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希望田野上的“華山論劍”——透過大擂臺比武看廣東鄉村振興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雷劉功 牛震 何曉霞 字號:【

  鄉村振興怎么干?大擂臺上找答案。

  把鄉村振興搬上擂臺,廣東算是全國獨一份。一年前,由廣東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與廣東廣播電視臺共同主辦的《鄉村振興大擂臺》節目正式啟動,一場展現廣東各地鄉村振興做法與成效的大比武被搬上熒幕,一個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錦繡南粵被全方位、多角度呈現出來。

  從“動起來”“干起來”到整體“熱起來”,歷時6個月,走進21個地市42個行政村,21個市委書記、市長相繼出鏡發言,累計收看人數超過15億人次……廣東省通過“擂臺比武”的方式進一步壓實責任,把推進鄉村振興由“要我做”變成“我要做”。這場希望田野上的“華山論劍”愈演愈烈。

  那么,鄉村振興的大擂臺上具體展示什么?比拼什么?這場擂臺賽又為廣東農業農村發展帶來哪些變化?近日,記者走進南粵鄉村一線尋找答案。

  鄉村振興成效大展示——

  亮出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鄉村底色

  鄉村振興擂臺上展示的是家鄉美、產業旺、鄉風正、秩序好、百姓富。通過打擂,讓領導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鄉村振興上,把工作重點內容放在鄉村振興“二十字”總要求上。

  “各位蘭農請注意,《鄉村振興大擂臺》開戰嘍!”隨著廣播聲起,韶關市壩仔鎮珍珠村的蘭農與鄉村代表們來到村委會門口,聚集到鏡頭前。這里是《鄉村振興大擂臺》首站韶關的開拍現場。

  寄君青蘭花,慧好庶不絕。行駛在韶關域內的245省道上,一座座蘭花園不時躍入眼簾。隨便走進一處花棚,只見一盆盆蘭花排列有序,不少花苞開始綻放,空氣中彌漫著陣陣幽香。“鄉村振興行不行,擂臺賽上比一比”,對于韶關來說,蘭花產業是一大看點,美麗經濟是比賽重頭。2020年,韶關蘭花銷售額超14億元,比上年增長超1成。

  “爭當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農業大市韶關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緊緊圍繞這一目標定位,以本地特色農產品為主體做好“精致農業”大文章,扎實精準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其中,始興縣通過發展富民產業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內生動力。

  “我們在將近100畝的農田里放下6000斤左右的蝦苗,兩個月后就能達到1.8萬斤的收成。”沈所鎮石下村稻蝦養殖基地負責人朱定林說。該基地采用“稻蝦共生”模式,讓水稻與小龍蝦共生長,達到綠色生態養殖的效果,實現了“一水雙收”、漁農“雙贏”,該模式成為當地低收入農民增收的“新法寶”。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梅州市平遠縣充分彰顯了好環境就是競爭力的說法。

  泗水鎮梅畬村是傳統古村落,山水秀美。早些年,隨著年輕人外出務工,村子“空心化”嚴重,曾經的龍頸古梯田雜草叢生。三年前,梅畬村引進梅州市客天下實業有限公司,通過整村流轉入股,促成了2300畝土地、463戶村民“資源變股金、村民變股東、農民變員工”的變革。同時,通過配套民俗古村落保護修繕等項目,把梅畬村打造成了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客天下梅畬田園綜合體”,以每年近10萬人次的客流量帶旺了這座距縣城36公里的鄉村。

  近年來,梅州通過鞏固“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建設成果,結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千企幫千村”行動,建立了“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基地+農戶”的產供銷鏈條,形成了產業項目、新型經營主體和低收入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這幾年,我們集約化發展養蜂業等傳統產業,并串聯紫靈芝、金線蓮、香菇等基地,形成集群規模產業帶。”蕉嶺縣三圳鎮東嶺村黨支部書記吳仕興說,該村通過引進五福之鄉長壽食品有限公司,指導農戶種植特色農產品210畝,為村里提供了50個就業崗位,每年增加約5萬元的村集體收入。通過合作社帶動農戶林下養蜂,每年每戶又可增收3000元至5000元。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廣東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龍頭,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通過打造特色產業集群,讓“廣東荔枝”“梅州柚”“徐聞菠蘿”“翁源蘭花”等一批品牌蜚聲國內外。通過建設“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產業體系,創建了175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了2000個特色效益農業示范村和200個農業特色專業鎮,吸引2.55萬人返鄉創業,帶動123萬名農民就業。

  把鄉村振興搬上擂臺,可以說是廣東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創新舉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廣東省堅持高起點站位、高標準實施、高水平落地,立足省情、農情著力打造精細農業、建設精美農村、培育精勤農民,不斷用鄉村振興的豐碩成果努力補齊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這塊制約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

  鄉村振興理念大比拼——動真碰硬拼舉措

  在鄉村振興的擂臺上,拼的是抓鄉村振興的先進理念、創新思路和務實舉措。要打好擂臺賽取得好成績,得拿出“必殺技”,秀出硬實力,亮出真本事才行。講出來服人,干出來有效。

  “打擂很容易把市委書記‘逼瘋’的”,雖是一句玩笑,但是從現實中21個市委書記、市長出鏡“打call”的重視程度來看,這場希望田野上的“華山論劍”,確實有效提升了鄉村振興相關話題的熱度,獲得了巨大社會影響力,通過“擂臺比武”的方式壓實領導責任,同時也激發了農民自覺參與到鄉村振興中的內生動力。

  過去,不少地方在抓鄉村振興中往往是把目光集中在行政村一級上,而忽視了鄉鎮一級,因為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人口分布等方面原因實施效果差強人意。鄉鎮是城鄉統籌的樞紐、城鄉融合的節點,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交匯點,應該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在廣東,不少地方在抓鄉村振興中早已將著力點向鄉鎮一級聚焦實踐。

  “聚力打造粵北生態建設發展新高地”,近年來,云浮市在全省率先開展美麗圩鎮創建行動,全面提升圩鎮集聚度,打造產業高質高效、鎮區宜居宜業、群眾富裕富足的“美麗圩鎮”。在實施過程中,云浮市按照圩鎮的功能、面積、人口和經濟發展等因素,將全市63個鎮(街)劃分為三類圩鎮,實施分類指導、分類創建、分類競賽,突出圩鎮農業基礎地位,注重生產、生活、生態合理布局。

  “具體工作中,我們堅持搞‘擂臺競賽+第三方評估’,擂臺競賽兩個月搞一次,鎮、村一起來PK,無記名投票,對排名靠前的適當給予獎勵,對排名靠后的掛牌督戰。”云浮市委書記黃漢標說。

  如今,云浮千村千面特色明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落地開花。自創建行動開展以來,云浮市美麗圩鎮創建累計投入資金15.7億元,打造了一批有品質、有特色、可復制的“美麗圩鎮”樣板,形成了“學有榜樣、趕有目標,你追我趕、全域創建”的濃厚氛圍。

  鄉村振興,既要“里子”也要“面子”。在這場“華山論劍”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各路“豪杰”比武過招的重點內容。近年來,廣東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持續用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現了四個轉變:實現了村莊從“臟亂差”向“干凈整潔”轉變,積存幾十年的垃圾、污泥、廢棄房得到了徹底清理;農村污水“靠蒸發”向有效收集治理轉變,農村廁所糞污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或資源化利用;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村轉變為美麗鄉村旅游的熱鬧之地;2277個省定貧困村實現了“后隊變前隊”。

  南粵大地上,“兩山理論”的有力實踐讓文明鄉風與醇厚鄉愁有機融合,新時代城鄉融合的田園牧歌在這里悠揚唱響。

  鄉村振興經驗大交流——學人之長補己之短

  鄉村振興,不是“閉門造車”,必須與時代接軌,與發展同步。把鄉村振興搬上擂臺,就是開門干鄉村振興,打通了縣市區域分割,實現了經驗共享。

  “垃圾扔前分一分,美麗宜居一百分;朱所朱所,宜居之所。”朱所村的“打call”語傳遍了新興縣天堂鎮的大街小巷。2020年,該村在參加《鄉村振興大擂臺》時,以網絡投票48萬多的票數獲評自薦類的“垃圾治理優秀村”。

  芳菲四月,迎著蒙蒙細雨走進朱所村,整齊林立的房屋,干凈整潔的村道,掩映在一片綠水青山中。村里的古建筑與新建房錯落有致,吸引了不少游客到此拍照“打卡”。

  與現在相比,幾年前的朱所村卻是另一番面貌,處處爛泥路不說,村民飲水都有問題。為了改變村容村貌,朱所村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全力發展旅游產業。幾年下來,朱所村容村貌大幅提升,朱門樓水庫、將軍巷、天字碼頭等一個個“網紅”景點先后亮相,廣東絲苗米、航天育種等產業項目相繼落戶,村里經濟大幅提升,村民收入不斷得以提高。這一切讓村黨支部書記董太文看在眼里樂在心里,他告訴記者:“當初去參加打擂如果能拿到好成績固然好,即使拿不到好成績也可以檢驗一番這幾年鄉村振興的做法,跟別人比到底怎么樣,順便學習、借鑒別人的經驗和做法。”

  把鄉村振興搬上擂臺,可以樹立正確的工作導向。拍磚、找茬、挑刺,目的是推動工作補齊短板,學人之長,補己之短。

  “打擂不是請客吃茶,擂臺PK就得動真格!”回首全省十強賽期間,粵東地區首場對壘的“火藥味”十足。為了爭奪進軍全省十強名額,來自粵東賽區的四個村子互不相讓,紛紛使出各自的殺手锏。其中“五大項硬核PK”環節,某村重金打造的“花園式”廁所引來其他村“圍攻”。大家各執己見,對于廁所到底是建實用性強的,還是美觀“花園式”的展開激烈討論;遭受“圍攻”的還有某村特有的“隔油池”,在有雨污分流的情況下,這個隔油池用處到底大不大呢?臺上唇槍舌劍,選手們錙銖必較,臺下也是各類考核、網上投票、群眾監督,過五關斬六將,一個都不能少。

  把鄉村振興搬上擂臺,可以促使、倒逼干部,縣市委書記、鄉鎮書記盤點本轄區鄉村振興的規劃設計、思路舉措,從理論、實踐兩個層面大大提升了干部能力、素質。

  你方唱罷我登場。從“登臺亮相”到“曬鄉村風采”,再到各區縣一把手為參賽村莊打call、參賽村莊派代表“拍磚”“專家點評”,如何在鏡頭前講好鄉村振興的故事,是每個參加鄉村振興大擂臺選手要思考的問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于是乎,制作精美PPT,鍛煉演講口才,參賽者們在臺下努力備戰。

  “參加比賽本身就是個學習的機會。通過這個機會可以系統梳理這幾年鄉村振興的做法,進而把短板找出來補齊。”上過鄉村振興擂臺的南雄市珠璣鎮黨委書記朱世平說:“我感覺這個擂臺賽辦得很有必要。最明顯的就是帶動各地人居環境變好了。”

  鄉村振興成色大提升——“以打促干”推動高質量發展

  “打擂不是目的,目的是‘以打促干’,打造廣東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真正讓鄉村振興落到實處,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廣東省委農辦主任、農業農村廳廳長顧幸偉說。

  憑借“打擂臺”分享鄉村振興好做法、好經驗,讓很多地方在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中獲益匪淺,綠色生態儼然成為高標準追求。走融合發展的道路讓農民過上美好生活,成為各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目標。

  走進從化區特色小鎮,這里步步是景,處處如畫。南平靜修小鎮綠樹環繞,溪水長流,古樸的房屋,靜修之意讓人流連忘返;米埗小鎮天然接駁流溪河水上綠道和陸上綠道,旖旎的自然風光讓游客陶醉其中;生態設計小鎮里科技感十足,帶動全球高端設計資源匯聚……近年來,廣州從化區以特色小鎮建設作為有效抓手,激活了鄉村振興新動能。

  從世界生態設計大會的落戶,到89天將一座舊農貿市場改造成世界級高端會場,再到眾多設計師和生態設計企業的進駐,曾經的塘尾村變了樣子,村民們的生活也發生著改變。“我們在小鎮改造過程中,就是堅持了擂臺賽上講過的‘生態為先’理念,絕不搞大拆大建,運用低碳環保建造技術,采用竹、石、花、草等當地原生態素材,用設計的力量來改造環境。”塘尾村第一書記曾新穎說。曾經的鴨洞河水土流失嚴重,屬于生態設計小鎮重點改造工程。通過設計技術實施生態修復,曾經淤積的河道如今已被綠岸灘涂、觀景平臺、生態濕地和親水步道取代。岸邊花草林木郁郁蔥蔥,如今成為人們郊游野餐、親近自然的上佳場所。

  隨著建設運營的推進,生態設計小鎮充分發揮相關產業優勢,帶動周邊6個村共同發展,持續為當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據統計,生態設計小鎮改造后,已為周邊幾個行政村集體增加了600萬元收入,基本實現規劃范圍內農民家門口就業。

  “以打促干”,讓鄉村振興建設者們實現技能大提升,尤其是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方面,為廣東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打下了堅實基礎。在現代農業發展層面,廣東著力打造省級優勢區域公用品牌,推動特色產業市場品牌培育,讓富民興村產業開花結果。

  世界荔枝看中國,中國荔枝看廣東。廣東不但有超級網紅“菠蘿的海”,更有嶺南佳果荔枝。據了解,今年廣東荔枝產量約143.7萬噸,受果農管理積極性提升等因素影響,品質優于往年。近年來,廣東先后發布了339個區域公用品牌和2117個產品品牌,培育了一批質量過硬、地方特色鮮明、生產管理規范、科技水平高、品牌形象好、市場滿意度高的“粵字號”農業品牌標桿。

  為了走穩城鄉融合發展道路,做強美麗經濟,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廣東省全域實施“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河湖”“美麗園區”“美麗廊道”五大美麗行動,實施鎮村同建、同治、同美,鼓勵綠色農房建設,全面推進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力爭到2025年,基本實現粵東粵西粵北地區80%以上、珠三角地區100%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

  鄉村振興全民大合唱——讓農業農村短板變為“潛力板”

  從企業幫扶,到金融助力,再到全社會參與,黨政部門推、社會力量進、農民群眾干的大好局面,讓南粵大地上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逐漸顯現。

  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在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上強調,要咬定“三年取得重大進展”的階段目標,銜接“五年見到顯著成效”要求,扎實精準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力將農業農村短板變為“潛力板”。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廣東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期間,省委書記高度重視,僅2020年就先后有90多次專門就“三農”工作作出批示,以上率下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推動破解重難點問題。同時,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壓實抓鄉村振興工作領導責任。工作推動過程中,縣委書記是一線總指揮,鄉鎮書記是施工隊長,村支部書記則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凝聚全社會合力。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廣東省注重發揮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工青婦等群團組織,以及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強化農民主體作用,累計發動10824個企業投入幫扶資金134億元參與“萬企幫萬村”行動。據第三方評估,全省農民群眾對鄉村振興支持度達85.7%。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支持。近日,中國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與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簽訂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力開啟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新局面。根據協議,工行廣東分行將加大對全省農業產業化、鄉村建設、集體經濟發展、農村改革、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等的金融支持力度。該行將把拓寬融資渠道作為著力點,對涉農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特色產業村鎮、產業扶貧及相關貸款項目,在產品設計、信貸資源、授信政策、利率定價、業務流程等方面給予優先保障,未來三年預計實現涉農領域貸款余額超1000億元。

  廣東農村人口占全省總人口三分之一。在這里,鄉村振興不是一句簡單口號,而是一項實實在在的長期攻堅工作。就在鄉村振興促進法發布前夕,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綱要發布,其中第十一章提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這場希望田野上的“華山論劍”助力下,全社會支持“三農”投身鄉村振興的熱情處處可見。與此同時,鄉村振興打擂從1.0邁入2.0時代。與第一屆相比,第二屆《鄉村振興大擂臺》再次升級,一是參賽單位由去年的行政村為單位提升到今年的鄉鎮為單位,二是接受鄉村振興采訪和“打call”的領導由市委書記下沉一級,調整為縣市區委書記。

  東風又吹,戰鼓再擂,劍指鄉村振興。至于今年擂臺賽最強花落誰家,我們且拭目以待!

  上臺打擂比武,本意為分高下。但是廣東的這場鄉村振興打擂,卻早已突破了“分高下”的境界,它已經成為鄉村振興成效大展示、理念大比拼、經驗大交流、成色大提升的有效平臺,檢驗能否把鄉村振興這個“三農”工作總抓手落到實處的重要參考,可以說為南粵大地奏響鄉村振興大合唱提供了精彩舞臺。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