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產是一項負有使命和功能要求的遺產,是為了從傳統農業中尋找智慧的遺產。農業現代化在全球推行了二百多年。隨著生物育種技術和養殖技術的進步,人們片面追求高產和速成,過量施用化肥和農藥,過多使用飼料添加劑、生物調節劑、農田除草劑等化學合成物質,發生了農業“面源污染”和食品安全的問題,出現了食品品質下降,食品品種減少的趨向。傳統農業延續了幾千年、上萬年,說明它是可持續的,是經得起歷史驗證的。很顯然,探索古代農業為什么能夠持續幾千年,仍然具有借鑒價值和現實意義。為此,聯合國糧農組織于2002年發出了“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倡議。
公共遺產保護的時代背景
為什么到了今天這個時代,還要提出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為什么全世界都在奔向農業現代化,卻突然提出要回過頭去保護老祖宗留下的寶貝?
遺產原本是依法繼承先人留下的私人財物,后來才被借用到公共資源上。在工業化初期,某個地方建起了一個大工廠,或者開采了一個大礦山,這些廠礦周圍的空氣慢慢就不好了,水質也不好了。廠礦排放出的廢氣廢渣,影響到了周邊的森林、湖泊、草地等等。這些廠礦就應當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人們就想到,森林、水域、草地是社區全體老祖宗留下來的自然的公共的遺產。第一個“自然遺產保護”就順理成章被提出來了。
后來,人們進一步發現,在現代化、城市化過程中,那些有重要文化紀念意義的宮殿、城墻、長城、運河、古城古鎮、名人故居等等,也遭到了損毀、拆除、污染和人為破壞。這些東西也要保護起來。第二個“文化遺產保護”就應運而生了。
“文化遺產保護”實行一段時間以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比如,要保護故宮和長城,就要保護掌握古代營造技法和建材制法的工匠大師,只有他們才能確保修繕維護能夠“修舊如舊”。再比如,要保護優秀傳統戲曲代表作越劇,就要保護越劇表演的大師,越劇面具道具的制作技師,等等。而這些技法、制法、藝術,都存在于大師技師們的頭腦里。因此,第三個遺產就叫作“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非遺保護的特點是首先要保護“傳承人”。把掌握特殊技藝的“大師”奉為“保護對象”,實現文化遺產從保護“物”到保護“人”的躍升。
第四大遺產就是我們的農業文化遺產(農業遺產)。農業遺產是在進入21世紀的時候提出的。人們在回顧過去時,發現了農業發展道路的大問題。20世紀農業文明的最大成果是化肥、農藥、農業機械以及生物育種技術的全面推廣。全世界的農牧漁業生產因此而迅速實現了更高產、更高效和更便捷的效能目標。全世界推行農業現代化才有100多年,已經顯現出一些不可持續的因素了:水源污染,環境污染,食品污染,食物單一,生物多樣化衰退等。歷史證明,古代的傳統農牧技術是可持續的。這時候,需要回到傳統農業去尋找智慧,“農業遺產保護”就這樣被提上議事日程了。
以上就是聯合國迄今認定的四大公共遺產。這四大遺產各自又衍生出了不少分支遺產的名錄,例如,自然遺產下面有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農業遺產有農業景觀遺產、動植物資源遺產、傳統技術遺產等等。將來還會衍生出更多的專題遺產名錄。
農業遺產的種質資源價值
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遺產委員會審定的自然遺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能完全涵蓋農業領域的人類文明。雖然在農業遺產被單獨提出之前,已經有了一些涉農項目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但是農業遺產所具有的“保護活態性、經濟生產性和生態融合性”特點,需要制定與其它遺產類型不同的認定標準和保護措施,以滿足與農牧業協同進化的特殊要求。
中國科學院李文華院士是最早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概念引進我國的科學家。李院士的定義是:“農業文化遺產是根植于悠久的文化傳統和長期的實踐經驗,傳承固有的系統、協調、循環和再生的思想,因地制宜地發展許多寶貴的模式和好經驗,蘊含著豐富的天人合一的生態哲學思想,與現代社會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一脈相承。”
活態保護是農業遺產區別于其他遺產的最大特點。農業遺產保護的對象是經歷千百年自然演變和人為選擇而形成的傳統作物和傳統畜禽。其中的優異品種需要進行活態保護,需要年復一年地耕種牧養。農業遺產可以不斷收獲農牧產品,不斷向市場供應優質食品。這些都是農業遺產的重要價值所在,也是農業遺產需要保護的核心內容。
我國農業遺產的傳統動植物種質資源是在不同的生態條件下長期選育形成的,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水稻是我國最早馴化的糧食作物,歷代傳承下來的品種資源最為豐富。古籍文獻記載的水稻品種超過5萬種。目前已經進入國家級農業遺產名錄的項目中,60%以上都可看到水稻的身影。南方的梯田遺產都以水稻作為保護對象的主體。小米即粟,也是我國最早培育出來的糧食作物,在農業遺產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許多與北方旱作有關的遺產項目都包含有粟的優良品種。
動物遺產資源主要采用活體飼養的方式保存。畜禽品種普查數據表明,我國堪稱世界畜禽種類最多、品系最豐富的國家。傳統品種數量最多的是豬98種、雞89種。其他依次是馬匹62種、黃牛51種、山羊53種、綿羊44種、水牛29種、鴨28種、牦牛12種,駱駝6種。這些畜禽遺產,大多數都在原產地飼養。一批優質品種在市場開發和育種利用中得到了較好地保護和傳承。我國在畜禽遺產方面所形成的獨特資源優勢,與悠久的歷史、遼闊的疆域、多民族的文化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遺產地的動植物品種都需要通過代際繁殖來傳種接代。我國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綿延不斷的古國。我國獨立馴化的動植物品種,從馴化之日起就一直延續到今天。期間經歷了劇烈跌宕的自然選擇和人為意志的定向選育,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傳統品種。例如,我國東北的世居民族崇尚白色,古時祭祀要用白毛豬作為犧牲祭品,因此選育出了著名的東北白豬。西南地區的世居民族則崇尚黑色,于是選育出了不同地域類型的黑色豬、黑色綿羊和黑色山羊。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傳統醫學認為,黑色食品具有滋補藥用功能,于是歷代都重視從動植物的黑色變異個體中定向選育,結果是幾乎所有的谷物和豆類都有黑色的品種,畜禽則有烏骨雞、烏蛋雞、烏骨羊、紅骨羊等幾十個品種類型。
我國不僅種質資源的遺產種類繁多,而且這些種質資源的特異性異常豐富,蘊涵著功能育種的珍貴價值。例如,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種植的傳統品種“元陽紅米”,歷來很少發生水稻病害。云南農業大學植保專家朱有勇院士和他的科研團隊進行了深入的科學探索,發現元陽紅米含有一組稻瘟病抗性基因。正是由于這組抗病基因的作用,元陽紅米才能抵抗稻瘟菌入侵而不發病或很少發病。
農業遺產的傳統技術價值
我國有一類農業遺產是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發掘、傳承、利用經過歷史考驗的優良技術遺產,有助于克服現代農業由于過量施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生長素而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食物品質問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1909年,曾任美國農業部土壤局局長的威斯康星大學教授富蘭克林·金來中國、朝鮮、日本考察東亞傳統農業,探尋傳統農業歷經幾千年而長盛不衰的機理和原理。富蘭克林·金很快就以敏銳的專業眼光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他在《四千年農夫》一書中寫道:“東亞農民最偉大的農業措施之一就是利用人類的糞便,將其用于保持土壤肥力以及提高作物產量。反思美國農場的土地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就耗盡了肥力的原因,以及為了保證土地的年產量而不得不施用巨量的礦物肥料時,我們便意識到必須深刻了解和認識東方人自古以來一直延續的施肥方法。因為這種方法,中國人利用六分之一英畝的良田,就足以維系一個人的生存。”中國古代將土地肥力稱為“地力”,中國農民歷來講究“用地養地,培肥地力”。中國的農田在不斷提高利用率和生產率的同時,幾千年來地力基本上沒有衰竭,不少的土地還越種越肥,這是世界農業史上的一個奇跡。
我國傳統農業的所有技術取向,都是針對資源缺乏的國情條件而采取因地制宜的技術措施。比如,我國最早發明選種育種技術,最早實行連作制、復種制、套種制,最早實行耕作施肥技術等。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一個目標: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農業資源,持續提高耕地的產出。
繼承和創新傳統農業的技術遺產,需結合現在的技術裝備條件,對我國傳統農業長期使用的禽畜糞肥加以升級改造,制造出便捷、高效、綠色、環保的有機肥。還要繼承種植綠肥、間作套種、休耕輪作等技術遺產,實現農作物的高產、優質、環保、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傳統哲學“萬物相生相克”的理念,有助于啟迪生物農藥的研制和應用。在發明化學農藥之前,中國傳統農業的病蟲防治,有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生物農藥治病蟲等多種辦法,也有通過水旱輪作、換茬輪作等途徑來阻斷病蟲害傳播的耕作措施。因此,要加大對中醫農業、生物農藥的研制和開發,在新的農業文明平臺上建設高水平的綠色農業、有機農業、自然農業。
農業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落實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汲取和發揚農業遺產的優良技術傳統,逐步摒除“化學農業”的弊端,逐步走上生態、綠色、環保的發展道路,建設優質、高產、低耗的生態農業系統。
總之,農業遺產的核心價值,就是要把傳統優良品種和傳統優良技術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我國現代農業的創新,需要注入農業遺產的農耕文化元素,大力發展有機、生態、綠色、循環農業的生產方式,大力提倡低碳、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推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通過農業遺產的優良傳統與現代農業科技的有機結合,創造出更加高效、更加環保、更加安全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體系,創造出更加輝煌燦爛的農業文明。
(作者系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農學會農業文化遺產分會副秘書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