調研指導“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如今,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的“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改革已全面向鄉村延伸,惠及所有鄉村。
鄉村振興促進法的頒布和施行,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好事。對于基層來說,主要有三方面意義:一是提振了信心。衢江是典型的三農大區,農村人口占四分之三,發展最大的短板在農村,但最大的潛力也在農村。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衢江立足實際、率先行動,全力打造鄉村振興先行先試區,也是首批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范區。這次全國人大把鄉村振興上升到國家法律層面,更加堅定了基層抓好鄉村振興的信心和決心。二是指明了方向。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三年多來,衢江在放心農業、土地整治、鄉村治理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但是還不夠系統、不夠充分。如衢江在全國首創放心農業八大體系,2016年有8種農產品直供G20杭州峰會,但是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三產融合等方面發展不夠充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還不夠健全。鄉村振興促進法從8個方面為基層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遵循和指南,既是規范、更是指引。三是強化了保障。近年來,衢江探索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房和宅基地活權等改革,著力破解鄉村振興“錢、地、人”問題。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缺乏法律依據、法律支撐與改革動力不足等問題。如,衢江搭建了生態資源收儲、整合、交易平臺——“兩山銀行”,寓意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但鄉村水資源、森林資源等生態資源評估難、抵押難、交易難的問題還亟需制度支撐。鄉村振興促進法明確提出堅持改革創新的原則,將四個優先以法律形式固化下來,為推進鄉村振興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鄉村振興促進法的施行,讓基層吃上“定心丸”,有了定盤星。衢江將牢固樹立“鄉村振興、法治先行”意識,認真組織學習宣傳貫徹,把促進法轉化為推動共同富裕的強勁動力。
一是抓制度完善促落實。“四梁八柱”構建后,具體制度措施要跟進。為此衢江構建了“黨建統領+基層治理+鄉村振興大花園建設”,具有衢江特色的“3752”鄉村振興衢江方案。“3”即做到統籌規劃布局、統籌政策資源、統籌工作保障“三個統籌”;“7”即做好農房整治、人口集聚、資源盤活、改革創新、產業振興、鄉村治理、黨建統領“七篇文章”,一篇又一篇,一遍又一遍,以現場會形式持續反復推進;“5”即推動“五大振興”;“2”即實現基層黨建全領域建強、全區域提升“兩全”。
二是抓產業融合促落實。衢江堅持經營鄉村的理念,立足鄉村特色資源,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放心農業、數字農業,積極做好“農業+旅游”“農業+文化”的文章,加快構建一二三產融合的鄉村產業體系,促進農民增收。目前,已有新田鋪、荷鷺牧場兩個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項目分別入選國家級、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正與盒馬鮮生合作,打造“數字農業示范區、衢通天下盒馬村”,以此創建新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通過盒馬線上線下、直采直銷平臺,帶動近百種農產品銷售,近千農戶增收1.35億元。
三是抓改革創新促落實。鄉村振興也要向改革要活力,向創新要動力,衢江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勇于創新,以改革創新再造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優勢。衢江將以促進法為指引,以城鄉融合為主線,以數字化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為引領、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進一步拓寬兩山轉化通道,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浙江省委作出了建設未來社區的探索創新,衢州結合實際,提出了鄉村版未來社區的建設,提煉了圍繞“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依靠“原鄉人、歸鄉人、新鄉人”,通過“造場景、造鄰里、造產業”,實現“有人來、有事干、有錢賺”,體驗“鄉土味、鄉愁味、鄉親味”的鄉村未來社區建設原則,這也是打造鄉村振興的新載體。通過改革破題、創新賦能,推動要素集聚,鄉村轉型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國首個田園型鄉村未來社區在衢江建成并發布了指標體系與建設指南,已吸引各類經營主體150余家入駐,游客30萬人次以上。
四是抓強化保障促落實。衢江已組建鄉村振興局,與農業農村局合署辦公。并按照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要求,充分發揮“四維考核”體系指揮棒作用,從崗位賦分、模塊評分、組團積分和專班計分四個維度建立對鄉鎮公務員的考核體系,22個鄉鎮500名公務員均納入考核體系,做到考得準考得實。通過建立考核評價制度、年度工作報告制度和監督檢查制度,發揮好人大、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推動工作力量、工作重心向鄉村聚焦。衢江推行的“區鄉一體、條抓塊統”綜合改革試點,是浙江省唯一一個綜合試點區,主要目的是做強鄉鎮一級,旨在通過權責重構、資源重配、體系重整,促進部門條的專業性管理和鄉鎮塊的綜合性治理,挺起鄉鎮“龍頭”,形成基層高效治理格局,這項改革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目前已有農民建房等16個“一件事”,為基層減負賦能。在“防返貧一件事”基礎上,打通民政、醫保、教育等部門數據,建立了防返貧監測預警體系,實現低收入對象防返貧監測、補助兌現等“一碼通辦”、即時處置。重配后實現了不變體制強機制、不變職能強動能、不變人員強效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