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后疫情時代,農業食物系統該如何繼續?——訪中國農業大學資深講席教授、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樊勝根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李錦華 字號:【

  “當前農業食物系統已十分脆弱,新冠肺炎疫情敲響了轉型未來農業食物系統的警鐘……”在《2021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的首頁,赫然印著這樣一句話。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舉行2021中國農業發展論壇,發布了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成立以來的第一份報告——《2021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研究院由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前所長、國際知名農業經濟學家樊勝根教授擔任院長,陳錫文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在發布會上,陳錫文反復提出一個觀點,中國糧食安全與國際糧食安全息息相關,研究中國糧食問題,需要國際視角。可以說,樊勝根作為國際頂尖農業與食物研究機構的前掌門人,此時被邀請回國擔任此職,正是中國農業大學想以國際視角和“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研究農業問題、糧食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在報告序言中表示,中國已經開始將人類健康與地球健康的雙贏納入發展議程。“學校將服務領域從糧食拓展到食物系統,將從過去傳統的農業技術研究和傳統的糧食安全研究,拓展到食物領域、全球領域,再拓展到全球食物經濟和政策領域,以廣闊的國際視野、先進的國際理念為中國發展和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報告的發布有哪些特殊意義,報告為未來政策的制訂提出了哪些建議?記者專訪了報告牽頭人、主筆人樊勝根教授。

  “世界農食系統已經受到挑戰”

  記 者:報告主要圍繞后疫情時代農業食物系統的轉型展開思考。那么,請問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糧食安全帶來怎樣的影響?您為何提出要加強對后疫情時代農業食物系統的重新思考?

  樊勝根:2020年11月5日,中國農業大學舉行了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的啟動儀式,陳錫文主任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當時,各位校領導、專家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研究院能不能拿出一些有分量的、兼具中國和全球性視角的重大報告。所以,我們要發布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報告。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了世界各地農業食物系統的供應鏈。疫情期間,我們判斷,如果各個國家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話,健康危機會轉化成糧食危機。所以我們很早就跟聯合國和國際上的各方面專家,以及國內的專家一起來研判未來的疫情走勢對食物安全造成的影響。

  在新冠肺炎之前,全世界已經有6.9億的人遭受饑餓,有20億人糧食不足、營養不良。也就是說,世界農食系統已經受到挑戰,包括氣候變化和水土資源損失帶來的影響。過去幾十年全世界的人均耕地面積下降了60%,所以這個情況非常危急。

  2021年3月23日,世界糧食計劃署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發布的報告警告稱,全世界已有超過3400萬人竭力應對處于“緊急狀況”級別的突發性饑餓。現在,新冠肺炎疫情在某些國家和地區還在向更嚴重的方向發展。這對我們農業的挑戰已經顯現出來了。過去十個月世界糧價一直在上漲,現在的糧價已經比新冠發生之前上升了30%。若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30年世界將有8.4億人面臨食物不足遭受饑餓困擾,根本無法實現聯合國“零饑餓”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因此,必須重塑全球農業食物系統,推動農業食物系統轉型。

  2020年9月,中國國家領導人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表示,中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于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中國發展的經驗、歷程與智慧將會越來越多地與國際接軌,同時也要求相關的研究應當更加具備全球視野,立足中國,面向世界。

  我覺得做研究的人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要超前,至少超前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隨著新冠疫苗的快速使用,在不久的將來,全球疫情將會得到控制。到現在這個階段,我們就需要考慮怎么樣重建未來的農食系統。這個重建不是說簡單的恢復,而是要建得更好。

  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AGFEP)聯合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CARD)、南京農業大學國際食品與農業經濟研究中心(CIFAE)、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IAED)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共同發起出版《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主要目的是增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了解,用國際社會能夠理解的語言和視角講好中國故事。

  我非常高興我們的報告是通過開放式的平臺,與多個部門和單位的學者合作完成的,包括這么幾塊內容:第一,農食系統如何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第二,如何通過改變膳食結構實現健康與環境雙贏;第三,面源污染與農業綠色轉型;第四,電子商務助推農食系統轉型的中國經驗;第五,農產品貿易的變革與挑戰。

  農民減排,需要得到價格補償

  記 者:報告內容很豐富,始終圍繞人類健康與地球健康雙贏的發展目標展開研究,請您就碳中和概念及國際貿易問題談一下認識?

  樊勝根:碳中和目標我覺得是未來的一個巨大挑戰,同時也是巨大的潛力。我們用模型來測算未來能夠通過哪些途徑達到碳中和,甚至于超前實現目標。尤其是農業食物系統怎樣為我國的碳中和作貢獻。

  在過去幾十年,我國農業生產活動溫室氣體上升了18%,但到2016-2017年開始下降,很大原因是化肥使用量開始減少。

  所以需要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研究結果顯示,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減少食物損耗和浪費、調整膳食結構等措施均能減少農業食物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中,農業生產技術是最有效的減排措施,效果最為顯著。據測算,在綜合方案下,以上所有措施同時實施,2060年農業食物系統溫室氣體排放量可比2020年減少47%。

  改變消費者行為,可以為碳中和作出很大的貢獻,比如低碳生活等等。尤其是吃什么很重要,需要引導居民改變膳食結構,適當減少紅肉食用占比。比如一斤牛肉需要約十幾斤糧食喂養轉化,一斤雞肉只需要一兩斤糧食。改變一下飲食結構,對糧食的消耗量影響很大。畜牧業特別是牛羊業,會排放大量甲烷,加重溫室氣體排放。

  當前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與中國膳食指南、EAT-柳葉刀的建議存在一定差距,肉類消費過量,也就是說我們吃的紅肉偏多,蔬菜水果全谷物偏少,奶、蛋相對偏少。少吃紅肉也是減排,我們可以吃得更健康更環保,助力碳中和。如果按照中國膳食指南、EAT-柳葉刀的建議改變膳食結構,不僅能每年減少300萬人死亡,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可以減少20%。

  另外,森林生態系統是我國固碳主體。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增加森林、草地、濕地面積,也可以為碳中和作貢獻。

  還有就是增加碳匯,建立碳匯市場、碳交易市場。有一點很重要,如果農民采取一些減排甚至零排的措施,必須要得到補償。也就是說,碳有價格。世界上1噸碳過去是定價20美金,現在提高到60美金。農民減排,需要得到價格補償,才有動力去做。

  最后說一下貿易問題。利用國際市場滿足我們國家日益增長的高質量營養健康食品的需要無可非議,但要考慮到風險的問題。比如政治風險、氣候風險、戰爭風險、交通運輸的風險。當我們的農產品從一國進口超過20%就要打個紅燈了,要關注。

  不久前,蘇伊士運河里一艘船把通道堵住了一個禮拜,可以看出來對全世界的石油運輸、貨物運輸影響多大。如果有一兩個地方,將貿易的通道阻斷了,那我們一年進口約1億噸的大豆怎么去管控風險?所以,我們企業要走出去重點培養進口市場,進口從哪里來,我們的投資,我們的貿易,就去哪里展開多元化培養。

  現在大家還不知道氣候風險對國際市場的影響。美國和巴西的干旱每幾年發生一次,我們還沒有看到美國和巴西同時發生干旱,如果未來哪一年巴西、美國、中國都發生干旱,全世界大豆產量減了30%~40%,全世界的玉米減了20%、30%、40%,怎么辦?所以風險的疊加、累加,可能會在不同地區同時發生,這個需要我們去研判。另外,我們當然要充分利用出口市場。過去我們是拼成本、拼價格,現在要拼品牌、拼特色,高質量的農產品出口,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們國內的農民利益。

  重塑后疫情時代農業食物系統的七大措施

  記 者:最后請您綜合所有研究總結一下成果,對未來的政策提出相關建議。

  樊勝根:綜合來說,報告提出了重塑后疫情時代農業食物系統的七大措施:

  一是調整農業技術研發方向,優先發展多贏型技術創新體系。農業食物系統未來要應對氣候變化、自然資源退化等多重挑戰,就必須由過去只注重生產性技術轉向注重多贏的技術創新。為顛覆性、集成性綜合技術創新創造環境,同時加強農業低碳綠色發展技術的推廣應用;優先發展可持續集約型和注重營養的技術,以期在改善居民營養健康的同時兼顧環境可持續性。

  二是改革農業補貼政策,創新財政政策支持方式。增強對營養、健康、可持續性的食物產業的財政支持,對不健康、不可持續的食物征稅;將財政刺激政策中的部分資金用于支持農業食物系統轉型,支持營養健康、低碳可持續食物的生產,增加環境友好型食物供給同時改善居民膳食質量;在生態補償試點建立的上下游財政轉移支付安排,完善補償機制。

  三是加大制度創新,建設高效的和包容性的食物價值鏈。制度創新有助于營造建設高效、安全、營養、包容、可持續食物價值鏈的社會氛圍,加速農業食物系統轉型。建立跨部門協調工作機制,將綠色、健康和營養的指標納入各級政府的績效考核體系中;擴大社會保障,探索建立城鄉互融的社會保障體系,改善脆弱人群尤其是小農的健康、營養、教育和就業;在農業中為婦女賦權,改善母親的營養健康,加大對婦女的信貸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改善家庭飲食多樣性、減少兒童營養不良的發生。

  四是增加農村信息通訊基礎設施投資,順應產業數字化趨勢。中國的電子商務平臺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發揮了較大作用。此外,電子商務為提升小農的生計能力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加強農村信息和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村電子商務知識和技能培訓機制、培養具有電商思路和技能的新農人等措施,可充分發揮電商的推動作用。

  五是保持貿易暢通,增強農業食物系統轉型過程中應對不確定性沖擊的能力。貿易限制會導致市場趨緊并加劇危機,應倡導保持國家間貿易暢通,加強全球農業貿易政策協調機制建設,保障各國的食物與營養安全。同時,發展國內地區間貿易,提高本地農食系統的效率。

  六是敬畏尊重大自然,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未來,要以長效預防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為抓手,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向循環農業、再生農業以及農業-食物-生態大系統循環方向升級。停止將農業及其他活動擴展到森林和野生動植物的自然棲息地,制定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有效監測和評估,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碳匯能力、防控疫病疫源、降低未來再發生疾病大流行風險。

  七是引導居民行為改變,實現人類健康與地球健康雙贏。加強對健康和可持續膳食的宣傳推廣,引導居民健康膳食,增加全谷物、水果和豆類的消費,減少對精制谷物和紅肉的過量消費;減少食物損失和浪費是引導居民行為改變的重要著力點,提倡適度飲食,珍惜食物,杜絕舌尖上的浪費,減輕水土資源壓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